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8 |
《巴黎氣候協定》首次盤點:COP28聯合國氣候大會11/30登場,「氣候目標」10要項恐難獲突破
歐盟希望北京當局成為出錢方,而不是拿貸款和補助金的受益國。COP28的談判基礎是1992年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目的是讓世界擺脫化石燃料依賴。但自1992年以來的30年,若以人民幣計算則中國經濟規模已擴大逾60倍,目前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2016/07/14 |
收入和階級分化傳統上會強化左翼政治勢力,為何全球右翼頭角崢嶸?
左右翼勢力最關鍵的差別在於社會越分裂右翼越壯大——右翼奉行「我們」和「他們」的邏輯——而左翼如果取得成功卻能通過彌合鴻溝的改革來消除社會分裂。
英國脫歐 Brexit More... 全球化 民族主義 歐盟 民粹主義 希臘 西班牙 美國 川普 Donald Trump 共和黨 Bernie Sanders 桑德斯 希拉蕊 Hillary Clinton 移民 難民 馬琳勒龐 Marine Le Pen 穆斯林 華盛頓共識 Washington Consensus 金融開放 中東 非洲 拉美 委內瑞拉 厄瓜多 巴西 玻利維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資本主義 激進左翼聯盟 Syriza 原教旨主義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Jacques Delors Henri Chavranski 凱因斯主義 Lawrence Summers 金融管制 密特朗 François Mitterrand Anat Admati Simon Johnson Thomas Piketty 皮凱提 Tony Atkinson Mariana Mazzucato 張夏准 Joseph Stiglitz 史迪格里茲 José Antonio Ocampo Brad DeLong Jeffrey Sachs 左翼 右翼 社會民主主義 福利國家
2016/07/14 |
收入和階級分化傳統上會強化左翼政治勢力,為何全球右翼頭角崢嶸?
左右翼勢力最關鍵的差別在於社會越分裂右翼越壯大——右翼奉行「我們」和「他們」的邏輯——而左翼如果取得成功卻能通過彌合鴻溝的改革來消除社會分裂。
英國脫歐 Brexit More... 全球化 民族主義 歐盟 民粹主義 希臘 西班牙 美國 川普 Donald Trump 共和黨 Bernie Sanders 桑德斯 希拉蕊 Hillary Clinton 移民 難民 馬琳勒龐 Marine Le Pen 穆斯林 華盛頓共識 Washington Consensus 金融開放 中東 非洲 拉美 委內瑞拉 厄瓜多 巴西 玻利維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資本主義 激進左翼聯盟 Syriza 原教旨主義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Jacques Delors Henri Chavranski 凱因斯主義 Lawrence Summers 金融管制 密特朗 François Mitterrand Anat Admati Simon Johnson Thomas Piketty 皮凱提 Tony Atkinson Mariana Mazzucato 張夏准 Joseph Stiglitz 史迪格里茲 José Antonio Ocampo Brad DeLong Jeffrey Sachs 左翼 右翼 社會民主主義 福利國家
2016/06/25 |
英國脫歐成功是人民對統治者的嗆聲,不再信任全球建制派的「笨蛋同盟」
很有可能,選民比任何一位政治專家、專欄作家都更了解這次公投的重點——這次公投要表達的是人民對英國的信心。我們是否有能力決定我們自己的事務?還是我們應該委託外國的官僚來替我們決定?
2016/06/25 |
英國脫歐成功是人民對統治者的嗆聲,不再信任全球建制派的「笨蛋同盟」
很有可能,選民比任何一位政治專家、專欄作家都更了解這次公投的重點——這次公投要表達的是人民對英國的信心。我們是否有能力決定我們自己的事務?還是我們應該委託外國的官僚來替我們決定?
2016/06/09 |
比《巴拿馬文件》更內幕的避稅天堂故事:台商、富人「海外金庫」大揭祕
10年來台灣資金外流超過15兆,國庫每年短收上千億元,境外公司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從最早規避政府政策,到後來「呷好道相報」,台商將境外公司玩到出神入化,不僅藏錢、藏名、還能藏事業;偏偏台灣以小國之姿卻行大國稅制,最後流失的恐怕不只是錢,還有台灣的資本競爭力。
2015/07/22 |
蔡英文大幅退步的長照「新」政見─「十年長照2.0」,財源哪裡來?
世界各國的長照財源,有稅收與長照保險兩途,鄰近的日韓都採用後者,因有現成的健保制度當成骨幹,只要在其上疊加長照保險即可。
2015/05/19 |
新手爸媽共享的480天育嬰假背後,隱藏兩個你不知道的瑞典特質
瑞典的父母沒有我們習慣的性別角色:「誰應該做什麼」這個不尊重個體性的闡述。而這樣的觀念,可以透過家庭生活,得以實踐並且傳遞給孩子們。因此,瑞典的爸媽總是習慣讓孩子盡情地體驗不同的生活瑣事,尊重小孩去選擇自己喜歡且拿手的事情,並透過約定的形式,讓子女們養成做家事的習慣,了解一個家庭需要仰賴所有成員平等投入;而等他們長大了以後,便會將這種互相幫助、重視個體性、講求平等的家庭觀念繼續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