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2 | 眼底城事 學習在城市中聆聽:突破視覺媒介侷限的聲音地景 一個聲音能讓人們產生多種反應,這就是「聲音地景」最為複雜與饒富趣味的地方。我們舉一個台灣人熟悉的例子:垃圾車。 文化地景 聽覺 More... 台灣聲景協會 聲響藝術 目目文創 吳燦政 文化景觀 聲音 聲音地景 Carl Sauer 垃圾車 臺南 五感 2019/04/12 | 精選書摘 《噪集》:解嚴後的青年反文化開端──噪音運動 即使在今日的音樂生產環境裡,「噪音」都不算是主流能接受的演出形式,也很少受到媒體注意。那為何1995年那場如此激進地挑戰體制、褻凟道德秩序的後工業音樂祭,在當年卻沒有遭受到媒體嚴厲的撻伐? 噪集 噪音運動 More... 解嚴 楊祖珺 台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 破爛生活節 野百合學運 聲響藝術 濁水溪公社 噪音藝術 反文化運動 吳中煒 零與聲音解放組織 2019/04/12 | 精選書摘 《噪集》:反映核廢問題和父權體制的「自殺跳蛋客」鄭宜蘋 鄭宜蘋以台灣的反核經驗,試圖反應當代人類文明的處境。她的作品還體現了出現在日本災後社會,被解讀為「女性歇斯底里」的新型態反核勢力。在日本核心家庭中,時常見到父親將政府權力內化,把母親對於核電的疑慮斥為女人家的歇斯底里。 噪集 鄭宜蘋 More... 聲的跳愛 反核 跳蛋 女性歇斯底里 父權 駐村 聲響藝術 核廢料 Betty A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