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臨床試驗

臨床試驗(英語:clinical trial)是一種臨床研究方法,指根據研究方案採用已上市藥物或安慰劑作為對照組,對藥物或其他醫學治療在受試者身上進行比較測試的過程。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4/06 | 精選書摘

《被中斷的人生》:罹患危及性命的疾病,讓我變成時間國度裡的二等公民

大學剛畢業的蘇萊卡,擁有美好的愛情、即將實現的理想。然而,某日她的身體感到奇癢,接下來展開的竟是漫長艱難、如牢獄般的癌友生活。蘇萊卡體認到,疾病、分離、心碎,人們終其一生難免遭逢驟變,在兩個國度、兩種狀態裡擺盪。我們得找到在「中間地帶」活下去的方法,學習接受、應用現有的身心。

2023/02/02 | 環球生技

研發雄心宣告終結:「糞便微生物體療法」指標新創Finch停三期臨床、大幅裁員95%

過去一年來Finch可說是危機重重,首先於2022年4月宣布裁員20%,8月又收到合作5年的武田製藥(Takeda)宣布終止合作的壞消息。為了節省資金Finch在9月宣布再裁員37%,並暫停計劃中的自閉症臨床一期試驗。本次則是裁員近乎所有員工,代表了Finch研發雄心的終結。

2023/01/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推第10版診療方案,快篩列診斷標準、廢止集中隔離;防疫鬆綁後,中國工程院半個月20位院士離世

中國政府放寬防疫管制導致疫情大爆發,諸多相挺政府防疫政策的專家屢遭抨擊。中國社群平台微博昨天公告,針對1120個發布攻擊專家學者言論的帳號給予禁言處置,包括被網友稱為「毛左」的北大學者孔慶東。

2022/04/18 | 精選書摘

《輝瑞登月任務》:我們每天做的決定都攸關生死,挑選出最好的候選疫苗是最關鍵的決策

在這本書中,博爾拉記錄輝瑞員工如何在全球大流行的巨大壓力下展現才華、發揮奉獻精神,克服一連串因社會和政治動盪而加劇的危機,並揭露他們遇到的疑惑、阻礙與失敗。

2022/01/18 | TNL 編輯

莫德納研發「三合一」追加劑疫苗盼望2023年秋季推出,目標是每年只打一劑

莫德納執行長說:「我們的目標是研發每年只打一劑的追加劑,如果民眾不想要每年冬天都打2到3劑疫苗,只想打一劑,這樣就不會有是否符合規定的問題。」

2021/12/24 | 《科學月刊》

打了高端疫苗後,身體會產生哪些免疫反應?缺乏三期臨床試驗真的可以用嗎?

在理想情況中,新興疾病的疫苗應進行三期試驗。但由於全球疫苗供貨困難,若僅仰賴進口,恐怕會使得臺灣疫情有失控危機,因此食藥署只得屈就於現實,對國產COVID-19疫苗進行假設。

2021/12/01 | TNL 編輯

美國FDA專家小組建議批准默沙東口服藥,能否有效對抗Omicron仍需時間評估

稍早由美國食藥局指派的獨立科學小組,是以13票贊成、10票反對,建議局方授權使用默沙東口服藥。贊成、反對票數不相上下,顯示出默沙東口服藥有效性不如預期、潛在副作用疑慮仍造成一定程度的考量。

2021/11/27 | TNL 編輯

默沙東口服藥最終數據防護效果不如預期僅30%,台灣拚12月中前審查EUA完畢

專家表示,默沙東口服藥很可能就當低端治療,供沒法或不願取得更有效療法(接種注射等)者的替代選項。

2021/09/13 | TNL 編輯

國光生技二期試驗卡關,轉戰印尼獲准開發次世代疫苗,二期臨床結果明年出爐

國光生技國產疫苗在二期臨床卡關後,決定轉戰次世代疫苗與海外臨床試驗,也表示,重啟臨床試驗的計畫,不會以申請EUA為目的,不但會完整做完三期試驗,也會收案萬人以上,並且在多個不同國家進行測試。

2021/08/23 | TNL 編輯

聯亞董座批EUA審查標準「局部性免疫、太片面」,食藥署回應:若有辦法就舉證

聯亞生技董事長王長怡感謝4215名受試者慷慨貢獻自己的手臂,也呼籲受試者要對聯亞有信心,「走完最後一哩路」,完成6個月追蹤期;她強調,T細胞不但有屠殺病毒功效,也有免疫持久力,讓接種者在3到6個月後,不用擔心疫苗是否失效。

2021/07/02 | 精選書摘

《謊言之瓶》:成本高達十四美元的原廠藥變成四美分的學名藥,要怎麼維持住品質?

事實上,學名藥公司打從他們開始開發某款學名藥的那一刻起,就得在法律上、科學上和法規上打一場仗,而且多半是暗中進行。一般來說,他們的藥不是靠著原廠藥公司的幫忙進入市場,而是在無視原廠藥公司的阻止下硬行進入。

2021/06/29 | 潘柏翰

國產疫苗能否加入抗疫行列?專家預期高端通過EUA,但保護效果不如莫德納

施信如表示,免疫橋接標準如何制定都需進一步討論。WHO會議上就建議各國可以視自身情況去做免疫橋接,給予各國自行判斷的決策。如果用中和抗體和AZ疫苗相比,可以得出國產疫苗的保護效果,這樣大家也會比較有信心。

2021/06/11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國產疫苗科學資訊解析:二期試驗做了什麼調整?療效評估標準為何?

因台灣在去年一整年並沒有COVID-19流行,在國內執行三期臨床試驗只能顯示出免疫原性,根本無法確認療效,但是總體人數仍要符合安全性的門檻,因此國產疫苗的二期臨床試驗規模超乎一般二期規模。

2021/06/09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美國近20年來首次核准阿茲海默症新藥,學者專家怎麼看?

2020年12月22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照例羅列了每年10大科學關注議題。其中提到「阿茲海默症藥物來到了關鍵時刻」,由美國製藥大廠百健(Biogen)生產的一種藥物「Aducanumab」,是近20年來治療阿茲海默症的第一種新藥,也是第一種因應阿茲海默症所引起認知能力退化的藥物。究竟這款藥物特別之處為何?是否有其他藥物研發方向也值得關注?目前臨床上已有哪些治療阿茲海默的藥物呢?一起看看專家說法。

2021/05/31 | 潘柏翰

本土新增274例、死亡15例,指揮中心:Rt值從15降為1.02,疫情已漸趨緩

陳時中也公布最新的Rt值為1.02,表示此波本土疫情朝向趨緩的方向,他表示疫情高峰時(5月13-15日)Rt值為15。在5月15日指揮中心宣布雙北市進入三級警戒、19日提升全國為三級警戒後,疫情已朝可控制的範圍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