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

考古學(英語:archaeology或archeology,源自古希臘文:ἀρχαιολογία, archaiologia ;ἀρχαῖος,arkhaīos,「古代」;以及-λογία, -logiā,「學問」),對於過去人類社會的研究,主要透過重建與分析古代人們的物質文化與環境資料,包括器物、建築、生物遺留與文化景觀。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18/12/18 | 書生百用

藝術的起源①:一個古老而神秘的謎

考古學也許最終能找出人類藝術起源的真正時間。但令古今中外許多大哲真正苦惱頭痛的是,藝術為什麼出現?藝術到底基於何種緣故出現?

2018/08/01 | 林九黎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書評:連自家鄉親都忘記存在過的文明國度

石澤良昭在書末以對新生的東南亞國家之期許,提出了幾點獨立後新國家運作的建議,筆者認為其中的「創造新的民族文化、民族認同」與「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對台灣來說最為重要。

2018/07/29 | 林九黎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書評:連自家鄉親都忘記存在過的文明國度

石澤良昭在書末以對新生的東南亞國家之期許,提出了幾點獨立後新國家運作的建議,筆者認為其中的「創造新的民族文化、民族認同」與「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對台灣來說最為重要。

2018/07/28 | 翁 稷安

《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導讀:時時刻刻牢記「文明必然會滅亡」

在討論文明滅亡時,作者指出所有的滅亡的因子,都是在文明一開始即潛藏其中,每個文明都是自己的毀滅者,在這樣的前提下,文明之間並沒有任何先天的高下優劣之別。

2018/07/14 | 《科學月刊》

地球上最後一塊處女地:萬那杜的居民祖先來自台灣?

從文明特徵以及在大洋洲相關文明發現的時間序列來看,整個拉匹達文明可能源自於臺灣早期的原住民,在距今5,000~6,000年前,經海路逐步擴散到大洋洲的諸島。

2018/07/02 | 林九黎

《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書評:為什麼我們跟畜牲不一樣?

青柳正規認為,透過對古代世界的挖掘與認識,我們將能看到過往人類在適應環境上的知識與教訓,從而幫助人類思考如何處理日益嚴重環境問題。例如美索不達米亞之所以變成沙漠,就是因為人類的農業發明導致的。

2018/07/02 | 林九黎

《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書評:為什麼我們跟畜牲不一樣?

青柳正規認為,透過對古代世界的挖掘與認識,我們將能看到過往人類在適應環境上的知識與教訓,從而幫助人類思考如何處理日益嚴重環境問題。例如美索不達米亞之所以變成沙漠,就是因為人類的農業發明導致的。

2018/06/29 | 翁 稷安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導讀:貼上烏托邦標籤,做一場世外桃源幻夢

必須先有認識才能開啟討論,對東南亞這理應熟悉的鄰邦之地,只有陌生,那才是真正的缺乏世界觀。本書的觀點不盡然全部為人贊同,但它所析理的歷史,是島上每個人都該好好補上的一課。

2018/06/28 | 精選書摘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導讀:地處東亞樞紐的台灣,如何向東南亞借鑑?

讓學生從國中開始至大學,逐步加強對東南亞各族人民的歷史文化認識,懂得欣賞他們曾經有過的輝煌歷史,才能培養出與東南亞的親密關係,雙方對話才有內涵意義,才能成為親密鄰居,台灣才有可能成為東南亞與東北亞的橋樑。

2018/06/28 | 精選書摘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東南亞史並非進化論式,而是「植物文明」自我成長史

東南亞從史前時期開始歷經數千年,持續著自給自足的村落型態,是一個受惠於大自然的恩澤,不用煩惱衣、食、住等基本生活的地區,但也因長期對外保持靜默,導致始終不被其他地域所熟悉。

2018/06/28 | 精選書摘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奠基於「森林、水田及海」的獨特生活史

上座部佛教向村民們傳達了通往極樂淨土的道路,但在交易和物流的發展中,原有的印度教及大乘佛教無法應對,導致了更能應對世俗的、小規模經濟的上座部佛教和伊斯蘭教到來。

2018/06/27 | 精選書摘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奠基於「森林、水田及海」的獨特生活史

上座部佛教向村民們傳達了通往極樂淨土的道路,但在交易和物流的發展中,原有的印度教及大乘佛教無法應對,導致了更能應對世俗的、小規模經濟的上座部佛教和伊斯蘭教到來。

2018/06/27 | 精選書摘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東南亞史並非進化論式,而是「植物文明」自我成長史

東南亞從史前時期開始歷經數千年,持續著自給自足的村落型態,是一個受惠於大自然的恩澤,不用煩惱衣、食、住等基本生活的地區,但也因長期對外保持靜默,導致始終不被其他地域所熟悉。

2018/06/26 | 精選書摘

《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擁抱「植物型文明」,接受「舒暢的停滯」

進步、成長、擴大、創新是肉食性動物型文明的原理,以往人們視之為理所當然而接受。然而未來我們將面臨的可能是毀滅。為了趁現在改變「心情」,或許可以試著轉換為平穩的植物型文明。

2018/06/26 | 精選書摘

《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河姆渡遺址顛覆中國「黃河文明」起源論

以農業開始時期的早晚衡量文化發展的程度,實在是過份單純的文明史觀。確保糧食的方法是農耕或狩獵採集漁撈並非重點,重要的是從人類生活的充實度評估糧食是否能保證有穩定長期的供應。

2018/06/11 | 精選書摘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導讀:地處東亞樞紐的台灣,如何向東南亞借鑑?

讓學生從國中開始至大學,逐步加強對東南亞各族人民的歷史文化認識,懂得欣賞他們曾經有過的輝煌歷史,才能培養出與東南亞的親密關係,雙方對話才有內涵意義,才能成為親密鄰居,台灣才有可能成為東南亞與東北亞的橋樑。

2018/06/10 | 精選書摘

《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導讀:人類文明的考證、詮釋與未來啟示錄

反身自省,我們究竟怎麼了?台灣走向世界的方式難道只有寰宇搜奇式的觀光與旅遊嗎?我們喪失了以自身觀點主動認識世界的企圖與動力嗎?還是我們已經自甘於全球化文化霸權下的生活模式?

2018/05/02 | 韋恩的食.農.生活

找尋世界第一個吃起司的人:樓蘭美女小河公主的陪葬品

小河公主身上所佩帶的起司。這個起司經過國際團隊專家進行蛋白質體的科學鑑定,確定它竟然幾乎就與現代的克非爾(Kefir)起司一模一樣,是由牛或羊的奶,經過微生物發酵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