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9/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經濟部今改組掛牌上路:新設5署並聚焦能源、產業創新與經貿布局

經濟部改組後今(26)日掛牌上路,目前下設10個三級機關,包含新成立的商業發展署、產業發展署、國際貿易署、能源署、中小及新創企業署5署。此次改組創造新里程碑,更聚焦於能源議題、產業創新與經貿佈局,環保團體也期盼改組後的經濟部能在能源、產業及礦業等環境議題上打造一條可行的能源轉型路徑。

2023/09/04 | 德國之聲

法國電力轉型:挑戰高碳排化石燃料企業,小鎮用綠能合作社「改變我們與能源的關係」

法國正在尋求小型、自給自足的綠色電力計畫來解決其能源困境。倡導者稱,此舉可使電力生產民主化,同時減少對化石燃料和外國能源的依賴。

2023/08/12 | TNL 編輯

【2024總統大選】柯文哲提能源政策:主張核二核三延役,盡速體檢核四

柯文哲說,能源配置的多樣性與穩定和國家安全息息相關,核電做為重要基載,他主張核二核三延役,盡速體檢核四。不過柯文哲曾於2021年表示,他個人主張不要蓋核四,且提到「台灣出現核災大概就是滅國了」,大家是否願意承擔這樣的後果,必須拿出來討論。

2023/07/05 | 財訊

為何原油減產油市仍無大行情?專家指中國已無法成為油價救世主

國際油價6月以來兩度受中國激勵,出現單日大漲的震盪走勢,不過,明年起中國原油需求成長將大幅放緩。此外,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比產油國減產更令人擔憂,更限制了油價的上檔空間。

2023/06/26 | nippon.com 繁體字

HONDA發表氫氧燃料電池汽車,在「零排放」領域與「電池電動汽車」形成互補

很多汽車製造商都在推進以氫氣為能源的燃料電池的研究。其中,本田公司宣佈,新研發的燃料電池汽車(FCEV)將從2024年起在日本和北美銷售。其與逐漸成為主流的電池電動汽車(BEV)有什麼區別呢?氫能源真有可能實現「零排放」社會嗎?

2023/06/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砍樹種電3】環評承諾「造林抵碳」僅1件,開發業者觀望成本效益

由於「造林與植林」是在沒有樹林的地去種樹,國際上也有維護既有林地、計算碳匯的方法,農委會還在研議新的方法。黃偉鳴說,這部分涉及森林管理,但對照新植樹的減碳效果,可能又更少一點,仍待進一步計算。

2023/06/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砍樹種電2】台糖要在港墘農場種電,地方民眾反對砍除20年造林地

「種電能或許能讓窮鄉僻壤翻身,減緩人口流失」家住義竹鄉的蔡姓民眾說,義竹很多魚塭都租給太陽能光電業者種電,漁民增加不少收入。從彰化、嘉義到雲林沿海一帶,近年長出了一片一片光電板,光電面板改變了農村的景觀,這是不可否認的;不過,並不是人人都喜歡種電,有些人可能是想從中撈一些利益,有的人則認為破壞景觀。

2023/06/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砍樹種電1】憂心花蓮鳳林鎮成「光電板森林」,居民盼開發透明化

花蓮縣鳳林鎮觀光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美玲說,鳳林鎮以農業及觀光業為主,其中以飛行傘及輕航機最具特色,遊客享受空中鳥瞰花東縱谷景色風光,無限制地開放光電開放,相信沒有遊客會願意大老遠來花蓮看太陽能板。

2023/06/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缺水危機威脅經濟,2030年前全球淡水短缺50%,印度、中國首當其衝

西方國家也不太可能在這場危機中置身事外,歐洲的水資源問題也將益形嚴峻。歐洲地區今年先是冬季熱浪嚴重衝擊河川與滑雪場,今春又繼續出現高溫。水資源匱乏攸關能源轉型,缺水恐使各國設定的零碳排時程被迫推遲;高度依賴農業的經濟體也可能因缺水導致產量大幅下降,全球糧食安全面臨進一步風險。

2023/06/0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蔡英文:2025非核家園政策還在,卸任前盼有核四廠轉型規劃

副總統賴清德5月底出席一項校園座談拋出將停機的核能機組,在緊急時刻重啟,外界質疑民進黨2025非核家園目標出現鬆動。總統表示,賴副總統當日被問及的是,假若台灣面臨「被封鎖」的極端情形,影響外部能源沒有辦法進來時的因應方式。

TNL+ 2023/06/03 | TNL國際編譯

歐洲各國能源短缺,芬蘭竟然「能源過剩」電價跌破零元,供應商設法減少生產

面臨俄烏戰爭所導致的能源危機,芬蘭從去年開始推動節約能源行動,加上今年春季的融水充足而造成能源生產過剩,現貨電價跌至零元以下,國內能源供應商正設法放緩生產以免蒙受損失。

TNL+ 2023/05/19 | TNL國際編譯

《巴黎協定》恐破功,世界氣象組織預估5年內66%機率升溫超過攝氏1.5度

全球氣溫在當初《巴黎協定》締約時,要超過1.5度的機會仍為0%,但至2017到2021年間,這個數字卻已經增加至10%。在地球呈現持續發燒狀態的情況下,世界氣象組織指出,全球靠近地表的溫度在2023至2027年間,將會有66%的機率突破攝氏1.5度的可能。

2023/05/10 | TNL特稿

邁向2050淨零論壇(三):光電開發爆衝突,專區、環評、共生,如何找出路?

台灣為達成淨零目標,加速發展綠電,但因土地使用競合,導致光電案場常引發爭議。專家呼籲透過各級國土計畫引導劃設專區及政策環評、一定面積以上案場需個案環評及國土使用許可、與農地共融機制等建議,希望調和不同利害關係人,同時達成綠能設置的目標。

2023/04/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國《降低通膨法案》減稅吸引歐洲綠能產業投資,歐盟能源轉型恐落後苦追

美國這項法案透過稅收減免和退稅支持北美的清潔能源技術,以啟動美國轉型擺脫造成氣候變遷的化石燃料。這項法案在去年8月完成立法時讓歐盟措手不及,使美國在全球減少碳排放的努力邁向超越歐盟,並引發歐盟領導人對有利於北美產品的規則表示憤怒,因為這項法案恐將從歐洲吸走綠色投資並引發補貼競賽。

2023/04/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德國最後3座核電廠4/15停止運轉,經濟部長保證不缺電,僅26%民眾贊成停用

去(2022)年2月俄國全面入侵烏克蘭後,停止向歐洲供應天然氣,能源危機迫在眉睫,德國政府9月決定讓原訂年底除役的3座核電廠繼續運轉,以應付供電吃緊的突發狀況。這3座德國最後的核電廠,即將在4月15日停止運轉,核電從此在德國劃下句點。

2023/03/25 | 讀者投書

乾旱缺水、冬季霧霾,政府不敢對褐色產業動刀,最後死傷的就是人民

某個在業界相當資深的經理人,表示政府推動產業轉型政策相當合理,「整體產業規模已經太過龐大,對環境帶來沈重負荷,產業轉型對國家社會有利」,但前提是政府制定殘酷遊戲規則。我繼續追問,目前台灣官商關係如此密切,政府會制定殘酷遊戲規則嗎?他說,不會。

2023/03/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歐盟提出「淨零產業法」草案與「歐洲氫銀行」計畫,馮德萊恩:綠能補貼比賽開始

「淨零產業法」草案和執委會16日同步發布的「關鍵原料法案」要點,是歐盟「綠色新政產業計畫」的兩個旗艦法案。向來標榜自由市場原則的歐盟,對會員國從政府財庫補貼產業有著嚴格規範,但已接連因全球疫情衝擊民生經濟、俄烏戰爭帶來能源通膨危機而鬆綁,如今又為了力拚綠能經濟再放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