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考古

考古學(英語:archaeology或archeology,源自古希臘文:ἀρχαιολογία, archaiologia ;ἀρχαῖος,arkhaīos,「古代」;以及-λογία, -logiā,「學問」),對於過去人類社會的研究,主要透過重建與分析古代人們的物質文化與環境資料,包括器物、建築、生物遺留與文化景觀。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0/05 | 讀者投書

古生物的鑑識科學:根據鑽孔形態找到「殺螺兇手」,解密數萬年前恆春的案發現場!

台大地質系林日白副教授研究團隊在一次前往恆春四溝層進行地質考察中,偶然觀察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在該處非常多的錐螺化石上有工整的鑽孔,有些錐螺上甚至有多於一個的鑽孔。這些鑽孔雖然大小不一,但是形狀卻一致,皆呈現外寬內窄的碗狀......

2023/08/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大發現特有種鱷魚化石「豐玉姬鱷」,長達7公尺為台灣生命史中最大爬蟲類

台灣大學官方臉書近日分享師生的研究成果,台大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蔡政修與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生卓義揚,耗時超過4年研究,發現台灣生命史中目前所知最大的爬蟲類、台灣特有物種的鱷魚化石「台灣豐玉姬鱷」,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

2023/08/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秘魯出土古代巨鯨估重達340公噸,可能擠下藍鯨成地球史上最重動物

巨像秘魯鯨是秘魯出土的古代鯨魚骨骼化石,質量可能超越任何其他已知的動物,包括今日的藍鯨與體型最大的恐龍。巨像秘魯鯨骨骼又厚又硬的特性,未見於現有的鯨目動物,但出現在海牛目動物中。

TNL+ 2023/07/30 | TNL國際編譯

越南考古出土砂岩磨板記載「咖哩食譜」,顯示2000年前東南亞就有香料貿易

雖說這次考古學家在越南發現的磨板有近2000年歷史,但印度食用和製作咖哩的歷史則可以追溯回4000年前。因在當地古老的烹飪用具及出土的屍體牙齒上,可以發現有著薑黃、茄子及芒果的碎屑。讓人驚訝的是,在後續考古過程中挖出的肉豆蔻種子,即使已經存放了千年,卻仍散發著其獨特的香氣。

TNL+ 2023/06/29 | TNL國際編譯

義大利龐貝古城2000年前「披薩」壁畫出現疑似鳳梨,考古學家:現代披薩的遠親

壁畫裡的「披薩」類似於現今的圓形佛卡夏麵包(Focaccia),披薩旁邊另有疑似乾果、石榴、椰棗等水果,以及一個盛滿紅酒的高腳杯與黃色花環,這些食物與裝飾皆放置在一片銀色托盤上。

2023/06/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化石魔術師1】全台首位古生物清修師,蕭語富30年「尋寶」揭開化石神秘面紗

這個鮮為人知的行業,除要求手巧,更要有豐富古生物知識底蘊。53歲的蕭語富說,「化石先生」分為清修組、復原組、裝架組和3D建模組,員工主要以藝術、雕塑相關科系為主,而合格的古生物清修師須對沉積岩有一定認知,也要了解地球演化各年代代表性古生物。

TNL+ 2023/05/28 | TNL國際編譯

耶路撒冷出土2500年前馬桶殘留糞便,發現人類最早遭寄生蟲感染痢疾案例

該研究第一作者、劍橋大學人類學教授米契爾(Piers Mitchell)對此表示:「梨形鞭毛蟲症通常是經由遭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所傳播,我們懷疑在當時這可能是個大問題,因為那時的耶路撒冷恐怕過度擁擠,而熱氣、蒼蠅加上夏天有限的水資源,可能會加劇感染的問題。」

TNL+ 2023/04/10 | TNL國際編譯

考古學家在龐貝古城發現「環形麵包始祖」,至今仍是義大利那不勒斯傳統美食

西元79年,維蘇威火山突如其來的爆發掩蓋了龐貝古城。近兩千年後,這些古羅馬遺址重見天日展示在世人眼前,被完整保存的遺跡包含碳化的古代麵包,這些特別的環狀麵包作為神聖的祭品傳承了千年之久,雖然龐貝城已不復存在,但製作麵包的技藝仍流傳於義大利的傳統文化中。

2022/12/08 | 《科學月刊》

【專訪】恆春挖出台灣史上最完整鯨魚化石,科博館團隊分享四個月地獄般的挖掘經驗

今(2022)年5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楊子睿團隊在恆春地頭溝河谷中,發現一具保存得極為完整的大型鯨魚化石。在歷經「地獄般」的3個多月後,終於成功將整具化石從地層中挖掘出來。《科學月刊》這次也特別訪問了楊子睿與幾位這次參與化石挖掘的團隊成員們,聊一聊本次挖掘的過程及當中的辛酸血淚。

TNL+ 2022/10/23 | TNL國際編譯

考古顯示尼安德塔人曾與智人共享物質文明,其滅絕並非因為「智商較低」

過去我們認為尼安德塔人的滅絕是因智人的崛起,搶奪其資源而造成。而近期考古研究發現,智人與尼安德塔人共同生活的洞穴,推斷雙方不只有基因交流,甚至在知識、文化與習俗上有一定程度相似性,打破了尼安德塔人是因智力較低下而滅絕的說法。

2022/10/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東山洞發現6000年前女性骨骸,研究:台灣流傳數世紀的「黑矮人」傳說可能為真

除了蘭嶼的達悟族,台灣其他原住民族都有關於「小黑人」的傳說,稱他們身材矮小,皮膚黝黑,捲髮,且生活在偏遠山區。自清朝時期、日本殖民時期以及1945年以來,研究人員記錄了約258個有關原民部落對「小黑人」的描述。而根據最新的考古研究發現,這些傳說很可能為真。

2022/10/10 | BBC News 中文

土耳其地下城:擁有2000年歷史的世界奇觀,究竟是誰建造的?

代林庫尤直到1963年才被一個不知名的當地人「重新發現」,因為他的雞不斷走失。在裝修家居時,這些家禽消失在改造過程中產生的一個小裂縫中,再也不會出現。經過進一步調查和挖掘,土耳其人發現了一條黑暗的通道......

TNL+ 2022/09/11 | TNL國際編譯

葡萄牙男子在自宅發現歐洲最大恐龍化石,對伊比利亞半島古生物學研究意義重大

男子於葡萄牙自家民宅後院發現一億年前的恐龍骨骸,被視為歐洲歷來挖出最巨大的恐龍遺跡。而近期也傳出多起恐龍化石出土與足跡遍佈河床的消息,除了提供考古研究珍貴的素材,也再次激起人類對未知古生物的猜想與探索。

2022/08/10 | BBC News 中文

最新考古研究:「中國國寶」大貓熊近親,600萬年前曾在歐洲大陸生活

大貓熊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山區,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裏,屬食肉類哺乳動物,但以竹子為主食。一般認為大貓熊是中國特有物種,但最新研究表明,600萬年前,歐洲大陸曾有大貓熊的身影足跡。

2022/07/28 | TNL 編輯

清大團隊在鵝鑾鼻進行考古,發現太平洋島嶼規模最大、距今4000年前的貝器加工場遺址

清大考古團隊從遺址中不僅出土大量墓葬,更發現大量貝器及貝料,包含貝器的成品、半成品、胚料、加工過程廢料與相關的工具,因數量大,極可能是一座貝器加工場,證實史前的鵝鑾鼻人具有一套獨特貝器加工藝技術。

2022/06/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科學家證實黑死病源頭在中亞,吉爾吉斯刻字墓碑與古墓遺骸DNA解開675年謎團

黑死病的爆發,與囓齒動物身上跳蚤攜帶的鼠疫菌株突然發生分歧的「大霹靂」事件有關。科學家們認為這可能早在10世紀就已發生,但無法確定日期。

2022/05/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阿根廷發現新種史前巨大翼龍「死亡之龍」,身長9公尺相當於一輛巴士

「死亡之龍」的外觀可能頗為駭人。研究人員去(2021)年4月在科學期刊《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發布的報告稱,發現的化石相當巨大,因此新物種成為迄今為止在南美洲發現的最大翼龍,同時也是全球發現的最大翼龍之一。

2022/05/03 | 精選轉載

【專訪】清大臧振華談「南科考古」,與建商搶時間,怪手一挖,五千年前先民遺跡就永遠沒有了

自從27年前臧振華接下南科的考古工作,數十年來不斷與科技園區的土地開發競爭,在每次發現遺址而停工的短短三個月內,將挖掘極大化,盡力還原台灣歷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