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8 | 方格子vocus 當網路公審成為一種手段,我們究竟傷害了誰? 近年來,這種公開羞辱已經成為一種商業模式,群眾越喜歡這種公開羞辱,這些羞辱就越值錢。之前許志安在計程車上接吻的影片,據聞是以超過150萬的代價賣給媒體,而媒體願意買,是因為大眾點閱換算成的廣告收入,可以遠遠超過購買這個醜聞的代價,我們花在關心這些名人私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會被換算成錢,進而助長這種風氣。 霸凌 網路文化 More... 陸文斯基 公審 2016/07/31 | 黑波克 日本電視之所以會有字幕,純粹是為了服務聽障人士而已 日本的電視台最初會提供字幕服務,純粹是為了服務聽障人士而已。但因為電視台並不積極製作字幕,讓BBS上出現一群「打字幕志工」,竟進一步推動了日本聽障人士的福祉。 BBS 日本 More... 聽障 字幕 電視 電視台 網路文化 2015/04/27 | 新媒體世代 What's Next for New Media 網路霸凌與「匿名發言」制的兩難:助長言語暴力 vs. 守護民主價值 最重要的其實仍是養成民眾的網路民主素養,學會珍惜網路所帶來的多元民主價值,了解理性言論的價值與重要性,並且在無論匿名與否的狀態下都學會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任。 AnonyMonkey Cindy More... Huffington Post moderation New York Times Popular Science pseudonymity The Washington Post thumbs down thumbs up 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 世界報紙與新聞出版協會 中傷 住址 傳播學者 公民 公眾人物 公眾討論 匿名 反對 名人 大眾科學 媒體 審核 弱勢族群 攻擊性言論 新聞 新聞爆料 新聞網站 楊又穎 極化 歧視 毀謗 民主價值 理性 留言 留言審核 社群 立法管制 粉絲專頁 粗話 紐約時報 經濟學人 網友 網路帳號 網路文化 網路暱稱 網路民主素養 網路言論 網路霸凌 美國 群媒體 臉書 臉書帳號登入 自殺 英國廣播公司 華盛頓郵報 言論自由 註冊 謾罵 負面言論 資訊安全 贊成 身分證號碼 身分辨識 輕生 部落格 電子信箱 霸凌 靠北部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