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部辨識

臉部辨識(英語:Face perception)通常指識別一張人臉。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2/1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學生不習慣脫口罩上課可能產生「容貌焦慮」或同儕壓力,專家籲做好心理建設

李雅菁提到,學生忙於課業,可能跟不上最新防疫政策進度,學校應多宣導。她提到學生3年來習慣戴口罩,都已會彼此監督,有人稍微露出鼻子、嘴巴,都會被說是「防疫破口」。教育部先前讓教師在一定條件下,講課可不戴口罩,但還是有學生質疑教師沒把口罩戴上。

2022/03/16 | TNL國際編譯

烏克蘭使用美國AI人臉辨識死者與俄羅斯特工,專家擔憂該技術在戰時遭濫用

該技術能有效的識別俄羅斯特工或企圖滲透烏克蘭的情報人士;亦可幫助與至親分離的烏克蘭難民重新與家人團聚,尤其是針對那些身上沒有攜帶身分證明文件的尋求庇護者。

2021/12/05 | 臺大科教中心

請選出包含高加索人的圖:讓機器能夠學習的「標準答案」是怎麼來的?

標記的工作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繁瑣,所以大部分公司會將這些標記工作,外包給位於低勞動成本的國家或領最低薪資的工讀生,而研究也發現,資料標記過程中不對等的權力關係以及商業利益導向的作業流程,會大大影響電腦學習標準答案的基礎。

2021/11/04 | 張瑞邦 Tucker Chang

是方便通勤還是方便監控?莫斯科地鐵「人臉辨識支付」引發政府侵犯公民隱私疑慮

在肯定「Face Pay」臉部辨識支付系統提高通勤效率的同時,也應留意該技術是否已成為俄羅斯當局不當監管的工具,進而限制了公民的言論或結社自由。

2021/05/23 | 精選書摘

《眼見為憑》:「有視力的電腦」如何完成臉部辨識?

實際上我們並不知道神經網絡如何區分出比爾。皮膚的顏色?臉部高度和寬度之間的比例?直鼻或是鷹勾鼻?酒窩?青春痘留下的傷痕?還是以上全部?這些都在隱藏層中,都位於數不盡的連結裡。

2021/03/22 | 多維TW

刷臉時代下,中國正在「智慧」與「風險」之間糾葛

以人臉識別引領的科技智慧化風潮,既充滿著人性設計、便利生活等優勢,也同時有侵犯隱私和資安風險的代價,必然在利弊權衡之間左支右絀。這不僅是中國大陸眼下面臨的治理挑戰,也是台灣乃至全世界都需及早省思的課題。

2021/02/03 | TNL 編輯

亞馬遜人事震撼彈:今年9月執行長交棒,取代貝佐斯的Andy Jassy是誰?

貝佐斯辭去執行長後,仍是亞馬遜的最大股東,並將繼續擔任董事會成員。而亞馬遜新執行長一職,將交由該公司目前最賺錢的部門主管Andy Jassy。

2020/12/18 | TNL 編輯

阿里巴巴提供臉部辨識軟體,涉嫌專門辨識維吾爾族和少數民族臉孔

《紐約時報》報導指出,阿里巴巴雲端計算業務網站上說明,軟體可辨識少數民族或維吾爾族面孔,協助監控「恐怖主義、色情和其他危險類別」;此段說明只有中文版網站有,推斷是專門針對中國客戶推出。報導刊出後,網站已經刪改了這段說明。

2020/06/29 | OCF Lab

【數位公民週報】巴西以打擊「假新聞」為由,立法可能傷害言論自由

巴西的「假新聞法」要求通訊軟體保留訊息轉發記錄1年,並可以用作民事或刑事案件的證據,同時禁止「不真實的帳戶」與「未識別的機器帳戶」,以及要求儲存使用者個人資訊等。

2020/06/12 | TNL 編輯

美國警權不改革,科技業來封殺!IBM、亞馬遜、微軟宣布停售臉部辨識技術給美警

IBM、亞馬遜、微軟本周陸續宣布,停止提供臉部辨識技術給美國執法機關,呼籲國會立法改革警權。IBM執行長克利希納指出,人工智慧是強大的工具,開發者和用戶都應該共同確保技術應用的精確度和正確性。

2020/05/18 | 詹育杰

「自願同意」被監控:國家防疫和公民自由該如何權衡?

眼前法國政府尚在研發測試抗疫監控軟件、20萬台灣民眾收到警示簡訊,我們民眾到底有沒有選擇?有沒有選擇的權力和餘地?除了「自願」安裝按下「同意」之外,又能不能再仔細想想?

2020/04/27 | 英語島

除了虹膜、指紋這些生物特徵,連「耳道」都能當識別密碼

在只有鍵盤的時代,使用文字密碼是很直觀的一件事。但如今我們有了更多選擇,包含觸控螢幕、相機及麥克風,也許我們不需要在「方便」與「安全」中二選一了。

2019/12/02 | 李修慧

輸出大量監控設備到非洲後,中國企業正形塑聯合國「人臉辨識標準」

近年,中國製的監控設備席捲從安哥拉到辛巴威的大片非洲地區,中國在「國際電信聯盟」制定標準方面的影響力近年來與日俱增。但有人權專家質疑,「國際電信聯盟制訂相關標準的會議裡,幾乎都沒有人權、消保或資料保護專家與會。」

2019/10/30 | TenMax ADTech Lab

【一週科技趨勢】同樣發展臉部辨識,美中用戶反應大不同

大數據與生物識別已經逐漸進入我們的生活與消費行為中,但生物識別——特別是臉部辨識,在諸如Facebook、Google、Apple等大公司開始推行時,西方世界立刻激起了關於隱私權益的激烈討論。

2019/09/04 | 《科學人》粉絲團

若未受到適當控制,「AI情緒辨識」將成為社會控制工具

這種科技一定有某些正面用途,只不過鼓吹者通常只強調好處,對可能的壞處輕描淡寫。讀者可還記得,早期的臉書讓人感到愉快的時光? 情緒辨識軟體若不能受到適當控制,將成為社會控制的主要工具。

2019/06/05 | TIME

原來《Black Mirror》都是真的:英國的監視系統越來越像中國

數世紀以來,英美兩國皆曾以國家性的獨斷干預手法來保護人民,但我們希望國家要向人民公開一切,而非人民要對國家開誠佈公。一旦有了臉部辨識系統,這些準則將在「科技創新」的面具下悄悄流失。

2019/06/05 | TIME

原來《黑鏡》都是真的:英國的監視科技系統,越來越像中國

對比中國、英國的嚴密監控和舊金山等地的法規,其實我們的國家不一定要充滿嚴密的保安系統,也能保障人民安全。

2019/05/11 | TIME

人類從嬰兒時期就會「以貌取人」

研究顯示了孩童具有識別能力——甚至有些無情。他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知道自己喜歡誰;他們以非常快的速度做決定,並會確實執行——且隨著年紀增長,他們對此也將越來越熟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