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6/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最美的再見3:在家人陪伴下告別人世,居家安寧照護許多細節處要用心

生命接近終了,往往是人最脆弱的時刻,依循意願迎接人生謝幕,便是安寧療護存在意義之一。台北榮民總醫院緩和居家護理師陳沂汝指出,這是個有溫度的工作,安寧不是恢復,而是陪伴病人與家屬走到最後,建立一種特有堅韌關係。

2022/03/20 | 精選書摘

《媽媽離開的時候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奶奶的死亡,會由什麼模樣、顏色、氣味和聲音構成?

昨天還健在的奶奶,現在卻躺在棺材裡。棺材內用白布包覆瘦小的身軀,避免搖晃。最後瞻仰奶奶梳得美麗的頭髮與臉上滿是皺紋的遺容時,鼻酸啜泣瞬間轉為一陣嚎啕大哭。可能因為在睡夢中過世的關係,奶奶看起來像睡著般,十分安詳。

2021/12/14 | 大銀

身體的「退場機制」

若果真的已經踏入壽盡的階段,究竟是彼此都可以了無牽掛,輕身各自繼續前路,還是滿心不捨,苦苦相纏、互相牽絆?

2021/08/09 | 精選轉載

行醫30多年,不過是在死神大門外討點飯吃

世人很可憐,每天營營役役,或是為口奔馳,或是爭抝不休,誰知道疾病與死亡卻在你最不留意的時候奪去你的至愛或甚至你的生命。

2021/07/28 | 心理誌 PsychoLife

安寧心理師:戴上「敘事治療」的眼鏡,看見新的醫病互動之道

踏入安寧工作的我,不斷尋找病人的情緒「問題」,努力運用心理學知識修理這些「問題」。這種思考模式看似合理,卻在臨床上帶給我許多碰壁的經驗。

2021/05/25 | 精選書摘

《死亡之後》:由於他們不再懼怕死亡,有瀕死經驗的人也因此不再害怕人生

書中節錄了一個個當事人記憶中的瀕死經驗,以及瀕死經驗如何讓他們提升了自我的靈性和覺察,帶來深刻的改變。而探究這些故事也改變了葛瑞森,改變了他看待科學的角度和他自己,從而變得更寬容、更平靜、不那麼害怕死亡,也更活在當下。

2021/02/09 | 朱為民

從《生生》看善終的三個條件:完成自己的心願,不用等到生病才開始

對於生命自主的溝通,有四個要件。有了生命自主的想法,並與重要的人溝通之後,最後就是如何在剩下的生命中完成自己的心願、活出屬於自己的生命。

2019/12/06 | 精選轉載

《在終將告別前,學習哀傷》︰「買過隻咪得囉」——不被正視的喪寵哀傷

對很多人來說,寵物的存在已遠遠超過一隻動物。主人可以嘗試探索和了解寵物對自己的意義:可能是最好的朋友、最佳的聆聽者、自己的親人,或者是生命中的寄託等,這樣可以幫助自己更明白和接納看似難以理解的哀傷。

2019/03/23 | 精選書摘

《因死而生》:穿著壽衣卻尚未臨終的奶奶

而且,為了避免往生後大體的挪動,還得先把往生後欲著裝的衣物和首飾,都趕緊穿戴上。然而,對於還有很多微弱反應的病人來說,這最後的時光如此度過,恐怕是比在醫院接受治療,更加辛苦。

2019/03/22 | 精選書摘

《因死而生》:穿著壽衣卻尚未臨終的奶奶

而且,為了避免往生後大體的挪動,還得先把往生後欲著裝的衣物和首飾,都趕緊穿戴上。然而,對於還有很多微弱反應的病人來說,這最後的時光如此度過,恐怕是比在醫院接受治療,更加辛苦。

2019/02/10 | 精選書摘

《讓告別成為禮物》:如何留下你的數位遺跡?臨終與死亡的網路禮節

想一想你怎麼在數位世界裡道別,就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生前計畫葬禮和紀念會,寫自己的訃文一樣。人們也可以把自己在社群媒體的道別內容或死訊先寫好,這些以後應該都會是很普遍的事。

2019/02/10 | 精選書摘

《讓告別成為禮物》:別對孩子說「他長眠了」或「離開了」,好好解釋死亡

大人想要保護孩子是很正常的,我們不想要他們悲傷,也不想讓他們經歷臨終和死亡的困難時期。然而委婉隱喻反而更模糊了我們的焦點,讓小孩子感覺到你想隱藏祕密,其實對他們沒什麼幫助。

2018/10/06 | 精選書摘

《優雅的告別》:臨終病人在院死亡,就等同於「治療失敗」

我跟伊莉莎白醫師的立場相同,認為臨終病人待在醫院裡並不恰當。不過倘若我們要改變這個現況,顯然必須先讓醫師曉得該怎樣用更婉轉、恰當的詞彙向病患及其家屬談論臨終這個議題,因為恐怕沒多少人可以承受「不治之症」這類字眼的衝擊。

2018/08/14 | 精選書摘

你害怕面對死亡嗎?給「陪伴臨終者」的13點提醒與建議

面對死亡,的確很難,無論生理或心理都非常難熬,很容易讓人痛苦到無法自拔,最後欲哭無淚,體能耗盡,完全被擊垮。然而當你能夠照顧好自己,才能把別人照顧得更好。

2018/08/13 | 精選書摘

你害怕面對死亡嗎?給「陪伴臨終者」的13點提醒與建議

面對死亡,的確很難,無論生理或心理都非常難熬,很容易讓人痛苦到無法自拔,最後欲哭無淚,體能耗盡,完全被擊垮。然而當你能夠照顧好自己,才能把別人照顧得更好。

2018/06/02 | 潘柏翰

《一個人的臨終》:尊嚴並優雅的走完人生最後旅程,需要三個條件

這位思想與筆鋒銳利的社會學家在訪談尾聲又展露出以一貫之的樂觀,表示她對台灣居家臨終或醫療也是樂觀以對。我詢問她原因是為什麼,「台灣的年輕人在我眼中非常有政治參與的能量啊。」來自日本的上野交出了她的觀察報告,希望這本作品也能給走在日本後面的台灣社會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