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

精神疾患(英語:Psychiatric disorder),或稱心理疾患(英語:mental disorder),是指可導致病患顯著困擾或功能損害的行為或心理模式。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5/16 | TNL國際編譯

紐約地鐵非裔街友遭鎖喉身亡,白人退役美軍被控過失致死,右翼人士為其募款超過百萬美元

根據獨立記者瓦茲蓋斯(Juan Alberto Vazquez)拍攝長度近4分鐘的影片顯示,尼利在開往曼哈頓(Manhattan)的地鐵列車上對著其他乘客咆哮,並大吼道自己又餓又渴且感到疲憊,但過程中沒有對任何乘客進行肢體攻擊,現年24歲的潘尼見狀後仍起身壓制尼利同時對其鎖喉,時間長達數分鐘。

2023/05/13 | 張博丞

【國際新聞圖輯】黑人遊民遭白人勒頸致死、韓國男童剃度出家三週

美國公共衛生命令《第42條法案》結束,移民將能再次提出庇護申請,美墨邊境也迎來成千上萬的移民潮。部份共和黨人士預測,未來3個月將有超過100萬人抵達邊境。4歲的厄瓜多女童賈尼娜是尋求庇護的民眾之一。賈尼娜的父親表示,他們花了六個星期從厄瓜多來到美墨邊境。途中,他們在墨西哥與其他100多名移民一起被綁架,被墨西哥政府營救之後才得以平安來到邊境。

2023/04/23 | 精選書摘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不幸的是,我並沒有單一的重大創傷,因為我有上千個創傷

本書是作者史蒂芬妮.胡以自身的人生故事為出發點,透過心理諮商展開對創傷的細膩解讀。創傷或許永遠無法痊癒,但史蒂芬妮接受這場畢生的戰鬥——除了挖掘埋藏於記憶最深處的腐屍爛骨,並試著拼湊完整的自己,更重要的是主動去改變自身與診斷結果之間的關係,重建對於自我的認知。

2023/04/18 | 李秉芳

一家8口被控「裝憂鬱」詐領保險金5500萬,一審法官以證據不足全判無罪

法官認為,雖然有檢舉人檢舉被告張玉真等人裝病詐保,但檢舉人並非專業醫療人員,對張玉真等人的實際病情毫不知情,僅因為「外表看起來好好的卻住院、住院就有錢領」感到懷疑及疑惑,不能作為直接證據。

2023/01/27 | TNL 編輯

美國加州發生兩起槍擊案:7死1傷,嫌犯趙春利認罪坦言遭霸凌患有精神疾病

美國加州23日發生兩起槍擊案,做案兇嫌皆為時年66歲的趙春利,共計造成7人死亡,1人受傷,檢方隨後以7項謀殺罪及1項謀殺未遂起訴。如今,趙春利已經坦承犯罪,並表示自己忍受多年霸凌及超時工作,認為自己患有精神疾病,外國記者表示,若趙春利最終遭定罪,那麼他可能面臨死刑的懲罰。

2023/01/26 | 精選書摘

《焦慮新解》:很遺憾,美味的麩質和乳製品在你的焦慮中扮演關鍵角色

沃拉醫師身為執業超過十年的精神科醫師,重視身、心、靈全方位的平衡,以功能醫學角度重新詮釋,提出焦慮分為來自身體反應的「假焦慮」,與來自內心的「真焦慮」。書中說明日常可操作的簡易方法,幫助讀者以非藥物的方式揮別假焦慮、面對真焦慮,進而恢復身體的正常機能,邁向更寬廣的人生。

2022/12/25 | BBC News 中文

「靜默修女」的故事:與世隔絕12年,我是如何「逃離」修道院生活的?

我們是一群被關在同一個地方的女人,沒有任何其他活動,於是看到的每個小事都會被放大。還由於是靜默修女,不允許講話,所以就不停地想,思考那些最細小的事情,也不做任何運動。那種環境讓人的精神和情感都感到非常疲憊不堪,也讓我開始懷疑自己在那裡到底在幹什麼。

2022/12/14 | 李秉芳

紙雕師刺死超商店員自稱精神疾病,法院一審判死刑:犯案時無異常

法院認為,蔣嘉凱雖符合自首要件,但是當時並無悔悟之心,只是因情勢所迫才會留在現場,並有以丟棄其餘器械、在場自承殺人,以及想憑著藥品明細等方式,預期可以以此獲得寬待,在這樣的前提下的自首,顯然不是「真誠悔悟」。

2022/11/18 | 李芯

兒少抗議面對課業壓力時「政府在哪裡?」國際委員建議:政府要主動出擊

國際審查委員、澳洲兒權專家托賓(John Tobin)提及,心理健康方面,中央、地方政府不只是要提供心理輔導服務,也要有一些預防機制,因為在兒少需要諮詢輔導之前,可能已經有很多警訊,「換句話說,我們要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等待。」

TNL+ 2022/11/06 | 貓心(龔佑霖)

《社交恐懼症》的忠告:陪伴焦慮症患者須知的「五要」與「五不」原則

當焦慮症來襲時,身為陪伴者的自己能做什麼?作者從《社交恐懼症:不孤單生存指南》的書中看到面對焦慮症患者的五要與五不,讓有心幫助卻不知道從何著手的你/妳,一個適當的指南,協助焦慮症患者度過腦中的風暴,順利安頓下來。

2022/11/06 | 《科學人》粉絲團

「神奇蘑菇」正從非法娛樂用毒品,轉型成為具潛力的精神藥物

神奇蘑菇正從非法娛樂用毒品,轉型成為具潛力的精神藥物。許多以裸蓋菇鹼(psilocybin,神奇蘑菇的主要精神活性成份)來治療憂鬱症、菸癮、酗酒和減輕絕症病患焦慮的研究都有正面發現。

TNL+ 2022/10/09 | 傅紀鋼

【紀錄片】《丹尼爾約翰斯頓:魔鬼詩篇》:獨立音樂天才,但在社會價值觀卻是完全失敗的一種人

被譽為低傳真 (Lo-Fi)開創者、另類音樂獨立創作傳奇──丹尼爾約翰斯頓(Daniel Johnston),生前身受思覺失調等精神疾病所苦,在成名在望的時刻自我放逐而失敗。在獨立樂界受小眾歡迎,然後因病困守在家中受父母照顧,靜靜的度過為期不長的餘生⋯⋯。

2022/10/02 | 精選書摘

【漫畫】《憂鬱者之歌》:在宛如恐怖影片的日常中,仍然努力活下去

本書作者卯月妙子10歲時思覺失調症發病,20多歲時,丈夫自殺未遂成了植物人,多重打擊下,出現幻聽、抑鬱、亢奮等症狀,就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最後決定進入當地的精神療養院接受治療。本書就是作者於精神科長期住院的故事,生、死、愛、笑的軌跡。

2022/08/22 | BBC News 中文

研究稱抑鬱症並非因為血清素過起,抗抑鬱藥是否「建立在一個迷思之上」?

雖然不治療抑鬱症有風險,但有些人會經歷抗抑鬱藥的嚴重副作用,血清素研究的作者們表示,在這一點上需要更清楚地溝通。

2022/08/21 | 精神科醫師的異想世界

《非常律師禹英禑》喚起大家善意接納自閉症族群,但如何能幫得上忙才是重點

這類題材會引起共鳴,是可以喚起大家的善意,來接納一群腦功能異常的自閉症族群。但是從精神科醫師的角度來看,如何可以真的幫上忙才是重點。有些時候讓家長過度期待,卻是生了病小孩,甚至是精神醫學從業人員,的折磨跟夢魘。

2022/08/17 | 德國之聲

人權組織報告:「潑墨女孩」董瑤瓊、震旦教師李田田,中國以精神病名義打壓異議人士已成常規做法

人權組織「保護衛士」16日發佈一份新的報告,揭露中國地方政府或警察幾十年來透過「精神病」的名義將至少近百名異議人士強行送入精神病院。報告作者表示,這個行之有年的作法顯示北京對「維穩」的重視。

2022/08/07 | 方格子vocus

諮商對精神疾病當事人或照顧者,有什麼幫助?

諮商能成為當事人在人際互動的衝突或挫折中,所能擁有的空間(或關係)去談論這些挫折經驗,諮商關係的特殊性與穩定性,可以協助當事人將危機化為人生的學習素材,增進壓力因應能力。而對照顧者來說,諮商能不帶批判的涵容因照顧所產生的情緒,提供支持,讓家屬在談話中不只是宣洩,也是看見、整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