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自然

自然(英語:Nature),或稱自然界、大自然,是指不斷運行演化的宇宙萬物,包括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兩個相輔相成的體系。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2/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自然》期刊:6系外行星和諧共舞40億年,為太陽系起源提供線索

研究主筆、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學者盧克(Rafael Luque)指出,理論上,這是所有行星的起源。科學家認為,HD 110067系統自至少40億年前誕生以來,幾乎不曾出現變化,這代表沒有類似巨大撞擊這樣的混亂事件打亂它們的軌道。天文學家希望這個新發現的系統,能幫助人們瞭解我們太陽系的歷史。

2023/10/15 | TNL特稿

公視《藝術很有事》:《獵人溯源》、《農人帶路》的流域之聲,生態危機即當代感受力的危機

如果說《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的十幾位策展人,和散佈在曾文溪流域上中下游的獵人、青農、生態保育NPO、藝術家、社區民眾,除了在開幕儀式有限時空的聚集外,還有什麼重大的重聚時刻,無疑在公視《藝術很有事》之《以曾文溪為名的藝術倡議行動》系列,《獵人溯源》和《農人帶路》兩部紀錄片中,在影像中,創造了一個重聚的事件。

2023/03/20 | 台北畫刊

【專訪】台灣首位女攀樹師許荏涵:攀樹運動跟日常生活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遠

許荏涵認為,攀樹打開了人與自然連結的通道,在攀樹過程中,與自己最親近的就是眼前的樹木與周遭所處的自然環境,此時除了努力上攀之外,別忘了好好感受與樹木、自然獨處的這一刻,相信你也會發現在這座城市裡,還有許多自然的聲音,以及平時忽略的動植物活動軌跡。

2023/01/13 | 李芯

112學測首日題目分析:數A難易度回歸正軌,物理、生物都偏難

得勝者文教數學老師解創智表示,今年的數A題目有回歸正軌,題目清晰,相較去年沒有會讓學生看不懂的問題。全國教師會教師群認為,題目敘述明確、計算量適中,花費的閱讀時間合理。

2022/12/27 | 漫遊藝術史

曼哈頓石頭記:紐約中央公園「自然與人工」地景豐富多彩的內涵

紐約中央公園的西南角,矗立著一塊名為Umpire Rock的巨岩,它是公園裡最受歡迎的網紅景點之一,無數遊客佇立其上。在此拍照,能夠將第59街、第五大道轉角處的著名建築一併收入鏡框。它像是一個天然舞台,揉合了前景巨石、中景綠樹,與背景布幕的摩天高樓,形成一幅曼哈頓獨有的、充滿想像的都市天際線。

TNL+ 2022/04/15 | 三酸柑遊子(野人)

【野人山海經】離開台北辦公桌來到澎湖將軍嶼,他們與魚共游、與海共生的模樣,令我著魔了

離開信義區的辦公室到將軍嶼打工換宿,來碼頭接我的人是一位十歲小妹妹,騎著和她嬌小身型很不搭的電動機車把我載到店裡,一放完行李她便說:「你會不會游泳?浮潛?」其實我會潛水,但在過去好像從不知道它的定義。

2022/01/17 | 方格子vocus

【書評】黃文鉅住在太宰治與莊子之間——從互文「間性」理論讀《太宰治請留步》

讀這本書時,不應該單純以「太宰治的作品」,作為閱讀前的期待,黃文鉅終究不是太宰治,他超越單一太宰治的色彩,而且對於世界的態度也稍有不同。與其一直把他當做太宰治閱讀,不如把他當做當年那個「感情用事」的黃文鉅來閱讀,才會更加精采。

2021/12/26 | 漫遊藝術史

【展覽】邊緣發聲的遊牧藝術雙年展:「歐洲宣言展Manifesta」為何與眾不同?

歐洲宣言展抗衡以創意城市為意圖所建構的主流雙年展,其目標以在地社群與藝文團體的互動為主,許多駐地創作,讓參觀者不知不覺進入了雙年展環境,在俯拾皆是的批判藝術品前駐足思考。

2021/12/18 | 方格子vocus

【專訪】栩栩:身體是認識世界的原點

她極其重視任何感覺經驗、身體經驗、物質經驗的可能——畢竟在精神性之外,人跟物質之間的羈絆是非常獨特的。「當你把感覺爬梳成語言時,它會有另外一種詞語之間的關係;不同的詞彙就能營造出另外一種狀態,我覺得那個是很有趣的實驗。」

2021/11/22 | 德尼思化

《幽靈公主》:從野豬之死開始,尋找森林和城市共存之法?

人類社會能有今日,全賴開發、利用自然,問題在於,無止境的濫墾,和節制之平衡,以及我們真能完全征服自然,沒有後果?精彩的文藝作品,往往不會提供答案,《幽靈公主》如是。

2021/10/02 | every little d

藤本壯介「石卷文化中心」:在暴力的建築裡,創造出讓人們感覺舒適的灰色地帶

藤本壯介說:「建築在某個程度來說其實是相當暴力的,牆把空間隔成內與外,也可能因此限制了人們的活動。但其實我們不應該就這樣區分成黑與白,而是應該去暈染他們,讓界線模糊,創造出讓人們更加舒適的灰色地帶。」

2021/08/13 | 讀者投書

【動漫】《少女終末旅行》(下):進步是否真是件好事?人類的傲慢將自己帶向了終端

在《少女終末旅行》中,人類的傲慢將自己帶向了終端。而在我們的世界中,人類那藉由慾望與物質衍生出的傲慢也帶來了反噬。我們以為自己可以隨意的砍伐森林做為牧場,但因此而加劇的全球暖化卻要使海平面上升反過來吞掉家園,正可謂等價交換。

2021/07/25 | 眼底城事

即將誕生的桃園大湳森林公園,如何從保一總隊營區打造為新都市綠肺?

大湳森林公園在先天體質上較大安森林公園更為良好,不論是生態多樣性及喬灌木生長的狀況,都擁有目前全國發展都市森林公園最好的條件。讓我們來看大湳森林公園的特色與規劃理念。

2021/06/12 | 方格子vocus

【影評】《天空之城》:奠定宮崎駿大師地位,感動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天空之城》更是對於人類文明發展與原始自然共存關係的闡明,這首詩中的土地當然不只是單純的土壤,土地與風是整個孕育人類的自然環境,竹子與鳥代表著環境中共存的植物與動物。

2020/12/22 | 洪銘謙

泰國77府「府徽」自然篇:你知道這16個府最具特色的天然景點是什麼嗎?

這16個以自然圖像為主的「府徽」,有著豐富的地理、歷史與宗教文化,無論是泰北地區的大泰族文化、東北地區的寮族文化、東部地區的華人文化、中部地區的農業文化以及南部地區的礦坑文化都有完整的描述,是探索泰國的一種最佳切入點

2020/10/15 | TNL特稿

柯金源《神殿》座談側記:不是我在搶救森林,是森林一直在搶救我們

如果說《海》實踐了老子「常無,欲以觀其妙」的無為哲思;則《神殿》便是「常有,欲以觀其徼。」的為所應為了。

2020/04/15 | 方格子vocus

台博館《夢幻古圖》、《繪自然》特展(下):利用寫實畫作,讓人們認識從未曾看過的物種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於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紅樓展示館二樓進行為期一年四個月的展出,展覽中展出許多國內外科學家針對臺灣動植物繪出的圖畫以及相關書籍,記錄下福爾摩沙上,囊括植物、鳥類、魚類、昆蟲等形形色色的物種,為臺灣的自然史留下了珍貴而美麗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