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華僑

華僑華人(英語:Overseas Chinese 或 Chinese diasporas),包括華僑、海外華人、華裔三個概念。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4/07 | TNL特稿

菲律賓也曾「送中」(二):國民黨不滿菲報章言論,竟把社長和總編抓來台北

台灣白色恐怖研究中,有一個相當特殊而少人研究的面向,那就是「跨國合作」的政治案件。它的操作重點,就是兩個字:「送中」,其中70年代震驚國際的「于長城案」就是一例。由於菲律賓《華僑商報》的言論立場得罪國民黨駐菲支部,最終該報社長于長城和總編輯于長庚兩兄弟,被遣送到台灣受審。

TNL+ 2023/04/07 | TNL特稿

菲律賓也曾「送中」(一):蔣介石過世前,那些被遣送至中華民國的菲華政治受難者們

台灣白色恐怖研究中,有一個相當特殊而少人研究的面向,那就是「跨國合作」的政治案件。它的操作重點,就是兩個字:「送中」。 菲律賓政府在1975年與中共建交,同年放寬國籍法限制允許華人入籍前,確實多數菲華仍是「中國」的海外僑民。因此在50年代至70年代,部分被捲入國民政府政治漩渦的菲華,就被「送中」到了台灣。

2023/02/13 | 美國之音

中共設示範園區拉攏印尼與菲律賓華人投資,但光靠「祖國情懷」能吃到經貿果實嗎?

中國福建省地方政府今年開始積極拉攏菲律賓、印尼的華商前來投資,並設立中印尼及中菲經貿創新發展示範園區。不過專家學者認為,其實印尼、菲律賓華人赴中國行之有年,目前仍看不出有更多具體優惠措施,因此設示範園區的效益仍有待觀察。

2022/11/08 | 精選書摘

《我們的足球夢》戰後「回國」留學的僑生,為台灣足球史寫下了特殊的篇章

關於台灣如何透過體育與海外建立關係,可以說,透過棒球,台灣人能更加認識日本與美國;而透過籃球與足球,台灣人則能更加了解東南亞世界,這兩者共同構成台灣對戰後東亞體育世界的想像,如除了海外華人青年組成的台灣足球隊伍,50年代開始來自亞洲各地的華人青年,也扮演起中華足協與海外華人足球界、或外國球隊來台時重要的連結橋梁。

TNL+ 2022/11/07 | 萬宗綸

「我站在牆外等你」那些年,因戒嚴而回不了家鄉的海外金門華僑們

金門在1949年進入戒嚴,1956年至1992年間進入所謂的「戰地政務時期」,在軍事管制下人員無法自由進入金門,也阻斷了過去金門這僑鄉與海外金門華僑的綿密關係。本文帶讀者們去了解,究竟在「戰地政務時期」,海外金門華僑如何設法救濟家鄉的家人與參與建設,又如何在海外為家人向國民政府發聲。

2022/11/04 | 精選轉載

面對馬來人的新民族主義與中美對抗,馬來西亞華人應建構自身的「文化主體性」

馬來人的「新民族主義」議程主要是強化華人為「外來者」,而非國家的「開拓者」的論述。另一方面,華人的「新民族主義」又體現在對中國、香港、台灣課題上的反應,多數華人仍站在支持中國政府的立場。作者甘德政指出,馬來西亞華人應建立自身的文化主體性,跳脫不是親美就是親中的非黑即白二分法思維模式,以及告別種族霸權受害者而尋求依附強權的心理。

2022/09/09 | 杜晉軒

許多大馬華人不解,為何台灣人會對楊丞琳說「我是廣東人」這點感到生氣?

許多同鄉大馬華人不解,為何台灣人會對楊丞琳說「我是廣東人」這點感到生氣,因為大馬華人也會說「我家是廣東人、潮州人、福建人」,而這樣的「籍貫情結」,背後又有怎麼樣的文化脈絡呢?

2022/08/05 | 精選書摘

《誰是外來者》:南越淪陷後她成功來台,多年後在兒子的鼓勵下成了越南語老師

如今,張婉貞在永和、文山社區大學、金甌女中等校教授越南語,說起來,這算是小兒子蔡宇傑牽起的緣分。她的兩個兒子小時候並沒有刻意學越南文,一直到大兒子上國中,央求媽媽教他越語,才從簡單的數字一到十開始學。

2022/06/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南加州教會槍擊案凸顯身分認同議題,省籍矛盾心結在美引爆,震驚年輕一輩僑民

現年68歲的周文偉和這間教會的67歲牧師張宣信(Billy Chang)生命猶如平行線,張宣信回想當天與周文偉對峙:「這個槍手和我、我們這一代,不幸出生在兩個族群身不由己、沒辦法好好相處的政治年代。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原罪。」

2022/06/08 | 移人 Migrants' Park

血緣的認同,未必要去過那地方:「沒有回過媽媽的老家,為什麼覺得自己也是印尼人呢?」

Isabell在小時候曾聽過身旁許多人在講「買」外籍新娘的故事,也曾聽到常去的飯糰餐車阿姨對她說出「妳媽很乖,不像其他家的誰一樣拿到錢就跑了」,因此她一直不敢對M提到相關的話題。

TNL+ 2022/05/24 | 許劍虹(Samuel Hui)

海峽兩岸美國僑社爭奪戰(下):未來爭取僑社不只是簡單的僑務,而是對美外交的一部分

未來無論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執政,都必須要努力爭取傳統僑社,因為這不再只是簡單的僑務,同時也是對美外交的一部分。

TNL+ 2022/05/23 | 許劍虹(Samuel Hui)

海峽兩岸美國僑社爭奪戰(上):導致傳統僑社紛紛倒戈親共的「僑民三等論」

傳統僑社出現改懸異幟的浪潮,還是要從2000年台灣的第一次政黨輪替,即陳水扁總統上台開始,而這一切又與陳水扁任命的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張富美,發表的「僑民三等論」開始談起。

2021/11/24 | 精選書摘

《借土養命》:他從中國非法跨境到泰北教書,最後又以泰國華僑身份考上廣州中山大學

這時小陳掏出一張淺紅色的百元泰銖拿在手上,同時請摩的駕駛減低速度。他一面揮亮手上的百元鈔票,一面向檢查哨的軍人招手。等到他和這位泰軍照面時,小陳將這張紙幣拍到軍人手中。雙方相視一笑,小陳就進入了泰國。

2021/07/06 | 精選轉載

「南僑機工」為助中國抗日遠赴滇緬戰場,重返南洋後卻被官方建國敘事遺忘

南僑機工是1930、40年代,回中國抗日的南洋華僑,儘管他們當時的國族認同是中國人,當在滇緬戰場的付出也對二戰的結束有所貢獻,然後在英國殖民政府重返馬來亞、對馬共的忌諱下,南僑機工的事蹟漸被後人遺忘。

2021/03/16 | 精選書摘

《口袋裡的家國》:曾在南洋流傳的「孫中山郵票」撩起了華僑的鄉土認同,更是強化政權正統性的象徵

對重視海外華僑關係的任何一個中華民國掌權者而言,若沒有孫中山像郵票作證,其正統性可能會受到海外華僑質疑。如汪精衛政府曾發行孫中山郵票作為國家認同的象徵。

2021/02/18 | 精選書摘

《帝國之間、民國之外》:遊走於「祖國」、城市與故鄉多重網絡間的海外華人

「海外華人」一方面持續謀求自己經濟力量的擴張,另一方面也回應各個政府、集團、群體的要求或動員。面對僑鄉和祖國,是有情有義有溫暖的出國鄉親。當居留地政府要求他們共同建設「新故鄉」時,也是很好的勞動者、協力者、開發者、效忠者。

2021/01/21 | 精選轉載

在台僑生的身分探討:時空背景不在,為何僑委會的「華僑」身分認定仍採「泛血統主義」?

吳彬維認為不應是站在大馬華人抵抗僑委會與僑生政策,而是共同和僑委會一同面對。而陳柏翰則將之分成好幾個層面考量,首先僑生身分的界定需跟上如今的法制,應用國籍來做認定,不應是文化、血緣來做認定。如果中華民國要進一步推動高教發展,應將所有留學生視為一致,在學費上做調整。

2020/11/30 | 精選書摘

《沙茶》:泰國華僑林國長創辦了文華東方前身「中泰賓館」,也是台北潮汕飲食文化推手

林國長也建立了戰後初期台灣規模最大的國際觀光飯店「中泰賓館」。該飯店在1962年開始興建,1968年房間數多達350間,爾後增建至974間,設施包括游泳池、網球場、夜總會、夜花園、美容院、高爾夫球場、保齡球館等,停車場可停放3百輛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