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經濟(英語:Economy)一詞用於統稱一定範圍(國家、區域等)內,組織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活動和關係的系統,通常以貨幣為媒介,以財貨或服務為結果。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土耳其執政黨擬修正現行經濟計畫抑制通膨;西方外交官:若艾爾多安連任符合俄羅斯利益

由於外匯存底暴跌,有分析家認為,除非政府改弦更張,否則土耳其恐怕今年就會再陷經濟崩潰,導致通貨膨脹率再度飆升,國際收支壓力上升。熟知內情的高階官員說:「他們正就新經濟模式進行研議……由於現行模式無法持續下去,基本上,將會逐步升息。」

2023/05/16 | 德國之聲

中國不太可能如2008金融海嘯後那樣,再次拯救全球經濟

2008年,中國政府以龐大的經濟激勵計劃幫助西方國家度過了金融危機。然而這一次,中國在新冠疫情之後的復甦步履蹣跚,加上對台灣的武力威脅升級,意味著它在阻止全球經濟衰退方面不大可能有所作為。

2023/04/22 | 德國之聲

中國經濟明顯回暖,但復甦仍顯疲軟、失業率居高不下

中國官方近期公佈的一系列數據顯示,進入兔年後,中國經濟出現復甦跡象。但有專家指出,這種復甦仍顯疲軟,就業、消費乏力,通縮陰影初顯等問題值得警惕。

2023/04/17 | 德國之聲

當中國持續擴大亞洲影響力,歐盟該以多大力度表達他們的擔憂?

迫於美國的壓力,歐盟需要對中國在東南亞的戰略擴張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然而歐洲領導人表示,他們希望避免被視為華盛頓的傳聲筒。法國總統馬克宏近期的評論就是一個案例......

2023/04/04 | TNL 編輯

郭台銘訪美演講:科技掛帥拚台灣未來,稱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華民國

郭台銘演講強調科技與經濟的重要,主張「只要掌握科技,就能掌握未來」。他問群眾:「以科技掛帥,以經濟做為主軸,我們中華民國台灣一定有未來,對不對!」郭台銘期待,人工智慧引進醫療之後,能夠幫助人類戰勝癌症,他相信未來人類壽命將會延長,「我自己的目標就是120歲」。

2023/04/01 | 德國之聲

馮德萊恩:不希望與中國脫鉤,但北京對俄烏戰爭的表現是關鍵

在下週首次正式訪問北京之前,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布魯塞爾的一次演講中表示歐盟不希望與中國脫鉤,但需要平衡與中國的關係。她指出,中國在俄烏衝突中的表現對歐中關係具有決定性意義。

2023/03/29 | 德國之聲

馬雲低調返中露面,《彭博社》:新政府要樹立「親商」形象

據來自《南華早報》及杭州雲谷學校的消息,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已回國並於本週一參觀了杭州雲谷學校。《彭博社》報導說,中國政府先前努力說服馬雲返回國內,以展示政府對商界的支持,而馬雲原本想留在海外。

2023/03/28 | 賴詩涵

馬雲低調返回中國,這是中共對民營企業降低控制的訊號嗎?

馬雲自旗下螞蟻集團的IPO案被迫喊停後,鮮少公開露面,近日卻出現在杭州暢談人工智慧技術對教育帶來的挑戰。隨著共產黨尋求中國疫後經濟的復甦,頻頻對科技產業放軟聲調,有投資者認為這是共產黨為了拯救中國經濟所發出的暗示訊號,因此紛紛湧入。

2023/03/28 | 德國之聲

歐盟不願與中經濟脫鉤,就如同打開政治的潘朵拉之盒

中國展現與俄羅斯穩固的關係,令布魯塞爾的官員們感到不滿,他們越來越擔心北京正在考慮向莫斯科提供武器。但就目前而言,歐盟並沒有真的希望與中國脫鈎。

2023/03/17 | 讀者投書

台糖賣的宏都拉斯小農咖啡,見證一段邁向土崩瓦解的邦交情誼

2017年時,台糖透過外交部協助下,展開了與台宏之間的產地小農咖啡銷售計畫。截至目前為止,台糖已協助宏都拉斯蓋了三所偏鄉學校,希望能藉由學校教育,讓小農的孩子取得出人頭地的機會,並翻轉當地的經濟發展。

TNL+ 2023/02/05 | TNL國際編譯

研究:非洲民主比十年前更衰退,政變、疫情與戰爭導致發展滯礙

自2012年以來,非洲各國共有23次發動成功以及未遂的政變,且自2019年以來,發生了8次當局被軍政府接管的事件。而在這些政治動盪事件中,馬利和布吉納法索這2個曾以政治穩定而聞名的西非國家,更是在最近各經歷了2次政變。

2023/01/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70城房價連跌16個月,《華爾街日報》:習近平面臨棘手之年,國家陷經濟疫情危機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去年藉20大鞏固最高領導地位後,新的一年他將艱難應對公共衛生和經濟危機。中國當局突然取消「動態清零」帶來的後果,可能讓中國未來數月都籠罩在陰霾中。

2023/01/13 | 方格子vocus

Business of Fashion & 麥肯錫:2023全球時尚與精品商業報告摘要

《The State of Fashion(2023)》是太精彩的報告,有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細節,無論是適切理解世界上的重要潮流、各區域特殊的經營現況還是長期的內部資源分配策略,老話一句,都會是立足亞洲或是台灣的企業主,或是有志於此的專業人士重要的知識彈藥。

2023/01/13 | 美國之音

中越、中緬陸路通關不同調,專家:越供應鏈將受益,緬經濟恐惡化

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國際關係講師黃心光(Huynh Tam Sang)說:「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是越南第二大出口市場,僅次於美國。中國約佔越南農產品18%的出口市場份額,因此重新開放有助於加快農產品通關時程,還能減少在邊境間的阻塞情形。」

2022/12/28 | 莊貿捷

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悲觀,景氣燈號4年來首度轉藍,明年上半年恐怕更多無薪假、裁員

民眾對未來景氣沒有信心,國發會發布氣燈號,已經正式由黃藍燈轉成「藍色」,顯示生產面、信心面和金融面等各面指標轉於疲弱,呼籲民眾要「密切關注經濟後續發展」。

2022/12/28 | 德國之聲

為了實現經濟反彈,習近平決定讓全中國百姓「早點陽、全面陽」

在擺脫清零政策前,中國政府以「為人民生命負責」為由,實現了嚴酷防疫措施。而現在,突然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全面「躺平」,以致於世衛組織都開始擔心,如此發展是否會給全球再次帶來災難。人們不僅要問,習近平領導的共產黨到底在對誰負責呢?

2022/12/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防疫急轉彎,核酸檢測採樣員失業潮,疫情飆升官媒稱「煙火氣」中加速釋放經濟活力

中國多個城市正經歷疫情高峰,官媒《新華社》昨(25)日發表評論,稱中國在「煙火氣」中加速釋放經濟活力,不提搶藥、缺藥、重症患者越來越多等混亂情況。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上海工廠24日開始暫停生產,官方未說明原因。外界推測,停產是因為太多員工及供應商染疫影響生產,也有分析指是因為產能過剩而市場需求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