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3/24 | 精選書摘

《真正強大的人,都不怕得罪人》:「GROW模型」制訂成長行動計畫,「設計思維」六個步驟改善人生規劃

GROW模型常被用來處理實際問題,而設計思維可以有效幫助我們規劃人生。內心發生衝突時,這兩種工具都有助於我們進行「刻意練習」,用更有效的方式直面當前狀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2023/03/05 | 生鮮時書

【專訪】亨利溫:如何養成自律體質?秘訣是「釐清動機」

亨利溫坦承過去一路走來不免有迷惘籠罩,接著他點開IG個人頁面,手指停留在2019年發佈的一篇貼文,標題寫著:「行動是實踐一切計畫的開始」。因為他體悟到只有思考不付諸行動,終將一事無成,但也並非一昧的埋頭努力,而是透過成果去挖掘其中感到開心、能夠延伸成長的地方。

2022/05/04 | 精選書摘

《心靈地圖II》:我愛上死亡,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覺得此生充滿意義

我愛上死亡,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覺得此生充滿意義。如果你正為虛無感或倦怠感所苦,我所能提供的最好出路,就是嚴肅考慮結束自己的生命。

2022/01/17 | 精選書摘

《改變世界文化的13本書》:富蘭克林的白手起家故事,是美國夢最難以抗拒的神話之一

美國人今日談論金錢和成功的方式,與富蘭克林對這些事物的構想密不可分。他告訴讀者:「不要浪費。不要浪費時間、要常做有用的事、停止所有不必要的行為。」

2021/10/17 | 心理誌 PsychoLife

艾瑞克森取向催眠心理治療:層層堆疊的經驗拆開後,每一層原來皆是禮物

面對一切困境與困難,相較於執著在缺陷中無法自拔,本文以『順勢而為」出發,面對缺陷並從中發現新的契機,接納自己才能蛻變出新的自我。

2021/06/11 | 精選書摘

《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7個人》:和老闆槓上是不智之舉,如何糾正「偏見」把冤家變知己?

在人生路上,你是否也曾經自問過:「你是誰?」「當你遇到問題時,可以向誰求助?」 誠如作者開宗明義丟出的上述兩個問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希望看完此書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受用一生。

2020/10/12 |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四個自我提升軟實力的建議:尋找一個學習的對象,但不要是高不可攀的目標

世界很大,我很渺小,但我每天努力擴大我的視野、認知,期望我的格局、能力、見識都能持續精進。你都是如何實現自我成長的呢?

2020/06/20 | 珮姬

女孩,你要成為感情市場的精品,別在關係中把自己賤賣了

人生苦短,與其把時間花在鞭笞自己,我會建議給自己增添談感情的資本,把自己變成感情市場中的精品。

2019/07/07 | 精選書摘

《成長心態》:求職生的單純疑問,用四個象限回答「工作是為了什麼?」

這張表格是為了知道大家工作時,期待獲得什麼回饋或報酬而設計的。如果用成長來取代,也能知道「為什麼想要成長?」的成長動機。首先你們覺得,ABCD這四區分別應該填入什麼呢?

2019/06/09 | 精選書摘

《到哪工作都吃得開,和誰共事都合得來》:藍海策略讓我成為「業界的屯田兵」

或許有些人會說:「他們只是剛好矇到電腦的『藍海』而已啊。」現在,如果你肯投入AI或VR的世界,或許你也能「剛好矇到」藍海,獲得大幅成長喔。

2018/05/31 | 讀者投書

林心如X徐譽庭,《我的男孩》為何叫好不叫座?

台劇《我的男孩》描述的是黃金剩女的愛情故事,雖說故事主題圍繞著「愛情」,然劇中也呈現了許多台灣的社會現象,例如同性戀議題、身心障礙人士工作的困難,還有台灣影視產業工作態度演變的心酸史。

2017/03/15 | 精選轉載

【插畫】你小時候的夢想,還活著嗎?

還記得小學必寫的作文題目:「我的夢想」嗎?過了這麼多年,你當年當學生時的夢想還跟現在一樣嗎?

2017/03/14 | 精選轉載

【插畫】你小時候的夢想,還活著嗎?

還記得國小必寫的作文題目:「我的夢想」嗎?過了這麼多年,你當年當學生時的夢想還跟現在一樣嗎?

2016/10/11 | SmartM人才培訓網

職場年輕員工高流動率的背後原因

年輕人流動率高的背後原因,有很大一部分關乎工作環境所提供的氛圍,若想留住年輕員工的心,試著排除這些可能的職場因子吧。

2016/10/11 | SmartM人才培訓網

職場年輕員工高流動率的背後原因

年輕人流動率高的背後原因,有很大一部分關乎工作環境所提供的氛圍,若想留住年輕員工的心,試著排除這些可能的職場因子吧。

2014/11/01 | Zou Chi

最強戰士的「攻勢思考」:打破這六個規格讓你邁向成功

你是否厭倦了不斷重新改寫和包裝的老套自我成長與領導力資訊?讓海豹部隊前指揮官,融合東西方的戰術和兵法,教你地表最強 的心智鍛鍊法。

2014/08/26 | 羊正鈺

李家同:學校並不是為企業製造人才 而是教如何「生存」

李家同認為,大學並沒有義務要符合企業的需求,大學只要將學生基本能力搞好,學生能生存,就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