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

自由貿易(英語:free trade)是指國與國之間免關稅的貨物及服務流通,與貿易保護主義相反;自由貿易也是全球化的主體。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0/11/11 | TNL 編輯

全球最大貿易協定RCEP將簽署,經濟部:台灣與會員國有近七成貿易額免關稅

經過7年談判,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15個成員國11月4日宣布完成20個章節和市場准入的談判,準備在2020年簽署,印度認為協定內容沒有回應印度的憂慮而不願加入。

2020/09/12 | 李可心

自由貿易興起為全球健康帶來疑慮,要台灣人吞下美豬是難上加難

美豬瘦肉精議題近期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不過因為自由貿易而引發的健康疑慮,在國際上其實早有相當多的案例,本文將舉墨西哥與歐盟的例子,了解自由貿易對民眾健康所帶來的影響。

2020/03/30 | 李可心

疫情加深西方「反全球化」,中國能就此超越美國嗎?

歷史告訴我們,跨國性傳染病會帶來地緣政治的變動,眼看中國似乎已將疫情壓制住,經濟也重啟,反觀疫情在美國帶來股市的大跌與經濟的低迷,難道這場疫情真的能夠是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霸主嗎?

2020/03/09 | 德國之聲

新冠病毒是否意味著全球化的終結?

由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動的反全球化進程,是否會因為新冠病毒而加速?德國之聲記者Henrik Böhme認為,這場疫情至少會讓人們重新看待國際分工。

2020/02/09 | 精選書摘

《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21世紀世界經濟是否會掉入「金德伯格陷阱」?

我一向認為,所謂「金德伯格陷阱」仍是西方中心思維的產物。我們既要重視「金德伯格陷阱」中的客觀分析和警示作用,也要看清西方主流國際關係學者背後的意識形態,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根本立場。尤其當美國處在逆勢和困境時,其本位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將變得愈加明顯。

2020/01/20 | 精選書摘

余杰《用常識治國》推薦序:當今世界變遷的源頭,川普與自由派知識分子的分歧

.為了有助於讀者理解本書,筆者將從本書中提及的以下問題加以延伸討論:從商人擔任總統的優點與不足,進而論及何以美國學術界的大多數人反對川普,以及為何學院派與普通民眾對於川普的看法差別會如此之大。

2020/01/09 | 精選書摘

《隱形戰》:習近平偷偷破壞自由貿易與全球化規則,卻佯裝自己與西方國家「意念同步」

想阻止中共這場超限戰,我們只剩約三年時間可以動作。再不趕快動作,塑造今日美國的那些自由理念:定義自由和獨立的概念,都將在一個一心只想建構自己實力的集權政府手中破壞殆盡。

2019/11/10 | 德國之聲

為何印度不加入RCEP?

印度本週宣佈不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吉隆坡大學亞歐學院高級講師Rahul Mishra認為,新德裡的決定是為了保護印度脆弱的經濟行業並且敦促中國給予互惠的市場准入。

2019/08/15 | 李秉芳

除了「2045一個韓國」,南韓總統文在寅的光復演說還講了什麼?

日本政府2日決定將南韓排除在適用貿易優惠的「白色名單」國家外,文在寅第一時間談話強烈砲轟日本;不過他12日表示,對日本的「經濟報復」不能感情用事,逐漸軟化對日本的批評。

2019/07/04 | 精選書摘

《史丹佛給你最好懂的經濟學:總經篇》:保護主義作為維持高工資的手段,效果如何?

毫無疑問,保護主義是一種補貼手段,可以幫忙留住某些產業的就業機會。然而,沒有理由相信保護主義能增加社會的就業機會。反之亦然,沒有證據顯示國際貿易使就業機會減少。

2019/06/18 | TIME

加徵墨西哥關稅對美國汽車業的傷害,顯然與外國廠商不成比例

從墨西哥進口商品跟去家德寶(Home Depot,全球最大的傢具建材零售商)買木材不一樣,不是說如果一家店的木材不夠只要去其他分店就可以了。這樣的貿易關係是長時間形成的,而各家工廠都有特定的設備用以製造特定的零組件。

2019/06/10 | 黎蝸藤

美國關稅保護的歷史淵源:從重商主義到「受害者情結」

美國右翼人士的邏輯是,美國實行低關稅是一種「讓利行為」,沒有美國市場,這些國家就無法發展。這種過於強調「施恩」的論斷,和中國強大起來後那種令人厭惡的「誰都靠中國賞飯吃」、「不能吃飯砸鍋」的土豪作風沒有什麽分別。

2019/06/04 | 廣編企劃

【圖解】《自經區》的前世今生:政治與經濟孰輕孰重?企業家郭台銘提解方

因為一場高雄市議會的質詢,「自經區」話題重新浮上抬面。各界專家、政要紛紛表態提出正反面意見。事實上,自經區政策並不是今年才出現的新計劃,甚至台灣已經執行了一部份的自經區。無論自經區、自貿區,究竟台灣應不應該執行自由貿易?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以企業家的觀點提出建議,或許會是個解方。

2019/04/03 | 精選書摘

《台灣的中國兩難》:面對「高收入陷阱」,馬英九和蔡英文各是如何面對?

在台灣面臨高收入陷阱之下,北京不斷要求台灣承認九二共識並提供經濟誘因,這些因素可能導致了支持「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的比率略為增加,同時自認為「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的比率稍微減少,而轉向為「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雙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