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紐約客

《紐約客》(英語:The New Yorker),又名為《紐約人》,是一份內容涵蓋美國新聞、社評、小說、文章、文學批評、諷刺作品、漫畫及詩歌等紐約文化生活動向的雜誌。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2/0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魔鬼詩篇》作者魯西迪遇刺後推出新作《勝利之城》,透露精神創傷寫作變得「非常艱難」

75歲的魯西迪接受《紐約客週刊》(The New Yorker)訪問時說:「有種東西叫做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這是他自去年8月12日在紐約州肖托夸郡(Chautauqua County)一場活動上遭人刺殺以來,首度接受媒體專訪。

TNL+ 2022/08/12 | TNL國際編譯

法國插畫家桑貝離世, 創作經典童書《小淘氣尼古拉》為自身童年經歷側寫

法國知名插畫家桑貝(Jean-Jacques Sempe)於2022年8月11日逝世,享壽89歲。生前創作許多系列童書都深受喜愛,其中最為人熟知、全球銷量突破1500萬本的《小淘氣尼古拉》(Le Petit Nicolas),其創作過程竟與自身童年的痛苦遭遇有所連結。

2022/02/28 | 精選書摘

《螺絲愈來愈鬆》推薦序:消逝的美國夢與還沒醒的美國人

本書作者堪稱這個世代最優秀的政治記者,他以小說般的筆法、萬花筒般的取景,記述1978到2012年間美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次貸風暴、美國製造業衰頹、金錢對於政治的影響等,深入針貶美國深陷其中的重重危機,內容引人入勝,是作者格局最恢宏的作品。

2022/02/18 | 精選書摘

《螺絲愈來愈鬆》:「老子就屌,比你屌。」Jay-Z用了一百種方式敘述同一件事,但孩子們都照單全收

美國《紐約客》知名記者,探訪美國南方菸農、鐵鏽帶女工、華盛頓政經圈遊說人士、矽谷億萬富翁四段不同階級的脫落人生,穿插近四十年來的時事、新聞、影音與文化人物事件,直指美國民主機制解體的種種跡象與重重危機。

2021/07/14 | 精選書摘

《喬.拜登》:「普丁先生,我看著你的眼睛,我不覺得你有靈魂」

拜登,雖然他始終缺乏柯林頓、歐巴馬那樣的明星光環,也沒有宏大的政治論述或治國藍圖,但正因為他不偏頗極端意識形態,善於溝通合作,被許多人視為團結美國、療傷止痛的最佳人選。

2021/07/14 | 精選書摘

《喬.拜登》推薦序:拜登對中國仍然採取強硬政策,台灣該注意什麼?

拜登團隊以第36任總統詹森為楷模。詹森不酷不炫不帥,但卻能在甘迺迪的自由主義理念的帶領下,成功推動「大社會」立法,大幅化解美國社會中嚴峻問題,奠定日後繁榮的基礎。一路走來,拜登相信,溫和、中道、堅定,路才能走得遠。

2021/02/23 | 精選書摘

《第四版草稿》:在非虛構寫作中,架設架構的方式就像是料理晚餐食材

看到有個東西圓圓的、紅色的,如果是一顆甜椒,你就不會稱之為番茄。從某個角度來說,一篇文章的結構也是這樣渾然天成,不太有人為操縱的空間;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又並非如此。

2021/02/05 | 精選書摘

《游泳者》導讀序:齊佛老年自選作品全數到齊,終生捍衛文學的敘事性

五十歲後的他雖不能說是完全脫胎換骨,但作品明顯更加大開大闔,你會看到更多更多的故事,像怕來不及說完似的,被密密塞進同一個篇幅有限的短篇之中。同樣長度的敘事時間,比過去講述了更多的故事,使得小說的節奏也飛快了起來,充滿強烈動感。

2020/08/12 | TJ

【關鍵眼中盯】中國的防疫在「反川美人」眼裡真是學習的對象

在大部分台灣人的心中,中國就是徹底的病毒淪陷區,但透過另一個媒體的框架,中國防疫在討厭川普的美國讀者眼裡,就真變成了譚德塞嘴上的模範生,而對那些人而言,他們並沒有討厭中國的明確理由,更沒有幫助台灣的義務。

2020/08/05 | 精選書摘

《英文的奧妙》:文學中最神聖的連字號,就在《白鯨記》英文書名「Moby-Dick」裡頭

每當在報章雜誌中看到這個書名,我都不免好奇:為什麼同名的鯨魚沒加連字號,書名卻要加上去呢?是不是愛亂加逗號的梅爾維爾堅持要加?「Moby-Dick」裡的連字號究竟是誰加的?

2019/11/28 | 董恒秀

【董恒秀專欄】一朵完美的玫瑰:美國詩人朵樂希帕克的幽默諷刺詩

生於1893年,卒於1967年的詩人作家朵樂希.帕克 (Dorothy Parker),可說是道地的紐約客。她犀利的機智,如刺骨寒風,運筆如箭,總能出其不意射來驚訝。她是《紐約客》(The New Yorker)創始編輯之一,也是該雜誌的重要作家。

2019/11/13 | 新共和通訊

《紐約客》反思美國留學生接納策略(下):對中國媒體來說,「新聞」和「內容」是同一件事

在民主國家中,自媒體上能夠激起人轉發按讚的言論是由民眾發表的,相反地,在極權國家中,這些言論是經過國家控制監控,原本能夠讓人們表達個人意見的平台,反成了極權政府帶動風向、控制思想的工具。

2019/11/13 | 新共和通訊

《紐約客》反思美國留學生接納策略(上):我們讓你呼吸自由的空氣,你卻繼續看CCTV

以往美國政學界中存在一個美好的幻想,認為中國在經濟上的開放,最終會帶來政治改革而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但面對近期香港反送中衍伸出的一連串抗議活動,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群體出現了大量支持中國政府的言論,這樣的行為讓美國民眾感到震驚。

2018/12/25 | 精選書摘

改寫美國文學史的傳奇編輯:我們真正的歧見只有一個——她恨逗號、我愛逗號

我講了這麼多不同的作家和編輯的互動方式,為的是證明,只要一方相信另一方的判斷和善意,不論雙方如何互動,都可以產生成效。作家放開心胸、屏棄自我,才聽得見編輯的建議;編輯知道作者包容、自信,會接納或放棄他的建議,才會暢所欲言。

2017/12/02 | 英語島

愛上一座城市是什麼感覺?問問紐約客

愛上一座城市是什麼感覺?問問紐約客就知道,他們或許很樂於跟你分辨紐約是如此讓他們抓狂,卻又如此自豪。

2017/12/02 | 英語島

愛上一座城市是什麼感覺?問問紐約客就知道

愛上一座城市是什麼感覺?問問紐約客就知道,他們或許很樂於跟你分辨紐約是如此讓他們抓狂,卻又如此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