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自傷

自我傷害(英語:Self-harm),又稱自傷或自殘(self-injury),是指有意且直接地傷害身體組織的行為,當事人一般沒有自殺的意圖。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8/30 | 精選轉載

青少年自殺、家暴都是蔡政府的錯?楊志良恐怕連最基本精神醫療概念都沒有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在郭台銘的造勢場合上痛罵執政黨,表示現在年輕人自殺、自傷率提高,政府要負責任;同時還說家暴愈來愈多是因為沒辦法把氣發在蔡英文、陳建仁身上,才找老婆、小孩發洩怒氣。先不論這兩者間的因果關係,但顯然楊是完全不理解這個議題,恐怕是連最基本的精神醫療公共衛生的概念都沒有。

2022/09/16 | 心理師的深夜學堂

自殺防治「看、聽、連」三行動準則,串起校園中你我的心理距離

在疫情之下,人與人的距離感倍增,不論是校內社團、校外活動或多或少都有被迫線上舉辦或改期的經驗,這些種種的變更,對於原本就深受憂鬱、焦慮等情緒所苦的人,無疑是雪上加霜。

2022/03/20 | 心理師的深夜學堂

常見的自殺十大迷思:不傷害,也是一種溫柔的對待

許多人認為,會自殺的人一定都是有精神或心理疾病,但事實並非如此。往往「自殺」這個念頭就是在轉瞬之間到來,而被這個念頭困擾很久的人,也可能因為長期生活失序、負向思考,最後走上了不歸路。

2021/11/23 | 心理師的深夜學堂

「不自殺不自傷契約書」有用嗎?面對自殺、自傷傾向者的四項原則

前些日子,台大因為一紙不自殺不自傷契約書,再度躍上新聞版面。我們想討論的是,在一個已經把生死看得很淡的人的眼中,契約還有任何效力嗎?除了契約,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接住身邊的想自殺者。

2021/05/04 | 心理師的深夜學堂

「因為我必須趕快好起來」:傷害自己竟是為了「調節情緒」?

自傷,不管在哪個年齡層,一直是常見但禁忌的話題。很多人不懂為什麼有人會以自我傷害來面對痛苦,但對曾自傷的人而言,那卻是「最快」回到正常生活的方式。

2020/08/19 | 陳劭旻 諮商心理師

「藍鯨遊戲」及其背後的自傷行為,教師與家長該如何理解與介入?

發跡於俄國的「藍鯨遊戲」掌握了心理機制,讓受害人徘徊於巨大痛苦與自傷之間,即使藍鯨遊戲在台灣沒有傳開,但學生的「自傷」現象卻長期是學校輔導工作的大敵,當我們周遭的人有此行為時,該如何理解和介入呢?

2020/05/29 | 心理誌 PsychoLife

臨床心理師:「辯證行為治療」如何協助高危險、複雜型個案?

有自殺風險的個案容易激發治療師的情緒,也可能會做出一些讓心理師很擔心的事情,所以時間一久,心理師的目標就會變成是安撫個案的情緒,而不是協助他解決問題。但在DBT中,它有清楚的目標階層架構。

2020/04/25 | Let's Con-來諮商!

陪伴者的「SET溝通策略」:如何協助有自傷、自殺危機的親友?

當對方情緒很多,多到要滿出來,我們要做的不是在對方已經滿溢的內在空間中,再加點你「給」的東西(建議、鼓勵、想法... )。空的碗才能接住水,我們該做的是把自己清空,和對方一同分擔他滿出來的情緒。

2016/12/01 | NOW健康

當孩子出現自傷的行為,家長應適時給予關懷

研究發現,自殺死亡的孩子生前曾面臨一些重大事件,其中28%經歷父母、家人或朋友死亡,22%曾遭受霸凌。結果顯示15至20歲期間為青少年的震盪(不穩定)時期,15歲後的自殺死亡率明顯攀升。

2016/04/12 | 法操FOLLAW

讓毒品問題更嚴重很簡單,就是懲罰、羞辱吸毒者,讓他們難以重返社會

刑法原則上只在處罰侵害他人利益的行為,如殺害他人、傷害他人的行為,至於自殺、自我傷害的行為,原則上刑法並不處罰,所以處罰吸毒者這件事本身就是相當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