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

自殺(英語:Suicide),亦稱輕生、尋短、自盡、自戕等,是意圖導致自我軀體死亡的主動行為。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5 | 李芯

台灣兒少自殺原因「校園問題」5年提高6倍,專家籲應去識別化進行「死亡回顧」

成大公衛學科暨公衛研究所教授呂宗學指出,想要探討自殺死亡原因一定會有隱私、不可告人的故事,因此在執行死亡回顧時時不會太深入討論個案細節,更不會咎責,而是關注在事件的可預防性,所有個案都只是對未來防治的啟發。

2023/05/05 | uho優活健康網

國寶級雕刻家朱銘「久病厭世」家中輕生亡,當心老年憂鬱六大警訊

許多研究顯示,當老年人出現越多身體不適抱怨時,憂鬱的可能性也隨之升高,而老人也常以身體症狀隱藏其憂鬱情緒,高達50%的老年憂鬱患者,常會有反覆四處就醫之情況。事實上,老年憂鬱症與其他病症一樣,都有明顯症狀可以提早察覺。

2023/04/24 | 王祖鵬

雕塑大師朱銘辭世,不分藍綠紛紛獻上最高敬意

朱銘逝世的消息,民進黨表達最深的哀悼與不捨。並指出朱銘是台灣當代美術界傑出的藝術家,而朱立倫也表示,擔任新北市長期間多次參訪朱銘美術館,並頒給大師第一屆新北文化貢獻奬。感謝大師一生為文化藝術的奉獻!

2023/04/23 | TNL 編輯

國寶雕刻家朱銘住家輕生享壽85歲,其作品《鄉土系列》《太極系列》《人間系列》享譽全球

台灣國寶雕刻家朱銘昨(22)日晚間驚傳在台北士林區至善路住家輕生身亡,享壽85歲。朱銘早期作品以「牛」、「牧童」等鄉土主題出名,後期作品融入「太極」等現代雕刻,融合木雕及現代雕塑精神,近年則嘗試使用陶土、海綿、銅、不鏽鋼、保利龍等材料,堪稱台灣當代美術界的代表藝術家之一。

2023/04/22 | 讀者投書

淺談心理健康假:大專校院自殺通報數字急劇上升,政府還能再多做什麼?

政府既然有心想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除了積極推動心理健康假外,還有更多應該著手改善的部分,特別是提升第一線教師的輔導能力,以及公家機關專業輔導人員的薪資水準。

2023/04/12 | 精選書摘

《你走了以後,我想繼續好好活》:遺族的罪惡感什麼時候才能消失?或者,真的會消失嗎?

遺族在死亡事件發生後,常被各種情感籠罩,罪惡感更是長期折磨遺族的一種情感,他們會時常想起自己應該或不該做些什麼來阻止逝者的死,而且就像在舞臺上打開照明燈一樣,會把那一瞬間放大,而其他脈絡都被困在黑暗中。

2023/04/11 | 精選書摘

《生命的非選題》:患者之所以選擇死亡,是為了因應現代醫學無法緩解的苦痛

《生命的非選題》跳脫法律,在灰色地帶檢視那些精心策劃自己生命最後時刻的人。這些求死之人,遠離醫療診所、立法會議廳和醫院倫理委員會,也不理會禮貌性的空泛言談。透過這本書,讀者得以窺探幫助這些求死之人,包括他們的親人,有時還有網路上的祕密團體,共同組成的「地下安樂死世界」。

2023/04/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張家界天門山玻璃棧道,4名不同省份遊客服毒後跳崖自殺,輕生原因引發議論

這份張家界市永定區政府向市政府總值班室彙報的文件顯示,4月4日下午1時50分許,接獲天門山景區報告,有4名遊客(三男一女)在景區山頂西線玻璃棧道距離出口約10公尺處,翻越安全護欄跳崖。其中3人跳下,一人被及時阻止後緊急送醫,但因此人跳崖前已服毒,經搶救無效死亡。

2023/04/03 | Swissinfo瑞士資訊中文

瑞士「解脫」組織人數創歷史新高,但實施安樂死的醫師恐面臨刑事審判

越來越多的人決定在組織的幫助下結束自己的生命。據「解脫」組織透露,瑞士去(2022)年有1125名患者以協助自殺方式死亡,相比之下,2021年的數據為973人,2020年為913人。「解脫」組織在一份聲明中指出:「這是由於社會的高齡化,以及患有重病或重度殘疾者人數的增加。」

2023/04/01 | TNL 編輯

新北衛生局女員工自揭被性侵後遭提告和約談輕生,逆轉起訴前主管一審判3年6月

審理過程廖男否認犯罪,坦承兩人發生過性關係,但雙方你情我願。合議庭以林女接受衛生局約談的錄音、林女前同事證述,以及林女臉書、Instagram貼文等,不採信廖男說詞,認定廖男確有強制性交犯行。

2023/03/05 | 精選書摘

《練習不孤單》:諮商時的沉默,是有意義的——她開始述說手腕上的傷和心裡受的傷

書中36個案例,輔以「暖身、了解、情緒、回溯、學習」這五個諮商技巧的多元運用,直觸人心最渴望的「陪伴」需求。透過心理師最接地氣的實務經驗及反思,學會在看待「一個人」時,重新體會:即使生理上生病了,即使心理上受傷了,這些痛苦與疾病並不等同於我這個人。我,只是正在經驗這個過程的人而已,這些標籤無損於我身為一個人的價值。

2023/02/15 | 精選書摘

《給自己一個擁抱,給希望一點時間》:時間證明,憂鬱症替我想像出來的那些事都是謬論

因為我不了解自己怎麼會陷入有自殺傾向的憂鬱症,所以我也想像自己永遠找不到出路。我24歲時,相信自己永遠活不到25歲生日。但現在我45歲了,我還在這裡,寫著這段文字。憂鬱會騙人。雖然那些感受都是真實的,但它誘使我們相信的那些是事,絕對不是真實的。

2023/02/14 | 李秉芳

2外役監受刑人逾假未歸刑事局發布追緝,一發現自殺身亡,一在網咖尋獲

去年矯正署統計,近10年獲選至外役監執行共1萬1323人,脫逃4人、返家探視未歸45人,共49人,至今仍有2人未緝獲,估計返家探視未歸及脫逃人數與獲遴選人數之比率僅0.35%。

2023/02/03 | 李秉芳

帶2歲女兒燒炭自殺媽媽獨活,法官認有殺人故意,判刑11年10月確定

陳女坦承自己有想要殺害女兒,但同時也想結束自己生命;選擇燒炭自殺因為怕高不敢跳樓,怕痛又不敢割腕,也不想用痛苦的方式傷害女兒,她餵食女兒加了果醬的安眠藥後,自己也把剩下的藥吃完,兩人換上親子裝,牽手躺在床上。

2023/01/23 | 醫學有故事

【專訪】李明濱醫師:自殺防治的守門人,設計「心情溫度計」量表帶領病人自覺

「哇,你救人救很多耶!但要是你遇到那種打人的、自言自語的、傻笑的啦,那個現在吃藥會好耶,你可以叫他來找我。」李明濱操著流利的台語在廟裡泡茶,用易懂的方式跟他們說明醫學的幫助。他不斷地抽空走訪社區,拜訪廟宇,請他們跟民眾們科普,化被動為主動,走出診間積極與第一線的「守門人」合作。

2022/11/19 | 姜冠宇

台灣兒少自殺防治的基石,不是樓不要蓋高,也不是中秋烤肉別讓孩子買煤炭

台灣被問到青少年自殺率,那個衝動形成原因是什麼?這些都才是民眾需要知道的東西。再說一次,自殺預防的基石,是篩查自殺衝動,那些樓不要蓋高、不要中秋節烤肉讓孩子有機會買煤炭,其實不會抹消自殺的可能。

2022/11/18 | 李芯

兒少抗議面對課業壓力時「政府在哪裡?」國際委員建議:政府要主動出擊

國際審查委員、澳洲兒權專家托賓(John Tobin)提及,心理健康方面,中央、地方政府不只是要提供心理輔導服務,也要有一些預防機制,因為在兒少需要諮詢輔導之前,可能已經有很多警訊,「換句話說,我們要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等待。」

2022/11/16 | 李芯

高樓數量和跳樓輕生究竟有沒有關聯?民團質疑搞錯重點,衛福部心健司長:被斷章取義

衛福部心健司司長表示,隨著台灣這10年來工業化、商業化的發展,家庭支持力道降低,兒童、青少年到青年的自殺率緩步上揚。「這5年大家可以看到,青年、青少年的自殺率有突然增加,但是如果我們把它扣除跳樓的因素,其實就沒有那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