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

種族(Race),是在體質形態或遺傳特徵上具有某些共同特色的人群,劃分時可以根據外在特徵(如膚色、髮色、面部骨骼結構等)、基因、以及自我認同為標準。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3/12 | TNL特稿

2023奧斯卡現象(二):檢視近年數據與結果,美國影藝學院真能擺脫「老白男」的標籤嗎?

今年第95屆奧斯卡入圍名單公布之際,社群上又掀起#OscarSoWhite的討論,在導演項目上不見女性入圍,但女性導演卻有數位實力候選人,至於男主角入圍者則清一色白人無少數族裔,最佳影片更是傳統強勢「老白男」的回歸。近年來雖然整個好萊塢都在向大眾行銷自己是具有前瞻性、文化自由和包容性的文化圈,但深入數據調查顯示,好萊塢依舊把持在白人與男性手中。

2023/01/19 | 精選書摘

《改寫人性的人》:二十世紀美國人稱為「種族」的分類,根本毫無遺傳根據

鮑亞士來到世上時,剛好是一八四八年歐洲一系列革命失敗、專制政權重新掌權的時代。如今已屆中年的他,在第二祖國感受到了類似的變化,但不是因為他的猶太人身分,而是因為他是德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的兩大歐洲移民社群(一個是不列顛群島移民,一個是德意志移民)漸漸發現他們是這場國際戰爭中的敵對陣營。

TNL+ 2022/12/02 | 黎蝸藤

【2022卡達世界盃】分析:德國匯聚「價值觀、族裔、拜仁幫」三重矛盾,爆冷輸日本並不奇怪

德國國家隊在卡達強烈抗議,筆者是一點都不奇怪;如果不抗議,反而才非常「不德國」。在有的人指責德國隊員「無聊」、「白左」的時候,筆者只會認為那些指責者完全不懂德國人。當然,德國為此付出的代價也不小。好在從第二場起,德國已經走出低迷,希望德國隊好運。

2022/12/01 | Abby Huang

質問英籍非裔CEO「妳的族人從哪裡來?」威廉王儲教母赫西夫人挨轟種族歧視、火速辭職

推特上也有人為赫西夫人抱不平,有網友說,「一個83歲的女人,她是在40年代長大的,在英國還沒有『政治正確』的時候。關於同性戀、種族、其他宗教等相關議題,有多少80幾歲的黑人,按照今天的標準,能做對?」但也有網友回應,赫西夫人有足夠的時間吸收待人處事的變化,年齡不是藉口。

2022/11/02 | 精選書摘

《讓感受自由》:性別、種族、權力、文化,是什麼決定了表達差異性?

如同我們所見,不平等、不公正以及不公平,往往會和憤怒一拍即合,這就是我們人類的本性。憤怒常常會和恐懼結合,總而言之,它造成了不滿與不和諧的強烈混合,這聽起來很像當今存在的世界。

TNL+ 2022/09/24 | 金色烤布蕾

黑人女歌手飾演《小美人魚》引發兩極評價,但誰說人魚這種幻想生物就非得是白人?

從古至今,非洲各地都流傳著許多人魚傳說,當然她們都不是安徒生筆下的人魚公主,但也從來沒有人,包含安徒生本人,說過飾演人魚公主的不能是位黑人,就連原作也沒說過美人魚一定就是白人。

2022/07/04 | 讀者投書

從史蒂芬金《岩堡城》,看美國的「恐怖」(上):劇中的恐怖,來自刻意被遺忘的歷史

在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電影中,常見排除在主流群體之外,不被社會接納的、隱形的邊緣人,這些邊緣人的發展不外乎因為刻板印象成為被攻擊的箭靶,但反過來看,這也是其批判的力道之處。

2022/06/04 | 方格子vocus

【影評】紀錄片《還有一些樹》:在種族以前,你得用手指去指

廖克發的紀錄片手筆再次並置了兩條迥異的敘事線,以往的關聯性質疑,在《還有一些樹》中卻是緊扣著「種族」的概念,串聯受制於種族的受壓迫身份,並以更超然的「樹」的視角來見證歷史。

2022/05/18 | Abby Huang

普查員來敲門:阿根廷睽違十年人口普查,全國這天都要待在家

2022年5月18日,阿根廷人將得到一天的假期,不過這天你哪都不能去。這是阿根廷第十一次的全國人口普查,除了掌握國家人口數據,也成為制定未來公共政策的根據。

2022/05/07 | TNL 編輯

學校不給你看的,這裡都有:美國公共圖書館發放「我讀禁書」借書證

納許維爾圖書館表示,他們不是要針對這些禁書決定作出反擊,而是想成為另一個選擇,「我們的工作是確保如果你想要讀這本書,你會在這裡找到它。」

2022/05/06 |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馬國外送員揭華人餐廳售馬來食物引穆斯林消費者不滿,業主:清真認證申請中

「我不願同流合污!」外送員發現華人店家售賣馬來餐點,店裡不但沒有清真認證商標,反而有「土地公」,令下單的消費者擔心自己訂購的商品並非清真食品。業主針對風波作出澄清,外送平台也稱會採取行動。

2022/03/24 | 讀者投書

歐盟面對敘利亞與烏克蘭難民兩樣情,「雙重標準」的原因何在?

歐盟對待敘利亞與烏克蘭難民間的態度落差,並非是某個單一因素所造成的結果,而是在種族文化的親近感上,考量了對方的需求以及自身所能付出的資源、以及外部援助的投入程度,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廣為接納烏克蘭難民的決定。

2022/02/25 | TNL 編輯

經驗不足、訓練不當、被群眾圍觀分心都不是理由,美國佛洛伊德案三名前任警官被定罪

三名美國明尼亞波里斯城前任警官,湯瑪斯.雷恩(Thomas Lane)、 J.亞歷山大.金(J. Alexander Kueng)、圖.陶(Tou Thao),於昨(24)日審判中,因剝奪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的公民權(civil rights),而被陪審團判定有罪,不過刑期尚未決定。

2022/02/11 | 精選書摘

《懶惰土著的迷思》導讀:馬來菁英看似自省的「懶惰的馬來人」,實為複製殖民者的意識形態

從阿拉塔斯對《馬來人的困境》一書的引述與轉述不難看出,在馬哈迪的想像世界裏,他所謂的馬來人的困境主要肇因於外來移民——尤其是華人。在馬哈迪看來,刨根究底,當下馬來人的困境華人難辭其咎,自然得負起相當的責任。《馬來人的困境》表面上是一本自省的書,實則其整個論述反而是諉過他人居多。

2022/02/09 | 精選書摘

《懶惰土著的迷思》的當代意義:消解「馬來人懶惰論」的形象,再為民族融合努力

殖民時期的馬來人形象迫切需要被糾正,因為這個形象依然在部分有影響力的非馬來人當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也影響了部分馬來知識分子。此形像只要繼續存在,就會損害民族融合的努力。這個形像也導致馬來人在就業上一定程度的歧視。

2022/01/18 | 精選書摘

《不平等的樣貌》:以種族來解釋新加坡貧困問題是正確的嗎?

在討論「種族」是否為重要因素時,我必須強調在本書描繪的生活樣貌:居住環境、工作與生活無法平衡、孩子學業問題和養育的挑戰、難以取得公共資源、尊嚴需求沒有獲得滿足,都涵蓋被歸類為「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群體的人。如果硬要找出這些群體之間的差異,也許可以找到,但是分析人們的日常經歷、境遇、習慣、想法、決定時,就會發現屬於何種族裔並沒有太大差別。

2021/10/29 | 漫遊藝術史

【展覽】《應許・見證・緬懷》:當代藝術對社會正義的省思,探問非裔美國人的生命經驗

《應許・見證・緬懷》展覽除了以泰勒遇害為緣起,更重要的是提供觀者重訪非裔美國人的生命歷程、創作經驗、批判觀點,以及當代藝術對社會正義課題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