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主義(又稱自我主義)是無法區分自我和他人。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0/10/04 | 精選書摘

《放棄吧!那些讓你疼痛不已的堅持》:成為「可以中途停止」的自己,這樣才能長久持續下去

「在意自己的心情」、「自覺」,是珍惜自己的基本條件。因為開始在意自己,才能珍惜自己,這對自己而言是「很棒」的事情。接下來,就要去探索自己的心情,找出「為什麼不想做」的原因。

2019/02/20 | 精選書摘

《有毒姻親》:為何伴侶父母會展現負面行為?

觸發有毒姻親的行為因素有很多,有時導火線可能是性格差異或一連串的生活壓力,有時你的婚姻本身就足以激起他們的負面反應。只要深入探索,你就會發現這些有毒姻親都有特定的行為模式。

2019/02/19 | 精選書摘

《有毒姻親》:驅使公婆展現負面行為的四種常見信念

以下將深入探討四種最常見、導致大部分問題行為的價值信念,有些屬於意識層次,有些則屬於潛意識層次。請注意,並非所有有毒姻親都同時懷有這四項信念,但至少有一項扮演著重要的關鍵角色,形塑了他們對你的行為與回應模式。

2018/07/18 | 精選書摘

你是否受到「毀滅性自戀型父母」的持續影響?

「強烈的情緒易感性」可說是親職反轉最嚴重,也最持久的影響之一。情緒易感性(emotional susceptibility)指的是可以「捕捉」到他人感受(通常是負面的),將這些感受納入自我,並發現自己無法輕易釋放這些情緒的傾向。

2018/07/17 | 精選書摘

《被剝削的童年》:你是否受到「毀滅性自戀型父母」的持續性影響?

「強烈的情緒易感性」可說是親職反轉最嚴重,也最持久的影響之一。情緒易感性(emotional susceptibility)指的是可以「捕捉」到他人感受(通常是負面的),將這些感受納入自我,並發現自己無法輕易釋放這些情緒的傾向。

2018/07/04 | 精選轉載

機場飆罵、機上怒罵,只懂得我、我、我的「巨嬰人」

這幾年來,社會上有越來越多這種「巨嬰人」,他們極度自私,只求索取卻沒有貢獻,絕對的以自我為中心,一切都是「我」、「我」、「我」,「馬上」、「現在」,所有人都要圍著他轉,那才是對的。

2018/02/18 | 麥志綱

四大類對話行為,讓自戀成為「時代精神」

自戀的人可能是高度的自我中心、專注在自己想要看的,然後忽略其他人的觀點,但重點是他們時常不自覺自己其實是某種偏頗的狀態。

2017/09/18 | 精選書摘

人類和自然界若還想要有未來,就得減少價值體系的「自私基因」

人類和整個自然界若還要有未來的話,勢必得減少現有價值體系中的自私傾向,而更重視社群和天地萬物的福祉,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放棄經濟持續穩定成長和生活水平的降低。

2017/08/07 | dcplus數位行銷實戰家

運用心理學八式,讓你的社群行銷更貼近粉絲

社群網站的演算法經常變動,讓社群編輯們苦不堪言,本文介紹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經營社群媒體的方法。

2016/10/27 | 王偉雄

越努力擺脫自欺,就越覺得困難?

儒家雖然認為反省是一種工夫,毫不容易,更提出慎獨、三省吾身、見賢思齊、正心誠意等方法,強調不斷的努力,但對於反省的功效和「毋自欺」的理想,還是過份樂觀了。

2016/10/27 | 王偉雄

越努力擺脫自欺,就越覺得困難?

儒家雖然認為反省是一種工夫,毫不容易,更提出慎獨、三省吾身、見賢思齊、正心誠意等方法,強調不斷的努力,但對於反省的功效和「毋自欺」的理想,還是過份樂觀了。

2016/10/20 | 王偉雄

為甚麼有些人反省後毫無長進?因為他只看到自己

反省非常重要,但如果以為反省就像照鏡,結果只會看到自己而未有改善。反省工夫的第一步,正是不要只看見自己,盡量擺脫自我意識。

2016/10/20 | 王偉雄

為甚麼有些人反省後毫無長進?因為他只看到自己

反省非常重要,但如果以為反省就像照鏡,結果只會看到自己而未有改善。反省工夫的第一步,正是不要只看見自己,盡量擺脫自我意識。

2016/06/29 | 王陽翎

中產將會消失?年輕人上流無望?各地問題相似,極端思潮非出路

極端思潮在全球湧現,世代問題備受關注,連英國脫歐公投也一度被視為世代之爭。即使站在香港的角度看,究竟是年輕一輩「特別有問題」,抑或只是他們出身後面對「特別有問題」的社會?美國經濟學家與評論家剖析了箇中關鍵。

2015/08/12 | 精選書摘

吳淡如:人生很短,本來就有權利按照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活

自我中心有什麼問題?如果在這世界上,我們連自己的感覺也不能感覺,那麼,我們怎麼可能對別人體貼? 但是要明白,我,很重要,但也沒有那麼重要。是可以離開原來的生活軌道,是可以被遺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