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種族

種族(Race),是在體質形態或遺傳特徵上具有某些共同特色的人群,劃分時可以根據外在特徵(如膚色、髮色、面部骨骼結構等)、基因、以及自我認同為標準。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9/28 | 留德趣談

白人之下所有人之上?居外港人種族觀

別忘記自己在歐美都是亞裔,當地人看你也與其他亞裔分別不大,不要總以為香港華人是所有亞裔中最高級,是白人之下所有人之上,事實上很多當地人連香港在哪都不知曉。

2023/09/20 | 王昱晴

亞塞拜然在納卡地區發動反恐行動、亞美尼亞外交部譴責封鎖拉欽走廊是以飢餓達成「種族清洗」

週二,亞塞拜然對亞美尼亞人統治的納卡地區發動「反恐行動」,遭到亞美尼亞政府和納卡地區的統治實權阿爾察赫政府譴責是「種族清洗」。亞美尼亞批評亞塞拜然切斷人道救援走廊,為的是要「餓死」納卡人民。

2023/08/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刻畫馬華衝突的小說《蛻》:當死亡及殺戮就在面前發生,生命還會有希望嗎?

作家賀淑芳爬梳「513事件」歷史,刻畫馬華衝突的歷史記憶和族群傷痕,近期出版長篇小說《蛻》。「513事件」1969年5月13日發生於馬來西亞,當時在吉隆坡文良港發生馬人與華人的衝突,引發搏鬥,罹難者達上百人,此事件迄今仍被馬來西亞官方視為禁忌,國家檔案局也尚未公開相關檔案。

2023/07/21 | 賴明君

美佛羅里達歷史新課綱:教學生「黑人從奴隸制中獲益」、「非裔在歷史中的暴行」

新的課程內容,要求州內所有公立學校,在教授與黑人相關的美國歷史時,需要提到「黑人在奴隸制中的獲利」,以及「黑人在歷史中的暴行」。課綱遭致不少批評,被認為是欲參與2024美國總統大選的佛州州長迪尚特,所推行的「反覺醒」(Anti-woke)運動的一環。

2023/07/18 | 蕭如芯

突尼西亞種族騷亂:外來移民不斷湧入斯法克斯,利比亞進行邊境救援

突尼西亞第二大城斯法克斯是許多難民和移民從非洲前往歐洲的起點,由於突尼西亞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持續上漲的生活成本,以及不斷被深化的族群對立,不論是突尼西亞人或是其他外來的非法移民,都紛紛從斯法克斯港出發逃至歐洲。

2023/07/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最高法院判平權招生違憲:專家憂衝擊企業多元文化,亞裔看法兩樣情

學者擔憂平權措施遭推翻的連鎖反應很快就會發酵,大學畢業生的多元族裔代表不足,公司政策恐怕也會遭遇挑戰,引爆文化戰爭。不過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超過3/4的亞裔受訪者認為「族裔」不應作為入學評判因素。

2023/06/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80死移民船難關注度遠不及泰坦號5死,專家分析6因素

在泰坦號事件上,本週許多民眾反應和「迷因哏圖」都聚焦在富人把海洋當作遊樂場這件事上,而移民船難則是不幸地頻繁重覆發生在缺乏地位、資源或甚至發言權的人身上。就像美國報導犯罪新聞時,與貧窮的有色人種相較,當受害者是富有的白人,案件所受關注較多。

2023/05/19 | 賴明君

白人女子疑搶非裔男子自行車,被冠上「凱倫」稱號,但「凱倫」到底是誰?

紐約1部公共自行車租借爭議的影片,在社群媒體上廣為流傳。1名白人女性被指控欲從黑人男性手中,拿走他的自行車,並向周圍民眾大聲呼救。事件發生後,該名女子被冠上「凱倫」(Karen)的稱號,認為她有種族歧視的傾象。「凱倫」被用來代指「留著金色頭髮、愛管閒事的白人中年女子」,帶有種族主義與白人特權象徵的意涵。

2023/05/09 | 精選書摘

《嗅覺之謎》:歐洲人的濃厚體味,來自於清潔劑效能不佳?

文化除了會暗藏各式各樣的食物氣味在汗液中,也會影響排除汗液的態度及技巧,這與個人衛生或社會階級的關係微乎其微。我曾在法國航空飛往巴黎的航程中,對機艙內飄來的一陣空氣大感震驚。那是一群富有的乘客,穿著華貴服飾,抹著名牌香水,卻臭氣薰天,有一股沒洗澡的濃厚氣味。

TNL+ 2023/03/12 | TNL特稿

2023奧斯卡現象(二):檢視近年數據與結果,美國影藝學院真能擺脫「老白男」的標籤嗎?

今年第95屆奧斯卡入圍名單公布之際,社群上又掀起#OscarSoWhite的討論,在導演項目上不見女性入圍,但女性導演卻有數位實力候選人,至於男主角入圍者則清一色白人無少數族裔,最佳影片更是傳統強勢「老白男」的回歸。近年來雖然整個好萊塢都在向大眾行銷自己是具有前瞻性、文化自由和包容性的文化圈,但深入數據調查顯示,好萊塢依舊把持在白人與男性手中。

2023/01/19 | 精選書摘

《改寫人性的人》:二十世紀美國人稱為「種族」的分類,根本毫無遺傳根據

鮑亞士來到世上時,剛好是一八四八年歐洲一系列革命失敗、專制政權重新掌權的時代。如今已屆中年的他,在第二祖國感受到了類似的變化,但不是因為他的猶太人身分,而是因為他是德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的兩大歐洲移民社群(一個是不列顛群島移民,一個是德意志移民)漸漸發現他們是這場國際戰爭中的敵對陣營。

TNL+ 2022/12/02 | 黎蝸藤

【2022卡達世界盃】分析:德國匯聚「價值觀、族裔、拜仁幫」三重矛盾,爆冷輸日本並不奇怪

德國國家隊在卡達強烈抗議,筆者是一點都不奇怪;如果不抗議,反而才非常「不德國」。在有的人指責德國隊員「無聊」、「白左」的時候,筆者只會認為那些指責者完全不懂德國人。當然,德國為此付出的代價也不小。好在從第二場起,德國已經走出低迷,希望德國隊好運。

2022/12/01 | Abby Huang

質問英籍非裔CEO「妳的族人從哪裡來?」威廉王儲教母赫西夫人挨轟種族歧視、火速辭職

推特上也有人為赫西夫人抱不平,有網友說,「一個83歲的女人,她是在40年代長大的,在英國還沒有『政治正確』的時候。關於同性戀、種族、其他宗教等相關議題,有多少80幾歲的黑人,按照今天的標準,能做對?」但也有網友回應,赫西夫人有足夠的時間吸收待人處事的變化,年齡不是藉口。

2022/11/02 | 精選書摘

《讓感受自由》:性別、種族、權力、文化,是什麼決定了表達差異性?

如同我們所見,不平等、不公正以及不公平,往往會和憤怒一拍即合,這就是我們人類的本性。憤怒常常會和恐懼結合,總而言之,它造成了不滿與不和諧的強烈混合,這聽起來很像當今存在的世界。

TNL+ 2022/09/24 | 金色烤布蕾

黑人女歌手飾演《小美人魚》引發兩極評價,但誰說人魚這種幻想生物就非得是白人?

從古至今,非洲各地都流傳著許多人魚傳說,當然她們都不是安徒生筆下的人魚公主,但也從來沒有人,包含安徒生本人,說過飾演人魚公主的不能是位黑人,就連原作也沒說過美人魚一定就是白人。

2022/07/04 | 讀者投書

從史蒂芬金《岩堡城》,看美國的「恐怖」(上):劇中的恐怖,來自刻意被遺忘的歷史

在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電影中,常見排除在主流群體之外,不被社會接納的、隱形的邊緣人,這些邊緣人的發展不外乎因為刻板印象成為被攻擊的箭靶,但反過來看,這也是其批判的力道之處。

2022/06/04 | 方格子vocus

【影評】紀錄片《還有一些樹》:在種族以前,你得用手指去指

廖克發的紀錄片手筆再次並置了兩條迥異的敘事線,以往的關聯性質疑,在《還有一些樹》中卻是緊扣著「種族」的概念,串聯受制於種族的受壓迫身份,並以更超然的「樹」的視角來見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