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 2023/03/12 |
2023奧斯卡現象(二):檢視近年數據與結果,美國影藝學院真能擺脫「老白男」的標籤嗎?
今年第95屆奧斯卡入圍名單公布之際,社群上又掀起#OscarSoWhite的討論,在導演項目上不見女性入圍,但女性導演卻有數位實力候選人,至於男主角入圍者則清一色白人無少數族裔,最佳影片更是傳統強勢「老白男」的回歸。近年來雖然整個好萊塢都在向大眾行銷自己是具有前瞻性、文化自由和包容性的文化圈,但深入數據調查顯示,好萊塢依舊把持在白人與男性手中。
2023/01/19 |
《改寫人性的人》:二十世紀美國人稱為「種族」的分類,根本毫無遺傳根據
鮑亞士來到世上時,剛好是一八四八年歐洲一系列革命失敗、專制政權重新掌權的時代。如今已屆中年的他,在第二祖國感受到了類似的變化,但不是因為他的猶太人身分,而是因為他是德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的兩大歐洲移民社群(一個是不列顛群島移民,一個是德意志移民)漸漸發現他們是這場國際戰爭中的敵對陣營。
2022/12/01 |
質問英籍非裔CEO「妳的族人從哪裡來?」威廉王儲教母赫西夫人挨轟種族歧視、火速辭職
推特上也有人為赫西夫人抱不平,有網友說,「一個83歲的女人,她是在40年代長大的,在英國還沒有『政治正確』的時候。關於同性戀、種族、其他宗教等相關議題,有多少80幾歲的黑人,按照今天的標準,能做對?」但也有網友回應,赫西夫人有足夠的時間吸收待人處事的變化,年齡不是藉口。
2022/07/04 |
從史蒂芬金《岩堡城》,看美國的「恐怖」(上):劇中的恐怖,來自刻意被遺忘的歷史
在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電影中,常見排除在主流群體之外,不被社會接納的、隱形的邊緣人,這些邊緣人的發展不外乎因為刻板印象成為被攻擊的箭靶,但反過來看,這也是其批判的力道之處。
2022/02/25 |
經驗不足、訓練不當、被群眾圍觀分心都不是理由,美國佛洛伊德案三名前任警官被定罪
三名美國明尼亞波里斯城前任警官,湯瑪斯.雷恩(Thomas Lane)、 J.亞歷山大.金(J. Alexander Kueng)、圖.陶(Tou Thao),於昨(24)日審判中,因剝奪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的公民權(civil rights),而被陪審團判定有罪,不過刑期尚未決定。
2021/09/14 |
【論壇】「藝術視野:從跳島戰略到新冷戰」:來自「第一島鏈」的藝術工作者如何處理冷戰遺緒?
我們身處在一個全球化及資訊相對透明的時代,亦是一個有可能避開誤解及國族衝突的時代。也許第一島鏈藝術工作者的工作並非除了凸顯冷戰時代的荒謬性,還應包括於未來創造積極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