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募資

群眾募資(crowdfunding)又稱群眾集資、公眾集資、群募、公眾籌款或眾籌,是指個人或小企業通過網際網路向大群眾募資集資金的一種集資方式。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12/04 | 李秉芳

曾格爾登山紀錄爭議未解,挖貝平台整理疑點公告募資專案終止,贊助者可全額退款

挖貝平台將曾格爾「無氧最速攀登」宣稱的各項疑點,包括上下坡的速度、山頂影像的物證和攻頂的人證、無氧的相關證據、GPS軌跡記錄的的疑點,以及曾格爾的說法解釋全部詳列公開,表示目前仍無一致結論,贊助者可自行判斷是否要申請全額退款。

2022/09/07 | 潘柏翰

【關鍵專訪】藍士博 X 共生音樂節:轉型正義在台灣社會顯得輕薄短小,這就是我們要抵抗的事實

不論是史明或是二二八事件,藍士博認為關心這些議題的群眾都得面對「在大的社會脈絡中,這些議題就是少數中的少數。」他表示現況是微弱的,但需要被傳承。傳承的困難點來自於,用什麼樣的方式讓更多人願意投入行動,乃至於互相產生關聯,「這才是這十年,我們在做的實驗。」

2021/10/29 | 廣編企劃

柬埔寨生活風格品牌SALASUSU,提供技能培訓與就業機會,為年輕婦女「柬」起生活重擔!

為了讓柬埔寨婦女有更多受教育的機會, 2002年開始,日本社會企業SALASUSU在暹粒建立社區工廠,提供年輕婦女為期兩年的培訓課程,教導他們製作手作產品,幫助她們擁有翻轉未來的權利。

2021/08/30 | 傅紀鋼

【專訪】女性向AV團隊「潮間帶」:鼓勵女性公開直面情慾,首部影片如何滿足600多位群募投資人的期待?

在訪談了500多人後,我們覺得應該要來推動台灣女性向A片這件事。男生有情慾,女生也有。男生可以自然地看A片跟談性,女生卻有所顧忌。我們希望讓女性把情慾當成自然的事,並透過群募讓更多人有參與感。

2020/11/27 | 廣編企劃

「新創新北‧零距離」成果展,體驗新創產品、感受滿滿的創意能量

新北市積極招募及培育新創團隊,今年也首次推動「新北市青年創業群眾募資輔導計畫」,針對「科技與設計加值」、「社會與地方創生」、「文化與內容發展」三大領域新創團隊專案進行群眾募資,期待團隊經由專業的集資輔導和諮詢服務,並藉群眾力量將夢想具現化,從新北往更大的世界舞台前進。

2020/11/24 | 廣編企劃

空間、資金及國際鏈結打造新北創業之都,11/26-11/29「新北新創.零距離」

新北市積極招募培育新創團隊,領域包括電子商務、雲端服務、區塊技術、文化創意等,提供創業空間及輔導資源,期待團隊經由專業的集資輔導和諮詢服務,幫助好創意獲得社會大眾的實質支持,藉群眾力量將夢想具現化,從新北往更大的世界舞台前進。

2020/06/29 | OCF Lab

【數位公民週報】巴西以打擊「假新聞」為由,立法可能傷害言論自由

巴西的「假新聞法」要求通訊軟體保留訊息轉發記錄1年,並可以用作民事或刑事案件的證據,同時禁止「不真實的帳戶」與「未識別的機器帳戶」,以及要求儲存使用者個人資訊等。

2020/05/05 | 廣編企劃

新北青年創業群眾募資輔導計畫開跑,幫你實現創業夢

為鼓勵創業參與度,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率先導入群眾募資輔導計畫,藉由專業顧問協助培植新創團隊推動產品或服務計畫,將創意夢想推向全世界。

2020/04/15 | TNL 編輯

WHO回應募資廣告「台灣有窗口可以聯繫WHO」,外交部反駁:我們被拒絕比例高達7成

針對台灣民間人士集資在《紐約時報》刊登廣告,表達台灣人對WHO的看法,WHO強調WHO一直與台灣的衛生當局保持交流。但外交部說,自2009年~2019年,我方申請參與187場WHO技術性會議,不但每次申請的時間均十分冗長,且只受邀參加57場,被拒率高達7成。

2019/03/12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200 分鐘就群募千萬,MedPartner 葉黃素所引爆的「陰德值經濟」

醫療新媒體 MedPartner 所發起的群募案「究是葉黃素」在短短 3 小時 20 分鐘內就募得 1000 萬,為何能推出一瞬間就能如此受歡迎呢?

2018/08/03 | 巷仔口社會學

台灣捐款文化與公民社會:「禮物經濟」在社會改革的角色

台灣民眾積極參與捐贈等公益活動的主要原因,有可能是民間宗教信仰,或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與同情心。然而另一方面,台灣普遍存在民眾對於政府和企業的強烈不信任感,也因此民眾希望透過自己,而不是政府或企業,來為台灣社會的改善做出貢獻,而諸如捐款等「禮物經濟」行動,或許是台灣公民社會精神的表現。

2018/08/01 | flyingV

從獨特個性的「詩生活」探討獨立書店的出路

在嘗試釐清「詩生活」的願景和目標時,希望在「複合式生活空間」加入更多商業元素來讓它生存下去,因書店本身已經是夕陽行業,但我們無法突破大眾對獨立書店的想像,以及售賣詩集以外的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