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精神科

精神醫學(英語:Psychiatry)目前是一門醫學專科,內容是關於心智及精神疾病的治療與預防。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16 | 邱宜君

全台6起「噪音殺人」4共通點,專家歸納預防關鍵:管委會、社區鄰里應建立2層面因應力

高雄市昨上午發生噪音糾紛導致的兇殺案,2021年迄今已有至少6起「噪音殺人事件」被報導,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分析,居住密集化且高齡化,噪音糾紛是必然要面對的新議題。社區鄰里及管理委員會應建立「心理健康促進」的概念,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對內溝通協調、對外連結資源」2個層面的因應能力。

TNL+ 2023/08/22 | 林易萱

《八尺門的辯護人》:語言的權力、血統的原罪,死刑這面鏡子究竟映照了誰?

《八尺門的辯護人》導演曾說過,創作這個作品時先確認主題,再進行後續發想與延伸。死刑是整個影集討論的重點議題,但不同於直接呈現死刑立場的對立,導演更像是透過案件調查進度,還原死刑嫌犯的形成過程與原因,嘗試找出問題的癥結,而不單只是在死刑議題上進行扁平的討論。

2023/08/17 | 方格子vocus

從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淺談精神抗辯,以及在司法上如何應用?

社會安全網對於心理健康的議題一直在討論,除了在網絡上的鞏固之外,還有會造成影響的因子也是值得被重視。例如像《八尺門的辯護人》因為有壓榨移工的老闆,對於身心理產生巨大的壓力,就連今天沒有心理疾患的人也有可能因為脆弱性引發心理疾患,或是做出類似的行為。

TNL+ 2023/07/21 | TNL國際編譯

「性別不安」是心理疾病嗎?青春期性徵發育所帶來的憂鬱,才是跨性別者的壓力來源

有時性別認同障礙會與年齡相關,但多數時候會與個體的第一、第二性徵發育有所關聯。患有性別功能障礙者,通常會亟欲擺脫第一與第二性徵,或想要擁有符合他們性別認同的性徵,且會想擁有或經歷與他們的生理性別較少關聯的玩具、衣物、社交活動等。

2023/07/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李玟憂鬱症辭世,醫師:提早就醫勿中斷治療避免憾事,別對病患說「加油」或「不要想太多」

面對憂鬱症患者占自殺死者如此高比例,張家銘說,生前被診斷有憂鬱症的人數卻往往不到3成,很多人都未曾就醫,隨著症狀越來越嚴重,最後結束生命;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憂鬱症治療甚至一直存在一種現象,就是很多患者會提早放棄、中斷治療,導致惡化、復發。

2023/06/30 | 李秉芳

「只能留一人!」思覺失調患者住院幻聽殺死病友,法院更一審判9年10月

張男在動手時,雖仍保有部分現實判斷能力與行為控制能力,並辨識能力未完全喪失,不過於案發當時,因器質性精神疾病出現幻覺,意識處於脆弱狀態,另外因躁症發作,導致其辨識能力及控制能力顯著減低,依法可減刑。

2023/04/18 | 李秉芳

一家8口被控「裝憂鬱」詐領保險金5500萬,一審法官以證據不足全判無罪

法官認為,雖然有檢舉人檢舉被告張玉真等人裝病詐保,但檢舉人並非專業醫療人員,對張玉真等人的實際病情毫不知情,僅因為「外表看起來好好的卻住院、住院就有錢領」感到懷疑及疑惑,不能作為直接證據。

2023/01/28 | 精選轉載

給精神科住院醫師的應試建議:不要因為不想當醫師,所以應徵時裝作想成為精神科醫師

要來應試精神科住院醫師,除了會談技巧、精神病理、精神藥理等可以再訓練的項目之外,與一般行業相同,動機、個人特質也相當重要。但比較特別的是,在你面前的,是一輩子都以觀察人為職業的老師。你動機停在哪一期,我是看得出來的。

2023/01/23 | 醫學有故事

【專訪】李明濱醫師:自殺防治的守門人,設計「心情溫度計」量表帶領病人自覺

「哇,你救人救很多耶!但要是你遇到那種打人的、自言自語的、傻笑的啦,那個現在吃藥會好耶,你可以叫他來找我。」李明濱操著流利的台語在廟裡泡茶,用易懂的方式跟他們說明醫學的幫助。他不斷地抽空走訪社區,拜訪廟宇,請他們跟民眾們科普,化被動為主動,走出診間積極與第一線的「守門人」合作。

2022/08/22 | BBC News 中文

研究稱抑鬱症並非因為血清素過起,抗抑鬱藥是否「建立在一個迷思之上」?

雖然不治療抑鬱症有風險,但有些人會經歷抗抑鬱藥的嚴重副作用,血清素研究的作者們表示,在這一點上需要更清楚地溝通。

2022/07/15 | 精選書摘

《醫生說我可以去死沒關係》:每個選擇都是對的,就連「不能死」這個限制都要暫時拋下

當你覺得不對勁、總覺得不太順利的時候,不要執著於「是否正確」的判斷,也不要否定自己和周遭的人,只要去感受「不對耶」的感覺就好。

2022/06/27 | 李秉芳

線上看診、取得藥物不容易,身心科患者確診被隔離拿藥怎麼辦?

身心科用的藥物大部分都是管制藥物。管制藥物需要「本人」現場看診,才能開處方箋領藥。這些藥物不像感冒藥可以在藥局找到類似的替代品,沒有處方箋也不可能買得到。

2022/03/14 | 《科學月刊》

抗憂鬱藥物會成癮,或越吃越沒效嗎?你應該知道的憂鬱症藥物治療真相

一般而言,抗憂鬱藥物不會造成「依賴」、「成癮」等問題,惟因為藥理機轉特性,在停用藥物時需要緩慢減少劑量,以減少身體不適應的戒斷反應。但只要症狀穩定、在指導下逐步減低藥量,幾乎所有個案都可以停用抗憂鬱藥物。

2022/02/26 | 潮健康

失戀、失婚後如何走出壓力與憂鬱?「無縫接軌」下一段關係是好主意嗎?

失戀或失婚族群未必充份理解精神健康的知識,在失戀、失婚的壓力下,求診後才發現已達憂鬱症嚴重度。這類病人在短時間內接受巨大的痛苦、又合併憂鬱症症狀,心理所處壓力大,及早就醫並接受心理諮商治療,有助於個案減輕壓力並復原。

2022/02/11 | NOW健康

強迫症有四大類型,具有「內顯性格」的人是高風險族群

正常行為是因為喜歡而去做,強迫行為不同之處在於,自身並不想做卻停不下來,因而受苦,形成惡性循環。

2022/02/06 | 精選書摘

《上班時,別演太多內心戲》︰用「4.2.6呼吸法」消除負面情緒,若靜不下來可試試「正念健走」

日本職業醫學科、精神科醫師井上智介,以長期輔導、診療工作者的實務經驗和專業知識,提出最切合當前需求的職場身心淨空術——「笑一笑+粗神經」的樂活哲學。

2022/01/27 | 方格子vocus

【焦慮腦學】有一種恐懼,害怕聲音可能存在

「聲音恐懼症」(Phonophobia)這個詞,特別被用來形容一個人極度恐懼於外界的聲音。事實上,這些想像中的聲音可能根本不存在,物理學上患者的聽覺閾值可能也沒有變化。換句話說,如果患者到耳鼻喉科做聽力檢查,檢查的結果可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