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聖經

聖經(希伯來語:ביבליה‎;希臘語:τὰ βιβλία,本義為「書」)是猶太教與基督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重要的經典。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8/25 | 精選書摘

《印度智慧書》:「三重屬性」雖然有助於我們瞭解世間人事,但切勿隨意「貼標籤」

如何無懼面對生死?如何提昇心靈意識?什麼才是人生的長久之計?怎樣實踐真正的瑜伽之道?本書闡述印度最精要經典《薄伽梵歌》的核心要義,幫助你瞭解古印度的智慧,並運用在現代生活中,從中找到心靈的出路。

2023/03/08 | 精選書摘

《我與你》:我要提起兩次談話,關於神的辯論,關於神的名字和概念

布伯曾言:「我沒有什麼學說,只是在對話。」透過與讀者、學生的交談,他帶領我們瀏覽對話生命的美麗景象。這本被法國哲學家馬賽爾稱為「無價的小書」,自1923年出版後,對神學、社會哲學、政治哲學、教育和心理分析,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2023/02/13 | 漫遊藝術史

《時辰祈禱書》:在中世紀比《聖經》還暢銷,歐洲各大圖書館中最常見的稀有古籍

《聖經》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史上最暢銷的書籍,然而,在普遍被認為信仰為上的中古世紀歐洲卻不是如此,取而代之的是時辰祈禱書這樣的訂製祈禱指引書,但為什麼在13至16世紀期間,時辰祈禱書被大量的製作或是印刷?而到了現代,成為歐洲各大圖書館中,最常見的稀有古籍?

2023/01/07 | 精選書摘

【小說】基列系列《遺愛基列》選摘:不到七年前你來到我們家中,但我幾乎已到了生命的盡頭

全書是臨終老父寫給稚子的告別長信,他對生的眷戀不為自己;也是一篇生命的牧歌,讚頌著世界萬物的新奇。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父親角色,一段照古鑑今的家族史。

2022/11/15 | 精選書摘

《在診療室遇見摩西》:聖經故事中的參孫,是典型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者

參孫曾因為婚姻爭執,憤而抓了三百隻狐狸,在狐狸尾巴插上火把,讓狐狸衝進仇敵非利士人的農田,燒盡非利士人的農作物。雖然可說他具有軍事頭腦,但從其行為動機來看,此舉只是在洩他個人心頭之恨。

2022/11/11 | 精選書摘

《月經不平等》:在古代,經血可以受到欽羨,卻也可能因為是禁忌而受到雙重對待

作者從神話宗教的意蘊出發,談及生理用品的潛藏風險與推陳出新,再到醫學知識的遞進,引領讀者思索各種長久以來被隱而不見的月經議題;她更不吝分享自己從青春期到更年期的個人生命經驗,包括初經的懵懂、經痛的折磨、避孕的選擇,乃至子宮手術與人工受孕的歷程,因此,本書也是她回顧自身40年月經生涯的追憶錄,深深引發女性讀者的感同身受。

2022/10/12 | 精選書摘

《【牛津通識課03】聖經》:若真想從聖經找到替代父權之道,有哪些正面素材?

幾個世紀以來,聖經在歷史和宗教上享有重要地位,而實際上它更是一種共享價值觀的指南。本書探索聖經的各種詮釋,呈現自古至今人們使用聖經的多樣與豐富性──文學、藝術、音樂、思想和政治,帶我們賞析這項千年的文化遺緒,明辨慎思地閱讀,理解聖經賦予生命的潛力。

2022/09/02 | 精選書摘

《不馴的異端》:斯賓諾莎對被猶太教會驅逐一事處之泰然,他對教派宗教產生嚴重的懷疑

對阿姆斯特丹葡萄牙裔猶太社區的成員來說,這是有史以來所發出之最嚴厲的宗教和社會驅逐令。那時猶太領袖們在委員會裡深入研究許多文獻,只為了在譴責斯賓諾莎時找到適當的文字。此外,不同於當時所頒布的其他禁令,這個禁令從未被廢止。

2022/08/04 | 漫遊藝術史

夏卡爾的女力覺醒(下):男性為尊的時代將成為過往,新世代的女性力量已然到來

當泰利亞德的《活力》走入歷史的最後一刻,夏卡爾的女性版聖經插圖還可以有另一層意義的解讀:《活力》這份標榜最前衛、最現代的藝文刊物,從創刊以來卻只刊登過男性作者的作品;如今,畫面中女性聲音的展露,正意味著男性為尊的時代將成為過往,新世代的女性力量已然覺醒。

2022/08/04 | 漫遊藝術史

夏卡爾的女力覺醒(上):多元背景下的觀點融合,一部前所未有的女性版聖經故事

當夏卡爾於二戰後歷劫歸來,繼續他未完成的聖經插圖工作時,作品卻風格丕變,不再是描繪有清楚文本對照的聖經場景,而是多次呈現隱晦的先知預言,指涉著戰後以色列建國的意象。畫家現實生活中所經歷的衝擊,於是轉譯為畫面中對聖經文本的個人思索。

TNL+ 2022/07/16 | TNL國際編譯

蘇丹女子觸犯通姦罪遭判處「石刑」,人權團體痛批酷刑違反國際法

像是在多數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如伊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蘇丹以及阿富汗等地,石刑作為判刑依然存在,而且並不少見。

2022/06/22 | 曾繁裕

在患難中活出新想像──布魯格曼的疫境神學

華特.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強調,祈禱不是單純的魔法和意識形態宣傳工具,而是神與人建構理想關係的方式,若能恆常憑信禱告,災難自會變得次要。

2022/04/28 | TNL 編輯

教宗也談婆媳問題:婆婆們被不公平的妖魔化,但她們的確要「注意自己的舌頭」

教宗方濟各週三(27日)對為人婆婆/岳母的信眾喊話,「小心妳們的舌頭,因為濫用唇舌,是婆婆/岳母最嚴重的罪過之一。妳們應當要小心。」

2022/04/19 | 方格子vocus

主耶穌什麼時候說過:「服事」就等於是「親近上帝」?

《聖經》裡寫的「先尋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好,那我們再一次翻開《聖經》,主耶穌什麼時候說過:「服事」就等於是「親近上帝」?「參與聚會」就等於是「尋求神的國和神的義」?

2022/02/19 | 精選書摘

張瑋軒《我的世界一定要有貓尾捲捲巷》:讓自己有光,先從學會怎麼說自己的名字開始

語言是人類的一種集體發明與嘗試,在有限的生命裡共同創造出的永恆。如果你想要真的了解一個人,就與他好好地說上一席話。語言最能暴露出一個人的本質。一個人能理解的詞彙,和他能感知到的世界幾乎是等於的,或至少是他能表達出來的。

2021/12/05 | 精選書摘

【小說】《約伯與飲者傳說》推薦序:兩篇故事都表達猶太人無家無根的共相,彷彿預見歐洲的未來

約瑟夫.羅特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著述量可謂相當豐富,也著墨不少奧匈帝國的歷史,影射自身與人類命運。然而最能代表他的小說書寫風格,並表達自身悲劇性的猶太作家身世者,除《約伯》外,便是他最後一篇作品《飲者傳說》。

2021/11/28 | 精選書摘

【小說】赫曼赫塞《德米安》選摘:「該隱和亞伯」的故事成為我走向探尋知識,走向懷疑和批判的起點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 最深邃的經典成長小說,被譽為歐洲青年思想啟蒙的重要作品。赫塞以精神分析的手法切入,並以諾斯替哲學中光明與黑暗的二元衝突,展開了主角少年辛克萊向內自省、邁向成熟卻顛簸不已的成長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