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美中貿易戰

中美貿易戰(英語:China–United States trade war),又稱中美貿易爭端、中美貿易摩擦、中美貿易糾紛或美中貿易戰,是2018年開始至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一場持續進行的貿易戰。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央行:台灣經濟面臨4大不確定性,留意中國貿易壁壘調查;學者憂「二次通膨是現在進行式」

孫明德提醒台灣跟美國不一樣,他指出,台灣不只有外部的油價壓力,還有內部需求爆發,而且利率水準遠比別人低,建議央行第4季仍應審慎觀察國內物價走勢,不能過早放棄升息選項,否則二次通膨一旦來襲,通常會比第一次更嚴重,「好比小朋友發燒,醫生開了3天藥,如果只吃一天就不吃,後面可能燒得更厲害」。

2023/09/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日經亞洲》:美中間諜戰方興未艾,舊金山「拜習會」恐難成局

CIA鎖定關於習近平的重要決策情報,包括台灣議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則加強揪出美國境內的中國間諜。與此同時,中國當局追捕涉嫌與CIA接觸的政府人員。北京也在世界各地發動資訊戰,著重於「統一戰線工作」,不僅雇用共產黨員,還雇用黨外知識分子和媒體來孤立敵人。

2023/09/05 | 讀者投書

中芯國際已具備「準7奈米」技術,美國有可能限制中國半導體成熟製程的發展嗎?

如果美國的戰略可以成功,那意味著數年之後,中國企業將無先進的核心設備可用,進而可阻擋中國成熟製程發展止步在28奈米。儘管如此,這對美國來說仍將是一項不容易的挑戰。主要原因是中芯國際已經有能力生產14奈米晶片,且已經進展到「準7奈米」晶片的發展——即使良率極低、成本極高。

2023/08/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青年就業難兼消費低迷,人口專家易富賢:一胎化政策是根源

易富賢分析,中國當局擔心青年高失業率會導致社會不穩,其實最大的危害是降低結婚率和生育率,對中國人口危機是雪上加霜。中國青年人口本身在快速減少,絕大多數又進入大學,必將導致中國製造業衰退。中國國家統計局近期宣布,由於經濟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統計工作需要不斷完善,勞動力調查統計也需要進一步健全優化,因此決定暫停公布青年失業率。

2023/08/01 | Abby Huang

中國9月起管制高性能無人機出口,學者:措施針對烏克蘭,但台灣或能從中得利

外媒指中國此舉是為了報復美國,但學者認為,美國本來就限制使用中國製造的(軍用)無人機,加上中國的民用無人機可取代性挺高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則告訴《關鍵評論網》,中國此舉很明顯是針對烏克蘭。

2023/07/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祭出鎵、鍺半導體材料出口管制,反制美中科技戰意味濃,王美花:短期對台廠影響不大

針對本次稀土禁令,中國國際礦業協會主席阿克爾(Peter Arkell)表示,中國是要報復美國限制對中國出口半導體產品,「中國要在受打壓的地方,祭出對美國貿易的限制。」

2023/07/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紐約時報》:葉倫中國行,從貿易到人權的5個關鍵難題

美國財政部官員淡化了對這次訪問取得重大突破的預期,認為葉倫與中國高級官員的會面旨在改善世界最大兩個經濟體之間的溝通。但美中情勢依然高度緊張,葉倫與對等官員之間的對話可能會很困難。紐時整理葉倫此次中國行,眼前有5大關鍵問題。

2023/06/27 | Ian Murphy

中國對美光晶片實施禁令,最後傷害的可能是自己

分析師預測,這項禁令對美光的影響將有限,財務成本只估計占公司收入的個位數百分比,當中國禁止美光晶片並試圖影響美國政策,實際上只會損害中國的購買者。

2023/06/12 | 方格子vocus

科技業大裁員,到處都缺工,但勞工哪去了? 美國超低失業率之謎

新冷戰格局下的結構性反轉,已經反映在勞動就業市場上,就成了美國傾全力拉攏全球製造業回流本土,亟需新的技術勞工加入。但美國大學們,卻沒教學生們如何扮演新鮮好用的肝,也造就了今日美國勞動市場的緊缺。

2023/06/09 | BBC News 中文

中國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商業首航,能否成功複製高鐵的對外輸出?

但大飛機與高鐵不同的是,後者中國通過短短三四年的時間就通過技術轉讓、消化和升級,形成自有技術;而大飛機的發動機等關鍵部件,還在依賴歐美,有觀點認為,在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格局下,隨時面臨技術「卡脖子」的危險。

2023/05/0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灣「經濟轉骨」有成,近5年國家財富不再靠土地增值撐場

「之前國富多靠土地增值」,主計總處官員坦言,過去很大一部分是靠房市景氣佳,土地增值效果帶動,而非實質投資。從數據變化可以看出,一波又一波的投資浪潮,讓台灣生產性資產愈來愈雄厚,近年來,台灣累積的國民財富不再只是靠土地增值帶來的「虛胖」,而是實質投資真正撐起經濟成長動能。

2023/03/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李強開啟總理路,如何與習近平分配經濟權力是一大挑戰

也許身為習近平的心腹,短期間政策執行不會再有南北院之爭,可以穩當地處理先來的後疫情經濟「穩增長」的挑戰。不過,仕途深受習近平提拔的他,如何穩定且持續的與習分配經濟權力,實踐中國經濟轉型,讓「李強經濟學」與習擘劃的經濟藍圖鑲嵌,是後續的難題。

2023/02/09 | Abby Huang

在台德商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超過5成視兩岸緊張關係為挑戰,96.7%將續留台灣不會轉移到其他市場

過去兩年,在台德商對兩岸局勢緊張的不安感也明顯增加,2022年有超過半數的在台德商對兩岸關係感到不安;幾天前美國商會公布的商業景氣調查報告也指出,兩岸關係方面,有近5成(47%)的公司已經或計劃調整業務,對應新地緣政治的持續營運計劃。

2023/01/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鴻海未經許可轉投資紫光遭罰千萬,童子賢猜測出清持股與地緣政治、產業變遷有關

鴻海也向投審會說明,取得紫光股份是經中國法院標售程序,無法掌握標案時程,並非故意不事先申請許可,且鴻海在調查期間充分配合,因此可酌減罰鍰金額,最終處以罰鍰1000萬元。

2023/01/10 | 莊貿捷

半導體已從商品蛻變為戰略物資:美國精準打擊,中國缺軟體設備面臨「用手工畫IC設計圖」窘境

拜登(Joe Biden)政府相較於川普(Donald Trump),在美中科技戰下,它們對於中國的管制更精準,除了從設備、軟體上著手以外,還針對中國海歸人才進行限制,這都造成中國半導體受到極大的衝擊。

TNL+ 2023/01/08 | 李少民

中國任命秦剛為外交部長看似「遞出橄欖枝」,美國還會再次上當嗎?

美國國會兩黨兩院已經形成共識:對美國來說最大的威脅,就是中國共產黨和在它統治下的巨大中國經濟軍事聯合體。所以美國開始轉向。船大掉頭難,從一個輔助中共的政策到遏制中共的政策需要時間,但現在看起來這個大船是在調頭,美中關係現在處於最低潮,正在向脫鉤發展,這是中共最害怕的。

2022/11/22 | BBC News 中文

習近平G20「報復性會面」會見11國領袖,中國能否擺脫國際孤立感?

去(2021)年以來,各國放開防疫限制的步伐不同,但都陸續走出「冷和平」,參加到「外交派對」裡來,而還在孜孜不倦堅持「清零」的中國,成了最晚抵達派對的客人。再加上中國與西方關係緊張,俄烏戰爭又進一步考驗中國的外交站位,專家形容為「國際孤立感」。而這正是此次「外交派對」上想要擺脫的,因此找了最多人敘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