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法語: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éducation, la science et la culture,縮寫作 ONUÉSC ;英語: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縮寫作 UNESCO),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一個聯合國專門機構,成立於1945年11月16日,總部設於法國巴黎。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2/19 | 德國之聲

報告:中國「戰略文化清洗」維吾爾族,「木卡姆」歌舞藝術淪為中共宣傳表演

一份新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政府對不少被UNESCO列為文化遺產的維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傳統進行「文化清洗」。專家表示,北京透過關押文化傳承者或將文化傳統定罪的方式來取得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掌控權。

2023/02/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土敘強震救援黃金72小時過去,出動重機具開挖,台灣搜救隊:多處飄屍臭味

土耳其和敘利亞發生大地震,造成至少2.3萬人死亡。前往現場協助救災的台灣搜救隊伍表示,現場已有重型機具在災區進行開挖、整土,且多處飄出屍臭味。強震也導致3座古城大規模受損,分別是土耳其南部的安塔基亞(Antakya)及尚勒烏爾法(Sanliurfa),還有敘利亞的阿勒坡(Aleppo)。

TNL+ 2023/01/12 | TNL國際編譯

電費、糧價飆漲,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國長棍麵包」太貴面臨出爐危機

36歲的法國麵包店業主佩杜塞爾 (Baker Julien Pedussel)提及,他可能需要將原本售價為1歐元的長棍麵包,調高至每條3或4歐元,才能抵銷天價般的電費、維持麵包店原有的收益。然而佩杜塞爾也深知,若真的將長棍麵包漲至3歐元以上,勢必會造成顧客的流失。

2022/12/01 | TNL 編輯

法國長棍麵包獲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位,馬克宏讚嘆「250公克的魔法和完美」

法國長棍麵包,用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的話來說,是「250公克的魔法和完美」,為該國永恆的象徵之一,長棍麵包申請參選世界文化遺產,屢敗屢戰已等待超過5年。如今終於在台北時間11月30日下午6點半左右申遺成功,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文化遺產地位。

2022/11/27 | 精選書摘

灣仔藍屋保育的「英雄本色」

一直以來,香港的建築保育方針過度集中在保護建築文物的歷史價值與美學價值,往往忽略了以人為本的社會價值。活化藍屋建築群,不但在物質與非物質方面展現出卓越的保育,更重要是其保育的目標明確,以社區福祉為重點。

2022/11/04 | TNL 編輯

2050年前全球三分之一的冰川將消失殆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籲重視暖化議題

全球氣溫持續上升,許多地區的冰川漸漸消融,造成民生用水的不足,甚至某些冰川下游地區造成洪水暴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報告指出,全球世界冰川遺產將有三分之一會在2050年之前消失殆盡,若持續忽略暖化問題,2100年前全球半數的冰川將不復存在。

2021/11/03 | 張雅粱

從大陸到島嶼,東南亞各式古代手稿足以媲美歐洲中世紀福音書

從吉隆坡持續南向,印尼的爪哇和峇里島手稿同樣令人感到振奮,爪哇手稿《潘集王子傳奇故事》(Panji Tales Manuscripts)已於 2017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記憶,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

2021/05/16 | 楊俊業 博士

泰國古式按摩(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內有近30萬名按摩師

泰國數度遭受緬甸入侵的戰爭破壞,許多醫療文獻及紀錄都被毁於戰亂之中,當今節基王朝遷都曼谷之後,拉瑪一世(西元1782至1809年)隨即敕建「臥佛寺」(Wat Po),同時召集泰醫與學者開始收錄傳統醫藥及按摩知識,並下令使用錫材雕塑出80種瑜伽體位之伸展姿勢,銘刻於大理石上並鑲嵌於臥佛寺廊壁,以供泰人研究與學習之用,臥佛寺開始成為古式按摩的訓練基地。

2021/04/09 | Masa Chang張君

將街頭說唱融合宮廷室內樂「歌籌」,越南嘻哈團體Q.E.V.的〈男兒志〉令人耳目一新

起初歌籌只為皇族服務,且不傳外人,是一種十分高雅的音樂藝術。然而受到連年戰爭的影響,皇族沒落,歌籌也面臨危機。直到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標註為急需保存的音樂藝術。20世紀,才慢慢重回世人眼中,並鼓勵有興趣的民眾一起學習。

2021/02/28 | 精選書摘

《方圓之間》:「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記憶計畫」與「世界遺產」有何不同?

李俊融博士研究世界遺產多年,以深入淺出的筆觸,娓娓道來世界遺產的歷史與意義,從遺產保護觀念的興起,到世界遺產保護公約與組織成立的倡議,到世界遺產登錄與遴選的程序,勾勒世界各國為競逐登錄、排名而產生的國際角力,與背後的諸多恩怨。

2021/01/04 | 張雅粱

東南亞的「共享文化」:從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談起

以東南亞重要劇目《羅摩衍那》為例,它雖然是印度史詩,但流傳至東南亞後產生變異,演繹出各地文學版本,如泰國《拉瑪堅》(Ramakien)就是泰皇根據《羅摩衍那》所改寫的版本。經各國改編後的《羅摩衍那》,其人物造型往往因地制宜,各有脾性樣貌,以神猴哈努曼(Hanuman)而言,就有好幾種不同的造型,十分討喜。

2020/12/24 | 德國之聲

歐洲的「中國大錯覺」:以為納入全球貿易體系,中國就會有民主法治

《世界報》發表雜文反思歐洲數十年來實施的「以貿易促轉變」的對華政策是如何失敗的。文章指出,「歐洲人逐漸明白過來,中國是要堅持搞國家資本主義」,而歐洲人應該掌握自己的「歐洲主權」。《法蘭克福匯報》關注北京系統性擴大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影響令法國人大為光火。

2020/08/06 | TNL 編輯

水溫9度、游30分鐘就要換手:5名俄國人橫渡55公里貝加爾湖,呼籲關注普亭開發令

俄國總統普亭上周簽署新法令,允許開發者未經環境評估就在貝加爾湖畔建設。5名俄國人以接力游泳方式橫渡貝加爾湖,呼籲大眾關注俄羅斯的自然保育。

2020/07/28 | 精選書摘

柬埔寨吳哥窟的挑戰:觀光需求與古蹟維護的相愛相殺

對於居住在遺址保護區內的112個村莊和大約12萬名的居民來說,房屋保存便是第一個威脅。柬埔寨當局認為吳哥遺址不只是一個地方,更是國家靈魂的化身,因此早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制定遊客行為守則。

2020/07/11 | TNL 編輯

土耳其宣布聖索菲亞正式改回清真寺,恐失世界遺產地位

土耳其總統艾爾段昨簽署法令,將聖索菲亞大教堂博物館改回清真寺,7月24日恢復開放禮拜,引起基督教世界、尤其是東正教國家不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可能重審聖索菲亞清真寺的管理和用途,撤除其世界遺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