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

紀錄片是指描寫、記錄或者研究現實世界題材的電影。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6/01 | 傅紀鋼

【紀錄片】Netflix《決算》:這些90幾歲的德國老人,有沒有後悔過加入SS黨衛軍?

由英國導演Luka Hollan拍攝的紀錄片《決算》,紀錄了十年間追蹤訪談的前納粹黨衛軍,企圖查明為何會發生納粹大屠殺。在緩慢、顫抖的話音中,這些現年歲數大多超過90歲的前黨衛軍成員,對他掏出心裡話。

2023/05/20 | 溫溫凱/地下電影

【2023坎城影展】《青春》導演王兵談命運、時間與工人:「很多人這輩子的命運,就是別人的工具」

「西方人跟中國人談的命運,是有差異性的。中國人口中的命運,我理解的是人們對於強權,對於權力,對於更強大勢力的一種屈服。」今年坎城影展主競賽單元,來自中國的王兵所執導的紀錄片《青春》入選,此句話就出自王兵,而王兵也發表了自己在創作上以及對中國社會的相關看法。

TNL+ 2023/04/28 | 詹育杰

2023法國「真實影展」:參與罷工抗議、重點不在獎項或市場,創造屬於每個人的電影節

45年來堅持捍衛紀錄片創作的「真實影展」,當中不乏直接地參與世界各地社會運動的作品,每部電影的放映或之後的座談討論都一再提醒我們,當電影院外的社會現實,竭盡全力使我們分開或競爭對立時,我們在影展中齊聚一堂不是為了娛樂消遣打發時間,而是一塊想像那個不是無法實現,只是尚未實現的明天。

2023/04/22 | 方格子vocus

【影評】《日常對話》:我們需要不用超譯的日常對話

你知道我媽媽是同性戀嗎?導演這麼問著親族長輩。所有人都說不知道,卻被導演逗趣地反問,如果你不知道那你怎麼都不驚訝?但長輩們卻只想趕緊結束對話。我們不擅長對話,用吃飽了沒代替對親人的愛,但這種理解毋寧是種超譯,有如「欠缺日常對話的對話」。

TNL+ 2023/04/22 | 傅紀鋼

【紀錄片】《韋科慘案:末日烈火》:呈現邪教與FBI對峙的深刻與荒謬,短短三集卻衝擊人心

《韋科慘案:末日烈火》是一部犯罪紀錄片,系列只有短短3集,導演選擇不以流水帳的形式呈現整體事件始末,而是只採訪事件最中心的人士,衝擊人心的作用卻遠大於其他新聞式紀錄片,令人讚嘆。

2023/04/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西班牙女登山家締造極限紀錄,地下70公尺洞穴獨居500天

佛萊米尼參與的實驗,由一群研究人類心理與生理時鐘的科學家監督,包括心理學家、研究人員、洞穴專家及體能教練,目的為了探知與世隔絕和迷失定位,會如何影響人的時間感、大腦運作模式和睡眠。佛萊米尼的支援團隊表示,她打破了歷來待在洞穴最久的世界紀錄。

TNL+ 2023/04/05 | 傅紀鋼

【紀錄片】《所有的美麗與血淚》:導演單純陳述、不加詮釋南戈丁的藝術家內心,浪費了好題材

《所有的美麗與血淚》的導演蘿拉柏翠絲隱而不顯的風格,是最經典的紀錄片作法,最不容易出錯,最不容易得罪人,但也最容易浪費題材。《所有的美麗與血淚》就被浪費掉了,明明片中影像剪輯敘事,都看得出蘿拉柏翠絲的才氣功力,但她在觀點上選擇中立不介入,那也沒辦法。就只是,可惜了一點。

2023/03/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德法公視播紀錄片《我們是台灣》 ,導演:「台灣認同」是向國際發聲強有力的論述

德法公共電視台28日將在頻道播出紀錄片《我們是台灣》,講述「台灣認同」的形塑。有別於一般歷史紀錄片,這部片目的在「探索台灣民主進程,以便了解為何人民希望繼續作為台灣人」。紀錄片導演韓石表示:「台灣居民把民主視為身分認同的程度著實令人驚訝,也因此建構社會的和諧性,包括對族群、文化、性別認同等少數群體的尊重」。

2023/03/26 | TNL特稿

【2023台大電影節】影評徵文:攝影機作為武器,《親愛的莎瑪》在敘利亞內戰下的反戰意義

《親愛的莎瑪》紀錄敘利亞內戰,如其片名,主導演瓦黛卡提波將此紀錄片獻給女兒莎瑪,作為被圍城的首都阿勒坡居民,卡提波立場早就明確——反戰,並反對敘利亞軍政府施壓,因而紀錄片在紀錄之外,成為卡提波立場的宣揚。

2023/03/22 | 方格子vocus

Netflix紀錄片《以神之名》:如果我們只著重痛罵教主的罪行,就使問題僅停留在了表層

純就觀影體驗來說,Netflix紀錄片《以神之名》的分數,大概全部都點給內容本身的社會價值了。在錄音、檔案文件與照片的呈現上,除了質感不甚佳,風格也大相迥異,看起來彷彿是套用某些免費APP的模板。在故事的呈現上,除了時間軸毫無章法、正倒敘夾雜,不斷破壞情緒堆疊外,更不明所以地重播相同片段。看不出任何章法或意義,整體而言其實與「引人入勝」沾不上邊。

TNL+ 2023/03/19 | 傅紀鋼

【紀錄片】Netflix《以神之名》:編導只選擇揭露鄭明析的淫行,無法讓人對邪教有更深的認識

其實就紀錄片架構來說,《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對攝理教的處理,可說極其糟糕。對編導來說,他們拿到葉萱與其他叛教者提供的絕密資訊,直接就可以揭發並扳倒攝理教。編導試圖要處理這個部分,但很明顯他們對攝理教之所以存在,如何造成影響,並沒有自己的答案。

2023/03/09 | 精選轉載

攝理教前教友:我身邊有認識的姐妹被要求拍過裸照

很多朋友都應該知道我有加入攝理的經驗,我不常公開對攝理教作評論,那不代表我覺得攝理沒有問題,而是出於不想讓還在裡面的朋友難為情所以不多談。不過我要否定的事實是,鄭明晰利用信仰上的權柄成就自己的私慾,而單純莫名其妙跟隨的優秀人才成了共犯結構的一環,不好意思,這就是個悲劇。

2023/03/07 | 李秉芳

Netflix紀錄片揭攝理教會醜聞,不只教主鄭明析來台性侵多位女大生,孔牧師猥褻少女遭判17年

鄭明析也曾來台,在性侵不少女大生後離開,遭檢方通緝至2027年;而台灣的攝理教會另一名韓籍牧師孔玟植,也以類似手法性侵2名女學生教徒,後來遭判刑17年。

2023/02/25 | 歪脑|WHYNOT

【專訪】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聞海:花果飄零到北京、香港、台灣,放逐能使自我意識清醒

聞海正在台灣渡過第三個冬天。他繼續積極反思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事情。接下來,他將會在社區大學開辦有關中國獨立紀錄片的課程,希望透過討論中國獨立紀錄片,讓台灣人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對岸的變化與民情。 「有自由的體制,關鍵還是要有公民,公民還是要培養。」

2023/02/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趕在營區拆除前留下紀錄,紀錄片《彼岸他方》揭澎湖越南難民營故事

追蹤澎湖越南難民營足跡逾20年的《彼岸他方》總策劃劉吉雄分享,發掘這個故事的契機,是題材找上了他。1995年,劉吉雄接連做了兩個夢,都是一名柬埔寨難民女孩用英文問他:Have you been there?(你曾去過那裡嗎?)當時他不知道所謂的「那裡」究竟是何方。

2023/02/22 | 溫溫凱/地下電影

公視紀實第三季《彼岸他方》:「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去向何方」,越南與台灣被遺忘的歷史

由公視推出的紀錄片《彼岸他方》,將題目放置於越南內戰分裂所造成的難民現象,而後從越南難民的流亡足跡——新加坡、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香港、澳門、日本、韓國、台灣等國,輻射出一幅冷戰時代的亞洲肖像,或者,更精準的說,是記錄台灣與越南逃亡者超過半世紀的緣分。

2023/02/15 | 溫溫凱/地下電影

公視紀實第三季《勳章》、《獨弦之歌》:透過癌症與南管,看見女性的堅韌與柔情

《勳章》、《獨弦之歌》兩部紀錄短片各有千秋,前者紀錄女性癌友直面衰敗病痛的過程,後者則是聚焦南管音樂家王心心的自我困境與突破,兩部作品不約而同的,皆將敘事主軸置放於女性,除了試圖建立其主體性之外,也窺見女性時而堅韌、時而柔情的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