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指的是能夠穩定地讓所有人取得足夠食物的狀態。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5/19 | TNL國際編譯

《巴黎協定》恐破功,世界氣象組織預估5年內66%機率升溫超過攝氏1.5度

全球氣溫在當初《巴黎協定》締約時,要超過1.5度的機會仍為0%,但至2017到2021年間,這個數字卻已經增加至10%。在地球呈現持續發燒狀態的情況下,世界氣象組織指出,全球靠近地表的溫度在2023至2027年間,將會有66%的機率突破攝氏1.5度的可能。

2023/05/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520農運35週年:自由化浪潮一波波叩關,台灣經貿轉型跌宕起伏逾30年

1988年春天,政府決定擴大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促使積怨已久的農民走上街頭,先是316事件,緊接著4月26日農耕機開上台北街頭,而後更爆發520農運,抗爭愈演愈烈。時任經濟部國貿局長的蕭萬長接見雞農代表,卻被憤怒農民砸雞蛋,前國貿局資深官員感慨,「小經濟體跟大經濟體談判,壓力本來就大,外面也會認為去談判就是讓步」。

2023/05/1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退林還耕」基層上演魔幻現實劇,反映中共執政的反覆和飯碗被砸的恐懼

河南某縣還動員200個公務員花3天時間,在2畝田(約403坪)裡插秧,還派10個攝影拍照宣傳;而有幾個地方政府,分別在停車場、柏油路、操場鋪上一層薄土,成了「退路還耕」,用來應付了事;更有地方政府乾脆在土裡插上鋼筋,鋼筋頂端各釘上石頭,讓航拍及衛星圖看起來,像是插滿秧苗的農田。

2023/04/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港媒:中國「砍樹還耕」確保糧食安全,20年「退耕還林」政策下架

報導認為,大陸種種重視耕地規模的做法,與近年國際局勢不穩、中國重視自身糧食安全有關;去年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更強調「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在一些山區因人口搬遷,土地荒蕪多年,地方政府鼓勵農民發展果園,種植戶也把身家都投進去了,「好不容易收成了,現在卻要人家砍樹!」

2022/11/17 | BBC News 中文

G20峇里島峰會宣言:以「最強烈措辭」譴責俄羅斯,下一屆會不會變成「G19」?

印尼總統佐科威用力敲下木槌,並遞給下一屆主席國印度的領導人莫迪,掌聲、笑聲、快門聲同時響起,但下一屆G20峰會如何,還會不會有俄羅斯?2014年,俄羅斯拿下克里米亞,使其被G8開除,成為G7;那麼2022年俄烏戰爭,是否會使G20變成G19?

2022/10/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日經亞洲》:中國企業在美、日軍事基地附近買農地,議員憂可能用於間諜刺探活動或危及糧食安全

一位專家指出,外國軍方企圖蒐集敵方情資,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根據文字記錄,這位專家警告,「在突發事件中,他們的目標可能轉移到破壞行動,尤其是針對核電廠」,又說所有預防措施都應該納入考量。如今,外國買家可能會趁著日圓走貶加速置產,更加令人擔憂。

TNL+ 2022/08/30 | TNL國際編譯

日本糧食自給率過低,台海緊張增加米糧進口風險,「飲食西化」成為潛在國安危機

近幾十年來,日本的飲食習慣受到西方影響,原本作為主食的米飯也已被麵包與肉類等仰賴進口的商品所取代,而此現象被各界學者及官員視為嚴重的國安問題,盼能促使政府提出有效對策,甚至祭出激進手段。

2022/05/18 | 德國之聲

上海達成「社會面清零」拚6月解封,中國農村禁止春耕引發糧食安全疑慮

上海17日宣佈全市實現「社會面清零」,然而整個中國為此付出的代價還沒結束。正逢春耕時節,近日傳出河北的低風險地區,也因為「全縣靜默」導致農民無法外出耕作。疫情如何影響「糧食保衛戰」?

2020/12/02 |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全球首例 新加坡准許「人造肉」販售

美國食品製造公司Eat Just執行長Josh Tetrick表示,新加坡批准人造雞肉作為一種食品,等於為這個產品端上消費者餐盤鋪好道路。

2020/11/27 | 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

從玉山論壇,看見疫後合作新方向

新冠肺炎造成全球性的衝擊,讓區域合作顯得更為重要。在後疫情時代,「數位化」成為國家之間合作的關鍵;另一方面,依賴單一生產地的風險大大提升,也讓許多企業開始重新佈局。

2020/09/23 |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人口大國追求糧食自足,印尼總統佐科威擬開發77萬公頃土地種糧食作物

印尼是最大的小麥和稻米進口國,也是全球是第四多人口的國家。透過具有野心的計畫達成糧食可以自給自足,長久以來是印尼政治人物的目標。

2020/08/14 | 德國之聲

習近平提「糧食安全」,是中國開啟「經濟內循環」的備戰宣言

中國官媒日前對習近平就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指示進行了宣傳,稱之為「重要指示」。不過,如果從糧食安全的角度看待習的指示,或許就不會覺得大驚小怪。習在指示中提到糧食安全問題,而外界的反應,也多半集中在這點。

2019/09/03 | 環境資訊中心

旱地與糧食危機:貧困、土地劣化和排放的惡性循環

由於氣候變遷,2050年穀物價格可能會上漲1-29%,導致糧食價格上漲、糧食危機和飢餓風險增加,其供給危機雖然已經被歸因於氣候變遷,但這些風險仍然受到某些社經情境的影響。

2018/09/19 | 讀者投書

水利會改制公務機關,各種問題已一一浮現

當今之際,最重要的是將台灣的糧食安全問題做一通盤性檢討,計算台灣需要多少農地、建立何種作物輪作制度,以兼顧糧食生產及環境的永續發展,不該不斷陷於水利會是不是公務機關的口水之中。

2017/12/10 | 讀者投書

水利會改制公務機關:政治角力之外的全面向思考

目前民間社會與NGO(例如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均認為水利會擁水自重,期待改制公務機關後可以使水資源的永續發展與保育運用更合理,但是目前在水資源有限的台灣,水利會其實可以扮演民間與工業擴張水權的緩衝與抗衡。

2017/01/26 | 精選書摘

不揮霍上天恩賜的禮物,十大產油國挪威善用「黑金財富」創造世代幸福

明明是世界最富國,每人每年九萬七千美金的國民所得,是台灣的四點五倍,但在首都最繁華的商業大街上,沒有高聳參天的摩天大樓,最具規模的反而是一座座綠意公園。

2017/01/26 | 精選書摘

不揮霍上天恩賜的禮物,十大產油國挪威善用「黑金財富」創造世代幸福

明明是世界最富國,每人每年九萬七千美金的國民所得,是台灣的四點五倍,但在首都最繁華的商業大街上,沒有高聳參天的摩天大樓,最具規模的反而是一座座綠意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