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科普

大眾科學(英語:popular science)、流行科學或者通俗科學,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普通大眾為對象的,對科學技術知識的通俗闡釋。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07/29 | TNL 編輯

《科學人》紙本雜誌年底停刊:盼轉型為公共網路媒體,守護科普價值

曾經風光創刊,獲得11次金鼎獎的知名科普雜誌《科學人》中文版,如今卻不敵虧損將於年底停刊紙本雜誌。發行人王榮文今天在臉書上宣布這個消息,但依然期待能轉型為公共網路媒體持續下去。

2021/10/30 | 精選轉載

【專訪】看童話學科學:朱慶琪告訴你《愛麗絲夢遊仙境》藏了哪些科學彩蛋?

你知道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其實是個數學家嗎?他將許多邏輯與科學彩蛋藏在書中,是將人文與科學結合的最佳範例。

2021/10/23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表觀遺傳大革命》:是誰在你的DNA上劃重點(而且可能劃錯)?

《表觀遺傳大革命》還探討了許多和健康有關的表觀遺傳現象,和衰老、精神疾病和癌症息息相關,所以也一度成為藥物研發的標靶。我們逐漸發現,環境對我們的健康和行為的影響比過去所知的還大,未來表觀遺傳學的知識肯定在生物科技和醫療上也會有愈來愈多的應用。

2021/08/12 | 精選轉載

【專訪】中正哲學教授陳瑞麟:破解科普書的暢銷秘訣,用科普改變台灣的科學文化

臺灣曾出現怎樣的「科學普及」熱潮和轉向?曾紅極一時的「科學文化」書系,其傳播策略是什麼?這些是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陳瑞麟關心的議題。

2021/04/25 | 精選書摘

《化學原來如此!》:「化學革命」之父拉瓦節的最大錯誤是假設了「卡路里」

為了避免被龐大的化學領域淹沒,本書焦點放在無機化學──探討除了碳以外的所有元素和它們的化合物。化學史大多和無機化學有關,這些故事經常交織在一起,構成一部精采的故事。

2021/04/13 | 合和拾間 小當家

以學術之名出征「偽科學」作家,真是為了捍衛知識嗎?

從大眾最容易接觸和信任的媒介去做把關,而非傲慢的嘲諷和怒罵誤信錯誤資訊的非專業人士和讀者,這才是身為專業者的高度和社會責任,不是嗎?

2021/01/02 | 精選書摘

《人類使用說明書》:利用「貝氏定理」來管理我人生中最為波濤洶湧的關係

貝氏定理除了定期充當我的靠山,在這場相當私密的戰爭中,也一直充當我的武器,我可以利用事前假設,把自己拖離情緒崩潰邊緣。若無貝氏定理,我就只能被動回應眼前的證據——光只是噪音、臭味、塑膠按鈕,即足以推我落下懸崖。

2020/12/08 | 方格子vocus

讓你的思考單位發生位移的三本書:《自私的基因》《槍砲、細菌與鋼鐵》《規模的規律與秘密》

改變你對事物的思考單位,比改變思考內容難得多。《自私的基因》、《槍砲、細菌與鋼鐵》、《規模的規律與秘密》這三本書都不難讀,而之後收穫的超乎知識資訊,可能讓你的思考單位發生位移。

2020/11/27 | 讀者投書

科普區塊鏈:在分散與不變的基礎上,建立可信任的激勵機制

坊間不乏有區塊鏈詐騙事件傳出,讓區塊鏈的應用蒙上陰影,但其實許多人對區塊鍊的了解都和實際有差別,讓我從三要素開始,說明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到底「躲」在數位宇宙的哪裡?

2020/06/20 | 精選書摘

《怪奇物理的日常大冒險》:人類首度證實自己能逃脫時間的牢籠

法國Dunod出版社與漫畫家暨科普作家Laurent Schafer合作,推出《怪奇物理的日常大冒險:又酷又能學到東西的漫畫量子力學,迷人又好笑的相對論》,透過逗趣卻不失嚴謹的劇情安排,學習正確的現代科學知識。

2019/03/01 | 余海峯 David

為何仍要學習前人的錯誤理論?

我們不能夠從那些過時的理論學到什麼,它們甚至連邏輯推理都欠缺;但我們能夠學習到的是,人類那種對理解世界近乎執著的求知慾。

2019/03/01 | 余海峯 David

為何仍要學習前人錯誤理論?

我們不能夠從那些過時的理論學到什麼,它們甚至連邏輯推理都欠奉;但我們能夠學習到的是,人類那種對理解世界近乎執著的求知慾。

2019/01/27 | 李長潔

理科太太錯了嗎?當「科學傳播」不被認為是一種專業

我認為,理科太太的興起,不僅是網紅名人的操作;也可以說是台灣在進入新媒體時代、科技風險時代後的一種需求,大眾希望能夠更了解自己的個人生活,希望有人能夠在大量科學資訊(也可以是常識)中,提供安全感與認同感。

2018/12/11 | 余海峯 David

NASA社交媒體科普教材︰回應Marvel粉絲「拯救鋼鐵人」的請求

NASA向來重視在社交媒體上推動科普,這次Marvel粉絲們發起的行動本屬幽默,NASA卻能把握機會,實在是非常好的科普教材。

2018/12/11 | 余海峯 David

NASA社交媒體科普教材︰回應Marvel粉絲「拯救Tony Stark」的請求

NASA向來重視在社交媒體上推動科普,今次Marvel粉絲們發起的行動本屬幽默,NASA卻能把握機會,實在是非常好的科普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