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3/01/28 | 環球生技

《Nature》研究:小鼠愛不愛運動受遺傳影響不大,但與腸道微生物有關

研究人員觀察到,愛運動的小鼠跟懶惰的小鼠相比,在遺傳基因體學或生化數值上沒有任何顯著差異,顯示遺傳基因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很低。但研究人員觀察到,若給予愛運動小鼠抗生素降低腸道微生物時,這些愛運動的小鼠運動能力降低50%,大腦中的多巴胺濃度下降。

2023/01/15 | 方格子vocus

成功養活腸道好菌的食物關鍵,竟然不是保健食品?想一下原始人,你就懂了

當我們還是原始人的時候,這些益生菌就早已陪伴我們很久,我們吃什麼,益生菌就會跟著吃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就算經過200萬年的演化,現在所謂的腸道好菌、腸道益生菌,還是一樣喜歡吃膳食纖維(來自蔬果、硬殼稻米)、Omega-3(來自海鮮)、植化素(來自不同顏色蔬果)、還有多喝水。

2022/10/27 | 鄭晴予 營養師

除了供應大腸細胞能量,還能抑制大腸癌,如何確保體內有足夠的「短鏈脂肪酸」?

除了供應大腸細胞能量外,短鏈脂肪酸也有益於腸道細胞分化與抑制壞菌生長,並幫助維持腸黏膜完整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科學家投入短鏈脂肪酸的相關研究,發現它們可能有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等發炎性代謝疾病的風險。甚至有抑制大腸癌、減緩發炎性腸道疾病(IBD)症狀等功能。

2022/02/18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研究發現有COVID-19長期症狀者腸道益菌減少,是否代表益生菌可預防重症?

國際期刊《腸道》(Gut)發表一篇研究,比較有、無COVID-19長期症狀的患者,發現兩者腸道菌的組成不相同。這是否代表益生菌可預防重症或長期症狀呢?

2021/12/11 | 《科學人》粉絲團

為何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自體免疫性疾病?

在⾃體免疫疾病的病患中,每五⼈就有近四⼈是女性,原因或許出⾃於性激素、基因,甚⾄是腸道菌。

2021/09/03 | TNL 節目部

【醫鍵解壓縮】S1EP06|大便雖然噁心,吃下去卻可能對治病很有用?

叫人去「吃大便」可不只是罵人的話,有一種叫做「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MT)的治療方式,對於困難梭菌(C. difficile)引起的嚴重腹瀉上,有著非常好的療效。

2021/06/13 | 林慶順教授

和自然產相比,剖腹產嬰兒不健康的風險比較高嗎?

有關「剖腹產嬰兒缺乏菌群定植」的問題,有些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至於自然產值得鼓勵嗎?答案:是的。

2020/12/26 | 精選轉載

「絕對清潔」環境的健康問題

無可否認,注重個人衛生可以大大減低染上新冠病毒及流感的風險,但是絕對清潔的環境對於我們的健康,尤其是兒童成長也可能帶來新的問題。

2020/08/11 | 照護線上

高糖、高油、飲酒過量可能改變腸內菌叢平衡,影響你的免疫力

腸道在抵抗病原入侵以及調節免疫功能中,具有相當關鍵的角色。如果把免疫系統比喻成人體的軍隊,那遍布於腸道的免疫細胞就像是訓練、養成軍隊的重要基地。

2020/06/30 | julia

關鍵醫學院S3E5:《我們只有10%是人類》打破你對細菌的壞印象

本月關鍵醫學院的選書──《我們只有10%是人類》,將打破你對細菌的壞印象。透過這本書,你將了解細菌不但是我們最親密的同居者,有時還是我們能夠維持健康的關鍵。

2019/12/12 | 林慶順教授

就現有的科學證據來看,「益生菌」能改善心理疾病嗎?

哇,我們的心智正在被腸道裡的微生菌控制?曾幾何時,主宰地球的人類竟會淪落到被微生菌控制?不過您還不需要太緊張,因為本人是微生物學博士,一定會盡我所能幫您解除微生菌的控制。

2019/12/04 | 營養共筆

所謂「易胖體質」,和基因、腸道細菌有什麼關聯?

無菌老鼠吃相同的飼料,牠們消化澱粉食物的能力差不多,但高AMY1 CNVs者的糞便裡,有大量能分解抗性澱粉的細菌。因此這組老鼠明明吃一樣的飼料,卻硬是比較胖。

2019/06/06 | 韋恩的食.農.生活

為什麼想遠離大腸癌,就該少吃「紅肉」?

大家別誤會大腸癌一定就是該怪罪於食品添加物與其他食安因素,其實現在多數醫學研究,多指向紅肉或加工肉品是造成大腸癌的主要因子。

2019/05/18 | 精選書摘

《腸命百歲(3)》:當你的腸道菌失調,神經心理也會跟著失調

菌腦腸軸並不是說腸道菌會入侵大腦,而是說腸道菌經由腸道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去影響大腦,改變思想行為。因此「腸道菌健康,神經心理也健康;腸道菌失調,神經心理也失調」。

2018/05/28 | 精選書摘

新生兒腸道菌最先來自母親:剖腹產、自然產結果不一樣

二十世紀初,一聽到細菌就覺得要殲滅它,但大衛.雷蒙的研究打破了這層偏見,認為這些腸道菌對於人體免疫系統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