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

納粹,本意爲「納取精粹」,後作爲德國一舊政黨之譯名,此時其舊譯爲南尖,並衍生出許多有關含義,可泛指下列有關條目:

納粹黨:成立於1919年德國慕尼黑的政黨,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解散。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29 | 精選書摘

《歐洲鬼地方》推薦序:捕捉戰後德國的的精神世界,這些荒誕靈異故事都與「敗戰」有關

這位歷史學家,甚至將自己的作品界定為「歷史民族誌」,《歐洲鬼地方》便是這樣的一部作品——此書描述在戰火平息的德國所發生過的一連串大規模的靈異事件,包含民眾追捧談巫論惡的民間治療者、信徒進行驅魔、人們爭相見證聖母瑪麗亞顯靈,而指控巫術使用的情事,也頻頻發生。

TNL+ 2023/02/12 | 劉威良

德國高中生如何寫作文?分析布萊希特劇作的角色性格,培養思考辯證能力

寫作沒有對與錯,但是用一篇文章或戲劇文學讓同學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是學習的重點。學生無須具有什麼文學的詞藻,但必須有分析文章或戲劇角色特色的能力。

2023/01/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以色列10萬人上街抗議極右翼政府控制司法,納坦雅胡表弟也反對「改革法案如當年納粹」

示威活動的演說者,除了過去和目前的政壇要角,還包括總理納坦雅胡的表弟丹納坦雅胡(Dan Netanyahu)。他表示,他的母親,也就是納坦雅胡的姨媽韶莎娜納坦雅胡 (Shoshana Netanyahu)曾任高等法院法官,去年10月過世,如果她還活著,會反對目前政府推動的改革。

2023/01/14 | Louis Lo

【國際新聞圖輯】巨型草間彌生爬上LV總部,德國環保人士穿梭樹屋之間躲避警方清場

時尚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近期與當代藝術大師草間彌生的最新聯名系列登場,為了慶祝合作里程碑,LV陸續於世界各地開設主題期間限定店,為了宣傳,更大規模改造位在法國巴黎的總部外牆,讓巨型草間彌生雕塑和圓點藝術成為最吸睛的亮點。

2022/12/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捍衛中立地位的秘密基地:為何瑞士有37萬4142個地下堡壘?

山區地堡固然吸睛,但多數瑞士人其實不住在山裡,而是住在北部高原。瑞士地堡的著眼點在於向希特勒(Adolf Hitler)與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暗示,若想跨越阿爾卑斯山區把德國、義大利連成一氣,代價將極其高昂,哈里斯形容,這就好比「把防禦當成嚇阻」。

TNL+ 2022/12/23 | 留德趣談

由普魯士到納粹——阿根廷人與德國

戰後,親法西斯右翼總統貝隆(Juan Perón)上台,五千多納粹黨員逃到阿根廷,以避開審判。所以德國人每提起阿根廷,必想起這不光彩的一頁,以及阿國包庇納粹分子;希特拉沒有死掉,戰後隱姓埋名於阿根廷終老的傳說,亦為人熟悉。

TNL+ 2022/12/22 | 余杰

愛穿野戰軍迷彩服的習近平,效仿希特勒卻畫虎不成反類犬

習近平身穿迷彩服,臃腫土氣,不倫不類,毫無美感,他身邊的一眾高級將領如出一轍。既然習近平反西方、反現代化,號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那麼他為什麼不穿上中國古代的鎧甲,那樣更顯「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2022/11/11 | 賴冠伶

德國肯德基用大屠殺紀念日「水晶之夜」賣炸雞,外界批該廣告以納粹政權受害者為代價

水晶之夜紀念日的重要性就在於,當晚的暴力事件標誌著猶太人在德國開始無法主導公共生活,也促使了有數十萬的猶太家庭逃離德國。而在3年後,納粹開始有系統地將猶太人大規模驅逐到集中營。因此,這起事件也往往被視為日後納粹大屠殺的起點,後續估計有600萬歐洲猶太人遭到殺害。

TNL+ 2022/11/09 | 劉威良

德國以「轉型正義記憶」命名街道景點,台灣對中正紀念堂的「崇拜」何時結束?

我在德國,為了搭電車,看了看目的地附近的名稱叫「法西斯主義犧牲者廣場」(Platz der Opfer des Faschismus),心中一跳,問了問隨行的德國友人看法,因為個人覺得用這種地名雖然凸顯轉型正義,但聽來讓人感到殘酷到毛骨悚然。德國友人完全不帶情緒地說,「對,就是要這樣,這些事情才會被記住。」

TNL+ 2022/10/23 | TNL特稿

獨裁者希特拉畫作該燒不該燒?可議不可議?

英國國營電視頻道Channel 4為新節目買了希特拉(希特勒)一副畫作,讓觀眾決定畫作是否要由主持人銷毀。「每件作品都有其支持者,希特拉的作品也不例外,爭論的焦點在於這件藝術品的存亡是否應取決於其創作者—希特拉的道德品德。」

TNL+ 2022/10/17 | 謝達文

20年前被視為「邊緣、極端」的歐洲極右派政黨,究竟是怎麼「正常化」的呢?

一個最具指標性的例子是,時任德國總理梅克爾在黨內的壓力下,就曾公開表示德國的「多元文化社會」已經「徹底失敗」,不同文化的人真的沒辦法好好一起生活,並且也說,在就業機會不足下,雇主應該優先聘僱德國的失業者。

2022/08/22 | 精選書摘

《父輩的罪惡》:父母無法哀悼、承認責任,甚至談論戰爭,不幸的子女就得肩負表達之責

本書從蘇珊.奈門親身經歷出發,考察當代德國的轉型正義、釐清過往的努力,也為寫作本書而走訪美國南部,訪談許多為釐清過往而努力的人們。因此這本書有報導文學的紀實性質,文筆流暢好讀,更處處可見她充滿哲學洞見的分析,傳達人權的普世價值。

TNL+ 2022/07/31 | 劉威良

德國讀者問我:為何邪惡納粹政權會對遙遠的台灣青年產生影響,甚至成為正面的鼓勵意象?

在書寫過程裡,有一段是叔叔他們幾個年輕人在台南老家閣樓定期聚會,並創設地下政黨及設計黨徽的過往。他們當年設計的黨徽,確實有刻意隱藏德國納粹十字的寓意,黨徽是具有四個三角形風翼的風車。

2022/06/29 | 精選書摘

吳曉樂導讀《安妮日記》:銘記大屠殺,更莫忘少女曾經的青春

當我們一步步喜歡上這個果敢、誠摯,嘴巴有點刁的安妮,我們自然得迎接,整本日記最後一句所引發的痛苦,「安妮的日記到此結束」,我們如夢初醒,倏地想起了故事的結局。這句話自然不是由安妮寫下,安妮並不能預料她的日記斷裂在此處,而是由出版編輯補上。

TNL+ 2022/06/13 | 謝宇棻

以色列廢死大辯論:猶太教經典對死刑持保留態度,那麼納粹戰犯該不該被處死?

以色列的死刑制度及其實際運作上,都反映猶太教對於死刑的態度,即死刑作為最極端的刑罰,有其存在的必要,但在實際執行上,必須力求謹慎,不到最後關頭,決不輕易動用。

TNL+ 2022/05/20 | 張宇韶

從斯圖卡到A-10攻擊機:美軍空對地戰術設計,其實受到二戰德軍深遠影響

外號「東線之鷹」的二戰德軍飛官魯德爾,在二次大戰東線戰場出過2530次戰鬥任務,駕駛Ju 87G型戰機摧毀超過463輛戰車,而在戰後,魯德爾甚至擔任美國空軍開發新式對地攻擊機——也就是A-10雷霆二式——的特別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