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細菌

細菌(學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細菌界,過去曾經和古菌一起被歸類在原核生物界,但已知古菌更接近真核生物,故原核生物界已被棄用。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7/19 | TNL 編輯

高雄冰店驗出沙門氏桿菌:44人就醫症狀穩定緩解中,衛生局啟動全市冰店專案稽查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攝氏7到60度是「危險溫度帶」,許多細菌都能生長繁殖;夏日天氣熱,建議不論熟食、冰品或飲料,都要在1小時內吃完,否則就要放入僅有4度的冰箱抑制微生物孳生,或加熱到70度以上殺菌。

2023/06/26 | 潮健康

後疫情時代「超級細菌」來勢洶洶,專家:未來每年恐奪走3.3萬條人命

邱政洵教授指出,若放任細菌抗藥性的盛行率持續惡化,估計到西元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000萬人死於抗藥性病原感染,相當全年因為癌症死亡的人數;台灣屆時每年也估計將有超過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2021年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6大致命癌症所造成的死亡總和,是肺癌死亡人數的3倍以上。

2023/03/26 | Swissinfo瑞士資訊中文

萊茵河發現新型噬菌體,有望對付抗藥性極強的超級細菌?

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的細菌是對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而在瑞士境內被分離出的一套獨特的噬菌體系列,則正在幫助全球研究人員們開發新型對抗不可治癒感染的療程。

2023/03/13 | TNL 節目部

【醫鍵解壓縮】S3EP7|口臭就是火氣大?誰才可以為「好口氣」負責?

中醫常說的「火氣大」,通常指的是像身體勞累,或是比較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讓身體產生一些「發炎反應」。發炎可能會讓免疫狀態亮起紅燈,接著又進入菌叢失去平衡、某些有異味細菌增加的惡性循環,這樣自然就會有口臭。但是結論並不是「火氣大絕對會口臭」,身體發炎不一定都會造成臭味,所以火氣大有可能讓你口臭,但兇手不只它一個。

TNL+ 2023/02/20 | TNL國際編譯

歐洲特產「酸沼木乃伊」:屍體臉部細紋、神情清晰可見,生前可能遭活人獻祭、謀殺或處刑

由於沼澤特殊的化學反應,保存完好的酸沼木乃伊臉部表情,乃至細紋皆清晰可見,猶如時光凍結讓活在現代的我們看見數千年前的神秘故事。然而這些屍體大多有著多舛的命運,有的因獻祭而死,其他不乏被搶劫殺害、違反社會規範被處決或自殺。

2022/12/15 | 大家健康

火鍋沾醬加顆生雞蛋可以嗎?比起膽固醇,更應該擔心沙門氏菌危害

吃半熟蛋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買來之後要洗蛋嗎?多數人對雞蛋仍有迷思,常聽到的是「只能吃蛋白不能吃蛋黃,因為蛋黃易讓膽固醇飆高,進而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到底雞蛋攝取和心血管疾病之間有無關聯性?

2022/11/10 | 鳥科學先生

怎樣洗都沒用!如何擺脫「臭雞雞」?泌尿科醫師教你如何對症下藥

「北鼻你怎麼乾嘔了?是我太大嗎?」「不,是太臭。」雞雞會臭多半是有細菌滋生,不同原因,也會產生不同種氣味。鳥醫師精選六大原因與解法,幫助你,幫助你的另一半,擺脫「臭雞雞」這個爛頭銜。

2022/10/3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纏結的演化樹》:從細菌、人類到巨象,我們都在同一棵樹上

《纏結的演化樹》對這些硬科學概念的語言進行了雕琢,使我們所有人都能理解。憑藉逵曼嫻熟的講故事能力,圍繞著才華橫溢、時而粗暴好鬥、命運多舛的科學家渥易斯,編織了整個對生命之樹全新認識的旅程。 他是美國微生物學家,是古菌——生命的第三域的發現者。

2022/08/06 | 《科學月刊》

對我們皮膚上的細菌室友來說,手背是乾燥沙漠,腋下是雨林,額頭則是油井遍布的油田

那這些住在我們身上的常駐細菌,到底在做什麼呢?你大概沒想到,它們光是活著,就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了。這些細菌把皮膚上能住的地方都占滿,這樣一來就算病原菌有機會落在我們身上,它們也沒地方可以立足。

2022/06/24 | 黃皓筠

細菌要顯微鏡才看得到?科學家發現1公分長華麗硫珠菌,顛覆細菌小且簡單等觀念

近期在加勒比海的紅樹林中,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白絲狀且大小、形狀與人類睫毛相似的新型細菌。它們的體型除了顛覆人類想像,有組織整理遺傳物質的方式也讓科學家們感到驚訝。研究者們總結「更大、更複雜的細菌都可能隱藏在肉眼可見的地方。」

2022/06/03 | TNL 節目部

【醫鍵解壓縮】S2EP05|穿鞋時間一樣長,為什麼有人腳那麼臭?

當腳部充滿汗水時,皮膚上常駐的微生物菌群,像是短桿菌屬和表皮葡萄球菌,就會開始滋生,吃掉腳上的死皮細胞和油脂,並在分解時,產生甲硫醇和異戊酸,也就是臭味的主要根源。

2022/05/30 | 品御牙醫診療室

破解牙周病迷思:牙肉腫是因為火氣大?多用漱口水殺菌就可以治癒嗎?

對牙周病有初步的了解後,就可以知道一些小偏方是沒辦法去除已經形成的牙菌斑及牙結石。可能短時間可以稍微舒緩疼痛,但若根本原因沒有去除,反而延誤了治療時機,得不償失。

2022/05/24 | 港台電視31

細菌神醫:細菌讓你身體健康?

細菌的數量還要遠多於我們人體細胞的數目。我們究竟從哪些渠道獲得這些細菌?牠們是寄生蟲還是跟人類共生?牠們對我們的健康有何影響?我們又該如何打理這些微生態?

2022/05/22 | 林慶順教授

「以油漱口」的另類療法聽起來很匪夷所思,卻逼得美國牙科協會不得不做出回應

「以油漱口」目前最常用的油是椰子油,做法是將一大匙油放入口腔,持續約20分鐘後,將油吐掉,然後用清水漱口。美國家喻戶曉的電視醫療節目《Dr. Oz Show》在2014年介紹oil pulling,從而導致全國各地的牙醫診所被民眾問爆了,所以美國牙科協會不得不立即做出回應。

2022/01/03 | TNL國際編譯

科學家發現能清除核廢料的土壤微生物,可望從電子廢棄物中回收稀有金屬

科學家尚無法確定,無處不在的扭脫甲基桿菌產生的「lanmodulin」,在自然的狀態下是否會捕獲或分散環境中已有的鋂和鋦離子,例如核武器試驗和核廢料洩漏釋放的那些——這可能是他們未來的研究重點。

2021/11/03 | 照護線上

蛀牙不處理,小心臉腫像麵包!牙醫師圖文解說齲齒預防重點

牙周病會造成慢性發炎,漸漸形成牙周囊袋,隨著齒槽骨遭到破壞,牙齒便逐漸動搖。研究發現牙周病會增加心臟病、中風、心血管疾病、吸入性肺炎的風險,也會讓糖尿病更難控制。

2021/07/18 | TNL國際編譯

麥地奇家族屍水弄髒米開朗基羅雕像,生物學家利用「肉食細菌」完成修復

2019年11月,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發現了麥地奇小聖堂大理石雕污漬背後的原因:除了膠水和石膏隨時間積累而成的化合物,還有未經適當防腐處理的亞歷山德羅滲出的體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