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TNL+ 2022/12/21 | TNL特稿

中國熬了近三年卻迎來疫症爆發、藥荒,是誰之過?

中國動態清零了那麼久,官方強調「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卻沒想到一下子放鬆會出狀況,到底又是誰之過?

2022/11/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優化防疫20條」煞不住疫情,日增逾3萬例防控升級,中國網友「十問」質疑當局防疫不力

香港浸會大學教授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日前表示,中國民眾對20條產生擔憂,是因為二、三線城市缺乏醫院,全國醫院更缺乏加護病房,加上社會免疫屏障低及國產疫苗效力不高。加上疫情正升溫及上述的宣傳影響,才會產生這種心理。但事實上,Omicron已經不像官方先前宣傳的那樣了。

2022/11/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最後的清零國度:受不了隔離封控高壓,海外中國人3年沒回家,在上海台灣人離職返鄉

中國清零政策奠基於「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原則,入境中國必須集中隔離,生活得要配合常態化核酸檢測,也要習慣小區、樓房動輒封控「不出家門」。這般生活方式使不少外國人士「受不了」,選擇離開中國。隔離措施也讓一些海外工作中國人回不了家,有人錯過老父最後一面,隔著海洋淚眼相送;有人談好的婚事先擱著,最後卻散了。

2022/10/01 | 德國之聲

COVID-19疫情究竟何時結束?我們試著從不同角度找尋答案

不久前,美國總統拜登稱,在美國新冠疫情已告結束;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表示,全球性大流行「結束在望」。在德國,總理蕭茲則剛剛檢測新冠陽性。那麼,情況究竟如何?我們試著從不同角度找尋答案。

TNL+ 2022/06/20 | 柳金財

習近平與李克強的政策隱約分歧,但這場路線之爭遠遠稱不上「腥風血雨」

李克強並沒有公開且直接挑戰習近平的抗疫政策,然卻隱約浮現黨國中央內部對「動態清零」政策之爭議,及以「身體語言」展現隱諱不清權力競逐及政策路線之分歧。

2022/06/07 | 新加坡紅螞蟻

新加坡展開疫後檢討:「專家還不敢說,我們已打完這場戰役」

從去年8月以後,新加坡的抗疫逐步進入「與冠病共存」的新階段,這個階段要持續到什麼時候,現在也許言之過早。過去半年多來,防疫限制措施不斷放鬆,今日幾乎已經恢復到疫前的常態,這個常態下的抗疫政策對將來也有參考價值。

2022/05/28 | 方格子vocus

Omicron已經流感化了嗎?達成群體免疫我們就自由了吧?從公衛角度簡答COVID-19疑問

台灣確診人口比例開始追上世界上其他的「第四季」國家,但隨著自己感染的風險大幅提高,焦慮反而減少,因為未知減少了。但從公衛的角度來看,我們真的可以從此放心「與病毒共存」了嗎?

TNL+ 2022/05/28 | 劉威良

德國5月每天平均有10萬人確診,卻不再要求學生在校戴口罩,是不是很奇怪?

過去確診比較少時,餐廳要求看疫苗護照才能進餐廳用餐,現在確診個案比以前多,德國超市與火車上卻不再規定戴口罩。會這樣做解封的政策,是因為這個病毒不能阻擋,我們只能與它共存。

2022/05/12 | 《思想坦克》

防疫如同一場棒球賽,中途遇到大亂流,也必須打滿九局才知分曉

雖然指揮中心目前因為隔離、快篩等問題受到各方指責,但隔離的問題隨著疫情的擴展逐步鬆綁,而民眾也該學習這樣共存的社會。我們真正要面對了與病毒共存的社會,而這個時刻正是我們防疫機制發生功用的時候。

2022/05/10 | 常春月刊

放棄清零不代表放棄防疫,醫師提醒「與病毒共存」需注意四大面向

小兒科專科醫師林智葳表示,與病毒共存,並不代表放棄防疫,舉例來說,蚊蟲也會夾帶部份嚴重病毒,比方說日本腦炎、登革熱等,但現實上我們也不可能讓所有蚊子消失在地球上。

2022/05/1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英國《衛報》訪陳建仁:「與病毒共存」是正確決定,以中港為鑑走第三條路

報導中表示,香港、台灣和中國是維持清零政策的最後三個主要經濟體。香港清零失利,疫情嚴重。中國堅守清零政策推出對經濟造成傷害的封城措施,台灣似乎在看到兩種選項後,決定走第三條路,稱為「新台灣模式」。

2022/04/29 | 德國之聲

上海封城的亂象,意外把台灣往「與病毒共存」的方向推了一把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最近日益增加,政府卻採取大幅地簡化通報程序、縮短隔離時間等等因應措施,但是官員並不承認這就是「與病毒共存」。

2022/04/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COVID-19醫療三方案分流舒緩壓力,新加坡走過疫情高峰「與病毒共存」

新加坡自3月底放寬防疫措施以來,疫情持續保持穩定,因此4月27日起解除大部分防疫措施,包括社交聚會不再有人數限制、取消社交距離措施、超過1000人的大型活動不再有人數限制,以及允許所有員工返回辦公場所上班等。

2022/04/20 | 《思想坦克》

非常時期應有非常作法:疫調退場、自篩上檔;輕病在宅、重症減災

台灣雖然發生許多感染,但無症狀及輕症患者幾乎佔了99.5%,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啟動輕症感染者居家照護的模式,未來一定會形成全國共識,而在此同時,視訊診療也應該納入政府在非常時期的考量。

2022/04/08 | Dr. E

即使每日確診人數破千、破萬也不必驚訝,因為這是恢復正常生活的必經道路

疫情指揮中心未來一定會不斷遭受責罵和攻擊,開放的過程必然會造成染疫人數、重症人數、和死亡人數持續增加。因為這是恢復完全正常生活的必經道路。世界各國不是已經歷過就是正在經歷這個過程。

2022/04/07 | 讀者投書

「與病毒共存」的想像每個人都不一樣,但必須接受「共存一定會死人」

共存派有很多種作法,但民眾要接受的事情是「共存一定會死人」,正如每年都有人因為流感而身亡,而台灣有些政客眼睛只看歐美,整天吵著台灣要比照開放共存,但卻不知道歐美已經付出了多少代價,這就不是一個良性的監督工作。

2022/03/25 | 長河

中國疫情大爆發強制原地隔離,看來政府對科興疫苗並沒有很大的信心

我個人並不是公共衛生方面的專家,但我從個人經驗來思考,西方國家和病毒「共存」的處理方式才是長遠之道。要讓貫徹清零的台灣和中國,轉型為「共存」模式,有一定難度,甚至面臨一場大爆發,但如果大爆發意味著低死亡率和之後的群體免疫,讓民眾漸漸回歸正常生活,這一定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