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

絕望,通常因周邊環境令人沒有路可走時,失望達到頂點時,所產生的極端情緒。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04/05 | 方格子vocus

魯迅〈藥〉的結局灰暗沉重,彷彿在誘使我們想起「絕望」,我卻覺得這不是唯一的理解方式

魯迅仍然「有我的確信」,認為人們再也無法救贖了;他們無知無覺,不可能去愛、投入、和決斷。但是,魯迅還是行動了。支撐他行動的,是那在懸崖邊緣搖搖欲墜、如玻璃般易碎卻閃爍著的,希望。

2022/02/12 | 精選書摘

泰先生《陪你一起風和日麗》:即使被世界殘忍對待,也不要對自己殘忍

集結笑中帶淚的50個體悟,獻給總是找不到自己聲音的你。明明有無數言語字句徘徊,到了嘴邊卻總成為「不用擔心」、「我很好」,讓泰先生的坦誠以對,成為你開始嶄露真實自我的契機。

2021/05/23 | 方律元

《醉好的時光》與Hygge(下):循環於絕望與失衡之中,與齊克果的存在主義相互輝映

在齊克果的理論中,人是具有兩極的綜合體。一端是無限和可能,另一端是有限和必然,而絕望來自於兩端的失衡。換言之,若不想感到絕望,唯一的方法是在自我身上找到/取得一種平衡,然而齊克果認為多數人做不到,《醉好的時光》的劇情也呼應了這點。

2021/01/31 | 藍玉雍

寺山修司《少女詩集》書評:「一個字一個字地沾溼稿紙」,讓苦惱、悲傷化為自在的吟唱

很多人以為創作是為了擺脫陰影,得到解放,但寺山恰恰相反,透過書寫他讓陰影持續停留在自己的內心,以此來慢慢消化。詩變成不是發洩,而是化為一瞬畫面的,哀傷的挽留。透過文字去好好凝視情感,使之成為意境無限的畫面。

2020/10/10 | 鏡花先生

《少女終末旅行》:「與絕望友好相處」,因為生命裡還有自己愛著的人在身旁

生存本身已是何其困難,然後生存下去卻又難以找到任何價值。既然如此,為何人類還要努力活下去呢?

2019/07/03 | 精選轉載

衝嚟做咩?——衝擊立法會示威者的心態

在譴責這次衝擊前,請先問一問你自己:你會譴責一個想自殺的人嗎?還是你會問一問,是什麼把他推到如此境地?又有誰本來可阻止絕望卻不為所動?若要譴責,請先譴責這些製造絕望的人,可以嗎?

2018/11/28 | 傅紀鋼

胡波《大象席地而坐》:那頭不存在的大象,除了諷刺中國政權還有其他

胡波做出極其驚人的表現,他的首部長片《大象席地而坐》,有一半跟劇情的推進毫無關連,手法上承襲歐陸存在主義藝術片的風格。但除了極具文學性且關乎思想與哲學概念的對白外,片中人物的對話,卻走了中國第六代導演的鄉土寫實路線。靠著他精彩的場景調度,讓人物透過極其日常的行為,傳達出一種被活著所困的狀態。

2017/10/14 | 精選書摘

齊克果《致死之病》:絕望是自我摧殘,雖然想要摧殘自己卻做不到

如果一個人心裡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的,他就不可能絕望;而如果絕望會摧殘他的自我,那麼就根本不會有絕望。

2017/10/13 | 精選書摘

人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絕望:齊克果晚期思想巔峰之作《致死之病》

齊克果在《致死之病》中所分析、呈現的,人於生存所經歷的普遍實境,恰恰呈顯腦科學研究以及一般的心理學無法予以適當解決之範疇,也成為人之所以為人必須面對的困境。

2017/10/13 | 精選書摘

齊克果《致死之病》:絕望是一種自我摧殘,雖然它想要摧殘自己卻做不到

如果一個人心裡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的,他就不可能絕望;而如果絕望會摧殘他的自我,那麼就根本不會有絕望。

2016/12/06 | 精選書摘

卡夫卡與他的父親

根據卡夫卡的說法,父親具有「征服生活與商場的意志」。但在卡夫卡身上,卻找不到半點這種意志。

2016/11/30 | 精選書摘

《絕望名人的人生話語》對我來說,父親這個存在無比沉重

現今時代,充斥叫人「積極面對人生!」的口號。但當一個人想前行時,需要的不只是積極的力量。卡夫卡告訴我們,消極也能帶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