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3/03/05 | 精選書摘

《練習不孤單》:諮商時的沉默,是有意義的——她開始述說手腕上的傷和心裡受的傷

書中36個案例,輔以「暖身、了解、情緒、回溯、學習」這五個諮商技巧的多元運用,直觸人心最渴望的「陪伴」需求。透過心理師最接地氣的實務經驗及反思,學會在看待「一個人」時,重新體會:即使生理上生病了,即使心理上受傷了,這些痛苦與疾病並不等同於我這個人。我,只是正在經驗這個過程的人而已,這些標籤無損於我身為一個人的價值。

2022/12/20 | 陳劭旻 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為什麼民眾寧可購買「諮商筆記」,也不願前往接受專業的諮商?

在檢討理科太太的同時,網路上也有一些聲音重新思考,如果民眾寧可願意購買諮商筆記,而不願意前往接受專業的諮商呢?這背後反映了什麼諮商在台灣的現況?身為專業的一員,是否諮商心理師在宣傳與介紹上仍然有改進之處呢?

2022/06/28 | 心理誌 PsychoLife

【專訪】臨床心理師林姿吟:員警工作易出現創傷後遺症,女性同仁的自我覺察能力較高

臨床心理師林姿吟自學校畢業後,就投入大專院校、百貨公司、民間組織及國營企業的心理衛生工作,被問到該如何面對多重職業並能產生共感,林姿吟說觀看職人劇相當有幫助,可以建立服務對象的職類輪廓,更有利於我們與之建立關係及對話。

2022/04/03 | 精選書摘

《轉動內心的聚光燈,照亮人生更多可能》:日本小孩竟然不怕蟑螂!有的孩子甚至說能看到牠覺得十分感動

本書以貫穿全書的聚光燈意象比喻人們的「注意力」,並說明轉念的重點在於「擴大」燈光照射的區域,而非畫地自限。此外還輔以心理學、科學研究的說明,並搭配圖表及自我練習,除了加深閱讀印象,也能現學現用。

2022/01/14 | 精選書摘

《愛情創傷來自童年創傷》:有些人需要很多「點心」,因為他們沒辦法全心全意愛一個人

點心情人的感情模式,並不是什麼病徵或罪大惡極,甚至我們每一個人也都無可避免地在這樣的狀態待過,但以「部分投入」作為一種防衛,來避免自己在親密關係中受傷。長期使用固定的防衛機轉,將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2021/10/14 | 讀者投書

你認為心理師可以獨立執業嗎?如何解決不當限制心理師「網路諮商」的問題?

我認為衛生主管機關應該比照《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來制定《通訊心理治療審查辦法》,也就是心理師針對有精神疾病診斷的民眾實施通訊心理治療時,需要事先向地方衛生主管機關申請報備。心理師針對一般民眾實施網路心理諮商業務屬於獨立執業範圍,不需要經衛生主管機關核准報備。

2021/07/28 | 心理誌 PsychoLife

安寧心理師:戴上「敘事治療」的眼鏡,看見新的醫病互動之道

踏入安寧工作的我,不斷尋找病人的情緒「問題」,努力運用心理學知識修理這些「問題」。這種思考模式看似合理,卻在臨床上帶給我許多碰壁的經驗。

2021/05/14 | 精選書摘

《當快樂成為負擔,不快樂就是你的權利》:沙特說「他人即地獄」,我認為應該是「缺乏他人即地獄」

作者從事心理諮詢與臨床精神問診超過三十五年,以淺白又真摯的口吻融合了理論與實務的經驗,指出「快樂崇拜」是現代社會的疾病。

2021/05/02 | 精選書摘

《想太多是會爆炸的》:「過度思考」是搞砸所有事情的最佳方法,其中暗藏了危險的一面

心理師關朵琳・史密斯為我們解釋「想太多」的雙面意義,同時也闡述形成「焦慮感」的心理機制,以及該如何處理那些導致情緒不安、阻撓你我勇敢向前的「思緒病毒」。

2020/06/29 | 心理誌 PsychoLife

癌症治療照顧團隊裡的心理師,不只是陪伴,更是深入的心理照護

通常最需要心理師協助的時機在病情發生變化時。以初診斷而言,病人及家屬在短時間內接收大量訊息,在沉重的打擊中,他們嘗試重新理解這個世界,同時擔憂著原本的生活,處於很高的焦慮狀態,常被急哭了。那我們能怎麼應對?

2020/06/22 | 心理誌 PsychoLife

臨床心理師談《病人自主權利法》:這是社會的進步,現在我們有了談論生死的機會

許多病人因在生病時受到家人全心的照顧,可能會害怕讓家人失望而不敢堅持想要的醫療決策,或是雖然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卻沒辦法與家屬溝通,即使想簽署預立醫療決定,但家屬仍可能會憤怒地認為病人想要放棄。當發生衝突時,所有人的目光就會投向心理師。

2020/06/20 | 心理誌 PsychoLife

臨床心理師的孕期心理調適建議:我如何度過痛苦到想人工流產的懷孕期?

孕吐的日子是我人生的最低潮,在身心失調的苦痛裡,我每天都想要解脫,搜尋不下百種解除痛苦的方法,但每次嘗試都是失望。對抗了無數回,才認知到原來這過程終究是無法解脫的,於是我決定不再刻意「消除痛苦」。

2020/06/08 | 心理誌 PsychoLife

躁鬱症作家X臨床心理師對談:精神疾病的汙名化如何阻礙治療?

初診確診躁鬱症後。我打電話給爸爸,爸爸說:「我不會傷害人,你沒有躁鬱症。」我對他大吼,說我會傷害自己,就把手機丟了開始哭。當年我很無助,沒有家庭支持,也不敢跟同儕說。

2020/05/29 | 心理誌 PsychoLife

臨床心理師:「辯證行為治療」如何協助高危險、複雜型個案?

有自殺風險的個案容易激發治療師的情緒,也可能會做出一些讓心理師很擔心的事情,所以時間一久,心理師的目標就會變成是安撫個案的情緒,而不是協助他解決問題。但在DBT中,它有清楚的目標階層架構。

2020/05/25 | 心理誌 PsychoLife

臨床心理師談思覺失調症:試著與患者的雙知覺系統接軌,讓他不致成為「孤兒」

思覺失調症患者必須面對兩個知覺系統,一個是我們共同認證的世界,另一個是只有他自己感受到的幻覺系統(但對患者來說兩者一樣真實),卻苦於無法分辨。當面對患者訴說他真實而恐怖的經驗時,第一步該要做的是聽他說,而不是否定他。

2020/05/03 | 精選書摘

《我們都有病》:專訪三位年輕精神疾病患者——思覺失調症、恐慌症、憂鬱症

以前,賀琪會責怪有些人怎麼這麼沒有同理心。現在,賀琪認為,在寬容別人之前,要先學會放過自己。放過那個選擇離開家裡的自己,放過得了憂鬱症的自己。「畢竟我只是生病而已,又沒做壞事。」

2019/10/02 | 陳劭旻 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是台灣最奇葩的「醫事人員」,處處難容於現有法規

期待社會可以有面對心理健康不同的觀點,讓民眾們遭遇心理困擾時可以不用只靠自己孤軍奮戰,看看在這片土地上努力許久的的諮商心理師,究竟是怎樣一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