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

罷免選舉是指為免去一位當選官員職務而進行的特別投票選舉。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1/07/02 | 李秉芳

避免群聚風險,中選會宣布公投延期至12/18,「刪Q」罷免案8/28投票

公投案發起人之一的黃士修表示,延期至12月18日,就保證不會再有疫情、疫苗施打率能達到群體免疫嗎?因此他認為「不在籍投票」才是真正關鍵。

2021/05/12 | 李秉芳

「刪Q」第二階段送出3萬罷免連署書,顏寬恒逆襲陳柏惟的關鍵在「地方服務」嗎?

陳柏惟的年輕選票很大一部份都在外地工作、讀書,每次選舉拼的都是「投票率」,只要返鄉投票率高,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因為沒有地方關係的包袱,就會用全國性議題的角度來看陳柏惟。

2021/03/05 | 李秉芳

陳柏惟罷免案第一階段通過,「刪Q」第二階段需近3萬連署書

陳柏惟於台中市第二選區,當地人口約為29萬人,二階連署門檻需達10%,即為2.9萬人。接下來必須在5月中之前募集到此份數。

2021/02/24 | 《思想坦克》

國民黨與民眾黨正聯手「泛藍最大化」,民進黨卻離「進步陣營」越來越遠

公投的結果,不僅將會大幅的衝擊民進黨及能源轉型等既有的政策,如果公投戰場失利,這個氣氛也將會延續到2022年底,結果端看民進黨能否重新找回2014-16年的合作模式,對抗國民、民眾兩黨的分進合擊。

2021/02/09 | TJ

【關鍵眼中盯】相較於藍綠背後鼓動,「公民意志」才是罷免成功與否的真正驅力

每場選舉都有愚忠的投票部隊,但我寧可相信「公民獨立自主的思維」是背後真正的驅力,寧可相信大多數選民會不分黨派為自己所支持價值的候選人投票,因為若此為真,未來的選舉才能回歸價值倡議,真正的根絕所謂動員仇恨的惡鬥。

2021/02/02 | TJ

【關鍵眼中盯】無黨籍的黃捷若不幸被罷免,罪魁禍首可能是力挺她的民進黨

從民調來看,2020年9萬個票投國民黨立委的人,對罷免黃捷原本興趣缺缺,確實,對那些人來說,支持同志和不翻白眼其實都是小事,「討厭民進黨」才是讓這些人出閘投票的最大動力,而當黃捷和民進黨的扣連越來越緊,綠營反而像是在為罷捷者動員。

2021/01/29 | 《思想坦克》

就算黃捷並非民進黨籍,為了2022地方大選綠營也必須全力防守

就算黃捷並非民進黨籍,綠營接下來也必須全力防守,一方面當然要避免藍營連結將兩場罷免據為己用,成為接下來半年後的公投案墊腳石,形成民進黨2022年再敗的頭兩張骨牌。

2021/01/28 | 湯米

【插畫】要不要乾脆選鸚鵡當船長?

支持者和反對者拉扯,更讓原本左右都是活路的情勢,變成不斷打轉的停滯,就像一艘漂流中的船,往東往西開都是陸地,大家卻只想著要消滅和自己航向不一樣的船員。

2021/01/23 | 《思想坦克》

如果藍綠都把對手「罷到底」,從數學上來看對誰有利?

在現行的罷免制度下,假如兩大黨若在只有自己超過25%的選區,都把對手全部罷免掉,最後會發生什麼事?國民黨和民進黨誰剩下的席次會比較多呢?

2021/01/20 | 吳瑟致

8萬票「倒宇」1.6萬票合不合理?反思現行罷免制度在「複數選區」的盲點

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在罷免案中,因為屬於單一名額,罷免方與被罷免方都有相同的權利,可以動員各自的能量來進行選票對決;但地方議員則恐怕不是如此,有意操作者若選擇這樣的軟柿子進行政治報復,社會少數團體的代表機會可能因而受到挑戰。

2021/01/19 | 金色烤布蕾

王浩宇被罷免成功,是對小編治國、政治綜藝化的一個警惕

我認為王浩宇被罷免成功,是給民進黨、蔡英文政府的一個警惕,如果不想重演2018年底地方大選慘敗的經歷,那麼在2022年地方大選之前,必須好好地檢討目前的政治路線。

2021/01/18 | 李秉芳

「罷王」成功讓藍營士氣大振,陳柏惟:議員的罷免門檻應有檢討空間

公職人員選舉有2種不同選法,不過《選罷法》只有1套罷免門檻,不管是得票率超過50%的立委或市長,還是得票率只有5%的議員,罷免門檻都是該選區投票人總數的25%。

2021/01/18 | TJ

【關鍵眼中盯】民進黨把「倒宇」的八萬人都當藍軍,這和韓國瑜有什麼區別?

罷免成功後綠營相關評論的說法,好像把「支持」王浩宇的八萬票全部當成一聲令下就能出籠的投票部隊,完全忽視中間選民和公民力量的存在,這種覺得藍綠就是台灣政治唯一驅力的心態,正走上國民黨過往失敗的老路。

2021/01/16 | 丁肇九

【王浩宇罷免案】同意超過81940票,王浩宇成為台灣史上首位遭罷議員

桃園市議員王浩宇罷免案,在晚間六點前同意票已超過罷免門檻81940,且同意多於遠大於不同意而罷免成功,究竟他是如何從六都最年輕市議員,變成第一位被罷免成功的市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