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經濟成長

經濟成長可以定義為經濟體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經通貨膨脹調整後的市場價值隨時間的成長。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8/28 | 唐庚

習近平把問題本質看得非常清楚,於是秦剛與中國青年失業率都消失了

習近平的世界觀有兩項特質:一,所謂的江李朱體制、胡溫體制,都是穿越時空,跟未來的中國借錢,特別是胡溫十年的雙位數經濟成長率,基本上是前往未來,跟胡溫裸退後的中國借錢;二,為了避免中國共產黨成為已是歷史灰燼的蘇聯共產黨,習近平希望在任內即刻處理「難啃的硬骨頭」,否則要是十年任期一到,說不準中國共產黨就真的成了歷史灰燼,而習近平本人也就成為中國的戈巴契夫。

2023/08/18 | 莊貿捷

主計處最新報告,台灣經濟外冷內熱,今年經濟成長「保2」無望創8年新低

今(18)日行政院主計處公布數據,確定台灣今(2023)年全年經濟成長保2%無望。不過,朱澤民說,未來隨全球景氣緩步回溫,終端需求可望回穩,尤其因人工智慧(AI)帶動的國內半導體出貨,將進一步擴大出口。

2023/07/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第2季GDP年增率6.3%低於預期,6月青年失業率21.3%創新高,官方數據承認房價下挫

現任中國官員並已暗示,不願採取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而是傾向採取「零敲碎打」的方式,以避免積累過多債務。同時,中國政府正在尋求,將國家的優先事項從「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快速成長」,轉為「幫助中國做好準備,因應與他國日益緊張的關係和潛在衝突」。

2023/07/03 | 德國之聲

中國商業氣氛降至低點,習近平主導的中國市場「不再需要外國人了」

曾在巴斯夫長期擔任高管、德國和歐盟商會前主席武特克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推行的日益激烈民族主義路線,導致在一些領域出現強烈的民族主義化:我們不再需要外國人了,所以我們不會讓他們進入市場。

2023/06/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白宮為「拜登經濟學」造勢,盼為選戰提供動能,喊話終結「雷根經濟學」

布蘭納德指出,雷根時代的涓滴理論導致美國工業城市空心化,產業紛紛外移,雄心勃勃的基礎設施升級計畫也被拋棄。她表示,相較之下,拜登的重稅產業政策正利用政府資金作為催化劑,促使「民間部門製造業建設支出增長」。

2023/06/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灣央行暫停升息終止利率連5升,表示通膨降溫了嗎?7大關鍵問答一次看

中央銀行昨天舉行第2季理監事會議,考量國內通膨緩步回降,且應檢視緊縮貨幣政策的累積效果,決議暫停升息,利率終止連5升。不過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貨幣政策維持緊縮基調,不排除後續仍有升息可能。

2023/06/1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中國企業、家庭債務約50兆美元,收入用來還債而非消費

報導指出,因應債務嚴重,中國民眾目前將現金儲起而拒絕借貨。中國政府鬆綁防疫措施後,原希望藉民眾消費而促進經濟,但目前民眾並沒有大灑金錢消費。雖然現在中國的利率低,但民眾還是急於還房貸;雖然中國政府鼓勵企業投資,但私營企業也幾乎沒有投資。

2023/06/04 | 《思想坦克》

中國經濟不斷下滑,習近平解方竟是推出更讓外商膽寒的《反間諜法》

今年的中共政經情勢會處在一種很高壓嚴峻的形勢,一向只會以更多的專權來暫時解決問題的習近平,面對經濟不斷下滑所設想出的解方竟然不是靠推出改革措施來提振信心,而是推出更讓外商、投資人膽寒的《反間諜法》。

2023/05/23 | 新公民議會

「北上廣深」也留不住人,經濟與社會結構性複合危機即將籠罩全中國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4座大城,過去經常被台灣的親中者用作批評「台灣落後於中國」的話頭,但從疫情爆發前的中國房地產景氣低迷,到疫情期間忽嚴忽鬆的管理,北上廣深去年常住人口數同步出現衰退,更醞釀著對中國總體經濟的一次重擊。

2023/05/16 | 德國之聲

中國不太可能如2008金融海嘯後那樣,再次拯救全球經濟

2008年,中國政府以龐大的經濟激勵計劃幫助西方國家度過了金融危機。然而這一次,中國在新冠疫情之後的復甦步履蹣跚,加上對台灣的武力威脅升級,意味著它在阻止全球經濟衰退方面不大可能有所作為。

TNL+ 2023/05/11 | TNL國際編譯

土耳其物價飆漲、實際通膨率達105%,無論誰當選總統都如同手握「有毒聖杯」

即使代表反對派的基里達歐魯勝出,未來仍需面對土耳其經濟衰敗的種種壓力,不過值得期待的是,基里達歐魯的團隊在財政治理上將回歸更為正統的經濟學理論。儘管如此,若基里達歐魯與其團隊想要有效遏制物價飆升,則當前必須升息至少86碼,即利率應調高30%,這與當前的8.5%存在巨大差異。

2023/04/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儲蓄率探3年新低預示景氣回溫?主計總處:疫後消費潮可能不如預期,不宜正面解讀

主計總處官員指出,從前幾年的情況可以看出,儲蓄規模大增是因景氣太熱絡、經常帳順差擴大所致;今年情況則相反,出口陷入衰退,約制經濟成長動能,儲蓄規模也跟著縮水。儘管邊境解封可刺激消費,主計總處官員坦言「通常我們出去玩,比人家來玩得多」,消費變多、卻沒有留在國內,導致今年儲蓄規模下降。

2023/03/21 | 德國之聲

俄烏戰爭開打卻照樣購物、商品無缺,為何俄國人未感受到經濟制裁的衝擊?

西方國家的制裁給俄羅斯銀行、富豪和技術進口帶來了重擊,但是在全面制裁實施一年之後,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似乎和戰爭之前相比並未發生多少變化。俄羅斯經濟是如何挺下來的?近期生效的新制裁又能否給普丁政權製造更大壓力?

2023/03/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李克強最後工作報告:十年任期僅一小時畫下句點,團派退出中國政壇視野

李克強被認為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弱勢的總理,原本應該主掌中國經濟,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任10年以來,以往的「集體領導」變成「集權」,外界早已不說「習李體制」,而稱「習核心」。李克強的角色因此尷尬,因為經濟決策非他說了算。

2023/02/12 | 德國之聲

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23年世界不會衰退,中國、印度貢獻最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中,解除了除英國以外的國家今年將出現經濟衰退的警報。中國告別清零政策後今年的增長預期上升至5.2%。

2023/02/07 | nippon.com 繁體字

日本社會格差裂痕越來越深,如何預防「無敵之人」鋌而走險?

失無可失,因而犯罪時毫不猶豫——在日本網路俚語中,這類人被稱為「無敵之人」。在日本,這類人實施的惡性犯罪行為正在增多。2022年就發生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被槍殺案、埼玉市醫生遭挾持槍殺案等殘忍的「表演型犯罪」案件。這些案件的背後是如今越來越多人無法指望獲得穩定的工作機會,無法擁有家庭,從而失去了生的希望。如何才能阻止他們鋌而走險呢?

2023/02/03 | 德國之聲

中國走出三年防疫封關重新開放,究竟會對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金融時報》報導,中國仍然是全球硬商品(hard commodities)最大消費國之一,市場看好中國房地產產業前景帶動需求,使中國的硬產品成為重啟經濟迄今為止的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