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膚色

膚色根據不同族群而異,膚色的變異範圍可從深色到近乎白色(白裡透紅是由皮膚中血液所造成)。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10/28 | TNL國際編譯

美國FDA欲禁止含甲醛「直髮劑」,為何引發非裔女性強烈反彈?

儘管1964年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禁止基於種族、膚色、宗教、性別與民族血統的歧視,但美國非裔民眾持續面臨外界對非裔頭髮與髮型的歧視。「捲髮歧視」(Texturism),指的是具有黑人髮質、髮型(Afro-textured hair)的非裔民眾所面臨的髮型歧視,因為與主流美國白人、歐洲白人的髮質與髮型不同,因而遭受來自外界的貶低。

2023/10/24 | 袁齊

「把巨石變成了鵝卵石」:巨石強森受冒犯,要求巴黎博物館重做他的蠟像

巨石強森本人也加入了批評該蠟像的行列,轉發影片中的喜劇演員說:「你們失去《小美人魚》時也這種感覺嗎?我理解⋯⋯看起來巨石強森這輩子都沒見過太陽,他看起來就像名皇室成員。」喜劇演員還說,這就是巴黎認為巨石強森看起來的樣子,他們「把巨石變成了鵝卵石」。雖然感到被冒犯,但在轉發以外巨石強森也幽默地說,下次去巴黎時,他會停下來和自己喝一杯。

TNL+ 2023/08/30 | 余杰

日本和韓國,會加入中國版的「大東亞共榮圈」嗎?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中日韓合作國際論壇」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會議沒有召開的必要——還不如將這筆錢省下來,籌辦「中國、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古巴國際合作論壇」,這才符合中國另一句古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2023/07/15 | 讀者投書

【書評】《Yellowface》:美籍華僑作家的諷刺小說,膚色決定我們該說的故事嗎?

《Yellowface》是一本現代諷刺小說,也是Rebecca的第一本非科幻小說,她在這本諷刺小說中投射了許多自己經歷過的難題,包含種族歧視、性別歧視、身份認同、成為作家的歷程,也同時大膽地揭露她在出版業遇到不為人知的潛規則。

TNL+ 2023/05/01 | 李修慧

【接地氣的現代詩】陳康濤〈傭人〉:在僱主家也在故鄉,「虛實交錯」撐開文字的多重宇宙

陳康濤在這首詩中,透過「虛實交錯」、「虛實疊合」的技巧,在實際的「廚房時空」中,加入虛幻的「不在場的人」、「不在場的景象」,因此能同時呈現出主角的工作狀態,也能說明她個人的想望、期待,與她曾經歷的過往。

TNL+ 2023/03/12 | TNL特稿

2023奧斯卡現象(二):檢視近年數據與結果,美國影藝學院真能擺脫「老白男」的標籤嗎?

今年第95屆奧斯卡入圍名單公布之際,社群上又掀起#OscarSoWhite的討論,在導演項目上不見女性入圍,但女性導演卻有數位實力候選人,至於男主角入圍者則清一色白人無少數族裔,最佳影片更是傳統強勢「老白男」的回歸。近年來雖然整個好萊塢都在向大眾行銷自己是具有前瞻性、文化自由和包容性的文化圈,但深入數據調查顯示,好萊塢依舊把持在白人與男性手中。

TNL+ 2022/12/12 | TNL國際編譯

血氧機測量膚色較深患者可能失準,FDA新建議引發「何謂深色皮膚」爭議

這項研究的發表,不僅讓患者及醫療專業人員發現,目前市面上常用的血氧機其實有缺陷,也讓相關醫材製造商著手設計新的血氧機機型,以符合「無論是哪一種膚色,都可以獲得準確測量結果」的機器。

2022/12/01 | Abby Huang

質問英籍非裔CEO「妳的族人從哪裡來?」威廉王儲教母赫西夫人挨轟種族歧視、火速辭職

推特上也有人為赫西夫人抱不平,有網友說,「一個83歲的女人,她是在40年代長大的,在英國還沒有『政治正確』的時候。關於同性戀、種族、其他宗教等相關議題,有多少80幾歲的黑人,按照今天的標準,能做對?」但也有網友回應,赫西夫人有足夠的時間吸收待人處事的變化,年齡不是藉口。

2022/10/22 | BBC News 中文

韓美混血黑人的美國夢:一出生就成為社會棄兒,八歲時他做出改變人生軌跡的決定

米爾頓所在韓國村子的孩子們會唱一首關於紅蘋果、香蕉、火車和猴子的兒歌。「我記得他們在對我唱得最響亮的那段,就是關於黑猴子的紅屁股那段。這就定了調。」他說。米爾頓說,作為黑人的兒子,在60和70年代的韓國,他不被當成韓國人看待。還因為他父親不是韓國人,他無權獲得出生證明。

2022/08/23 | 精選書摘

《人從哪裡來》:按照演化機制高緯度的人膚色淺,為何北極圈的因紐特人膚色卻偏黑?

黑皮膚中的黑色素(melanin),彷佛是天然的防曬霜。在溫帶和靠近南北極圈的地區,日照比熱帶少,人們也就越不需要這種黑色素防曬霜。這個皮膚演化的模式,是否放之四海皆準?一般而言,準。但有幾種情況,看起來好像「不準」,其實值得深一層討論。

2021/10/20 | 留德趣談

說德文還是英文——歐洲裡深膚色的人

歐洲很多人不會分印度和中東人,看見你也會當你移民或難民,要講當地話理所當然。

2021/09/21 | TNL國際編譯

BLM風潮席捲全球,護膚品牌重新審思「美白」是否成為種族敏感詞

Fair & Lovely是聯合利華最暢銷的個人護理產品線之一,現在改稱為Glow & Lovely(意為「亮而美」),公司行銷強調它「不是,從來不是皮膚漂白霜。」

2021/08/06 | 辣台妹聊性別

美國的「模範少數」?被性化的亞裔女、被陰柔化的亞裔男、集刻板印象於一身的亞裔男同志

當偏好成為一種集體現象,特別鑲嵌在「亞裔男同志=陰柔」的等號裡,進行社會排除,就構成了歧視。歧視不只是赤裸的進行制度與話語的壓迫,更是幽微的包裹在「個人選擇」的假象裡,排斥特定族群。

2021/07/14 | TNL 編輯

非裔球星歐國杯PK失利引發種族歧視、網路霸凌,英格蘭隊長:我們不需要這種球迷!

拉許福特與桑喬皆隸屬英格蘭超級聯賽中的名門球隊——曼聯,更是主力球星與靈魂人物之一;薩卡則效力於另一強權兵工廠隊,但球星光環似乎無法阻止他們成為球迷們宣洩怒火與責怪的對象。部分批評更將焦點放在他們的膚色上。

2021/03/10 | 讀者太太Mrs Reader

英國皇室公關戰:一字不漏地看完「世紀訪談」,哈利與梅根說錯了什麼?

從公關的角度,這場訪談來說,主要目標非「美國媳婦在英國夫家受委屈,要向全世界告狀」莫屬,次要目標則是「建立哈利和梅根的專屬個人品牌」,為他們在美國的發展鋪路,但訪談中的四點缺失,也可能成為受人批評的把柄。

2021/03/01 | 楊書宜

來自台灣的我,在德國徹底反省自己內心的「種族歧視」

2020年3月左右,疫情擴散至德國,社會緊張的氣氛蔓延,我有一位泰國朋友甚至因為太過於害怕遇到種族歧視攻擊,不敢出門去上班,她跟我說:「比起病毒,種族歧視更讓我感到恐懼。」

2020/03/08 | 精選書摘

《基因社會》:造成膚色差異以及乳糖耐受力的基因變異,正是柯林頓的悖論

西方國家中已有90%的人都對乳糖具有耐受力,也就是說他們在成年後也能夠消化乳製品。但是某些亞洲及非洲的族群,只有約10%的人在成年後還繼續製造乳糖酶。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