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精神病

思覺失調(英語:Early Psychosis)是醫學術語,是心智的異常狀態,為精神病(英語:Psychosis)的早期。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8/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韓國社群網路殺人預告不斷,警方已逮54人,精神病患管理難題再次浮現

韓國政府在2019年案件發生後,提出動員全國精神健康福祉中心人力,建立24小時緊急應對體系的方案,但並無實效,之後數年內仍持續發生精神病患犯下的嚴重案件,因為要強制精神病患就醫治療並不容易。

TNL+ 2023/04/17 | TNL國際編譯

「心理變態」是精神疾病還是反社會人格?走進患者內心世界,發現更多社會誤解與汙名化

「心理變態」是一種令許多人同時厭惡和著迷的疾病,沒有人喜歡恐怖情人,但許多人卻喜歡《沉默的羔羊》這部經典的驚悚電影。事實上並非所有心理變態都有暴力傾向,缺乏同理心的他們有時只需要控制症狀即可,雖然圍繞於心理變態的謎題仍然未解,但專家呼籲社會應著手於去除對該疾病的汙名化與迷思。

2023/01/15 | 精選書摘

《在奇幻地》:為何佛教志工團體,會來參與耶誕感恩晚會?臨床心理師的精神病院民族誌

「荒謬的日常化」既是表達精神病院住民在日常生活經驗上的行為表現與反應,或因認知功能,或因病徵干擾的影響,致使彼此之間的嫌隙或病院衝突,經常對於意外事件提供一種荒誕脫離現實的陳述或解釋。同時,它也是對應古典精神醫學基於科學理性對於妄想、瘋癲的診斷,即透過斬釘截鐵般的醫療科學理性來解釋疾病。

2022/05/24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紐約「降落傘計畫」:結合精神病人同儕支持與開放對話,讓「帶病生活」成為可能

「你是病人,乖乖聽醫師的醫囑、領藥定時吃藥。」身為台灣人的你,對這種對話一定不陌生。罹患嚴重精神疾病的病人更是經歷:單向的被判定精神病、被關進醫療院所、與外界隔離並強制接受治療。然而來自紐約的「降落傘計畫」卻翻轉這種型態,以開方式、平等的特點,讓病人重新抓回自己的主體性。

2021/10/27 | 精選書摘

《兩種心靈》:想離開精神病醫院的欲望,被視為必須留在這裡的症狀

當病人說她沒有生病,而且住院醫師並不相信她的時候,她的描述就成了症狀。她變成一個不可靠的、沒有能力,得依賴他人的人,她必須要有人為她做決定,而且得由另一個人代理處理她的事務。

2021/10/27 | 精選書摘

《兩種心靈》:若可能自殺的精神病人只獲准住院兩天,出院的法律責任在於醫師

這些新的政策深遠地改變了心理治療的角色。若病人只住院五天,住院心理治療的意義不大,所以醫院乾脆停止提供這項服務。收治住院的病人待在安全、封閉的環境,被投予藥物以減緩導致這次住院的危機。住院目標是讓病人穩定下來,就這樣。

2021/09/26 | 藍玉雍

【書評】契訶夫《第六病房》:「正常」的焦慮就如同一種極權,使人們被自身困住、無能逃脫

或許《第六病房》真正要談的疾病,其實是現代社會的麻痺。因為不知從何時開始,對人們來說,思想、知識的追求,已經不再是為了提高自身對社會、權力的批判能力,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地更加愜意、舒適與平靜。

2021/08/20 | 樹洞 - TreeholeHK

筆跡心理學:抑鬱症症狀測試——看看你的字體!

意大利的一項心理學研究得到一個正面的結果,並成功建立一個客觀的指南去評估抑鬱症的症狀。

2021/08/09 | Bruce Lai 賴勇衡

英國皇家植物園裡的瘋子

面對著強制性的治療手段,英王佐治三世會反抗,以屎丟人;諷刺地,這也令人想起他另一個綽號「農夫佐治」。

2021/07/21 | 精選書摘

《恐怖醫學史》:前額葉切除術——全世界超過五萬人被打造成沒有自律性的「殭屍」

作者以「恐怖」為主軸,講述改變歷史的致命傳染病以及和傳染病奮戰的醫師們,同時也再一次提醒我們,現代醫學奠基於我們絕不能遺忘的犧牲之上。

2021/04/22 | Lo's Psychology

《Mouse》:真的有「精神病態基因」嗎?淺談MAOA基因

缺少或擁有變異MAOA基因並不代表一個人必定會成為殺人犯,後天環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2021/02/11 | 精選書摘

《思覺失調症》:父母的婚姻關係與養育方式,會造成孩子罹患思覺失調症嗎?

我們有時候會聽到有人說「是家長害孩子得思覺失調症」,這指的是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曾被認為是思覺失調症的肇因。但研究顯示這個想法是錯的。

2021/01/03 | 精選轉載

大腸影響大腦

最近一個研究指出,患上抑鬱症及其他情緒問題人士的腸道微生態出現嚴重失衡,並發現40多種細菌可能導致情緒失調甚至抑鬱症。

2020/08/14 | 樹洞 - TreeholeHK

從電影《幻愛》中理解「負傷的治療者」及心理輔導中的「反移情」

很多輔導員及社會工作者在助人的同時,因為未能夠處理自己的感受及經歷,在輔導的過程心力交瘁,燃盡了自己的內在資源(burnout)。其實輔導員及社會工作者也需要被幫助,也可以接受輔導及督導,把自己的期盼分享,把自己的哀傷訴說,繼而分清自己及當事人的問題,完善輔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