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

種族(Race),是在體質形態或遺傳特徵上具有某些共同特色的人群,劃分時可以根據外在特徵(如膚色、髮色、面部骨骼結構等)、基因、以及自我認同為標準。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19/08/26 | Pitty先生

遊南美,面孔有時是個詛咒

歷史是個天生加諸於人的枷鎖,如此類推,我亦因自己的面孔而得負上他人歷史所予其的罪孽,這樣一來,我的面孔也應該是種懲罰了。

2019/07/30 |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星國藝人塗黑臉觸種族話題,雜誌編輯:以為已過了這個階段

擔任雜誌編輯的希亞加拉簡(Ruby Thiagarajan)在推特(Twitter)說:「新加坡2019年的廣告竟出現塗黑臉的作法,我還以為我們已經過了這個階段。」

2019/07/20 | Amy Liu

【國際大風吹】007、小美人魚不能是黑人?好萊塢的多元選角爭議

這個月來,好萊塢傳出小美人魚和007都將交給黑人演員擔綱的消息,頓時引發美國社群網路論戰。有人覺得政治正確過頭,有人覺得所謂「多元選角」很重要,影響大眾對不同族群的身份想像。其實如果攤開歷史,好萊塢可是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去…

2019/06/14 | 傅政瀚

談馬國華人的「大中華主義」:為何他們支持「淨選盟遊行」,卻譴責香港反送中?

這樣我們才能解釋,為何這群人可在大馬國內反對國陣政府暴政、反對政府對少數民族語言壓迫、反對政府資訊封鎖,另一方面卻對中國政府的同樣行為歌功頌德,因為國陣政府的目的是為「打壓華族」,而中國政府的目的是「為振興中華民族」。

2019/04/13 | FORTUNE

仇恨後的人生:臉書宣布禁止「白人民族主義和優越主義」言論

臉書表示長期以來一直禁止基於種族、民族或宗教方面的仇恨內容。該公司現在計劃將該禁令擴大範圍到包括「白人民族主義和白人優越主義的言論」,這些言論過去並不在禁止範圍之內。

2019/04/12 | TIME

「多元交織性」正在對美國主流女性主義提出思想挑戰

這些系統的理論就被稱之為「多元交織性」,這是一位法律教授金柏莉・克雷蕭(Kimberlé Crenshaw)推廣的術語。在她1991年的文章"Mapping the Margins"中,解釋了「有色人種的女性」是如何被「為一個身份(女性或有色人種)發聲的言論」所邊緣化,雙方都沒有人願意為她們挺身而出。

2019/02/12 | TIME

馬丁路德金鮮為人知的「越南演說」

馬丁路德金所理解的是,戰爭不僅摧毀了美國的特質,而且摧毀了美國士兵的性格。諷刺的是,它還成功地在越南創造了一種美國的種族平等,因為黑人和白人士兵對越南人「一致地殘酷」。

2019/02/12 | TIME

金恩博士鮮為人知的「越南演說」,才是我們今天需要的

金恩所理解的是,戰爭不僅摧毀了美國的特質,而且摧毀了美國士兵的性格。諷刺的是,它還成功地在越南創造了一種美國的種族平等,因為黑人和白人士兵對越南人「一致地殘酷」。

2018/12/18 | Alvin

「黑猴子」吊飾被指種族歧視 Prada急下架捐款還設委員會

有著特大號紅唇,是歷史上醜化非裔的「黑臉」形象常見特徵。

2018/10/21 | TIME

早期基督教致力於種族、階級和性別團結,可惜今非昔比

這些早期耶穌的追隨者決定採取不同的態度:沒有我們,就沒有他們。種族、階級、性別——這些東西不再算數。他們根本就不存在。

2018/10/16 | 陳娉婷

諾貝爾文學「外獎」得主:女作家瑪麗斯孔戴,從性別、種族寫到私密回憶

認識新文學獎得主:法屬地瓜德羅普女作家瑪麗斯孔戴,她由殖民歷史寫到家族歷史,由種族創傷寫到私密心結,再把英國經典《咆嘯山莊》改寫成第三世界的後殖民愛情小說。

2018/10/13 | 陳娉婷

諾貝爾文學「外獎」得主:女作家瑪麗斯孔戴,從性別、種族寫到私密回憶

認識新文學獎得主:法屬地瓜德羅普女作家瑪麗斯孔戴,她由殖民歷史寫到家族歷史,由種族創傷寫到私密心結,再把英國經典《咆吼山莊》改寫成第三世界的後殖民愛情小說。

2018/10/08 | Kayue

一場學術惡作劇引起的爭議

三人策劃了一場學術惡作劇,「創作」論文投稿至一些人文學科期刊,更獲得刊登。然而他們自揭這場惡作劇後,其動機以至如何詮釋結果均有爭議。

2018/09/09 | 李修慧

德州女警「入錯門」槍殺26歲非裔鄰居 美警濫權再起爭議

警方目前不願公布涉事員警的姓名,他們表示,正在申請過失殺人的逮捕令,因此該名員警仍未被拘留,只讓她休假靜候調查。

2018/08/22 | 鄺健銘

馬國歌手蔡恩雨引發的爭議,凸顯不同地域華人間的「何謂中國」之辯

馬來西亞歌手蔡恩雨在中國節目《中華情》中視中國為「祖國」引起爭論,其實不同地域華人之間的何謂「中國」之辯並非子虛烏有,反而頗具現實意義。

2018/06/22 | 精選轉載

哈佛和其他菁英名校壓抑亞裔人數,是因為歧視嗎?

在哈佛這些學校刻意的壓制下,亞裔學生還是在長春藤佔了二成左右,遠超過美國人口中亞裔只有5.6%比例,如果不「動手腳」,哈佛會像加州理工一樣,超過四成是亞裔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