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7 |
《華爾街日報》:華為新品可用自研「星閃」技術,挑戰藍牙、Wi-Fi等全球無線通訊標準
報導表示,中國的技術崛起與其全球野心有千絲萬縷關係,因為中國會憑藉技術進步來擴大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力。2020年9月中國組建了一個近距離無線技術聯盟,目前有300多家公司和機構,其中大部分是國內參與者,既有國有電訊運營商,也有華為、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和比亞迪等智慧型設備和汽車製造商。
2023/09/23 |
梅鐸卸任福斯和新聞集團董事長,媒體帝國換兒子拉克蘭掌舵,前澳洲總理批:重創世界民主又分裂美國社會
滕博爾說,他認識梅鐸和他兒子拉克蘭很久了。他說:「我認為梅鐸一直對權力著迷,他對權力著迷程度就像飛蛾撲火一樣。」滕博爾表示:「我的印象是,拉克蘭在意識形態上比梅鐸更加保守。」滕博爾說:「我認為(拉克蘭接班後)情況不會有任何好轉,這點是肯定的。」
2023/09/06 |
《華爾街日報》:電動車電池業取代網路,成中國經濟成長新引擎;英國《金融時報》:產能過剩恐由盛轉衰
報導指出,電池生產熱潮已引起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擔憂,他在3月曾警告該行業要注意過度擴張的風險,以及陷入盛衰循環的可能性。中國一些快速成長的行業,包括房地產和太陽能行業,就已經面臨由盛轉衰。一位駐中國的西方汽車行業高層主管表示,電池製造商的擴張計劃「完全不現實」,隨著產能過剩問題變得嚴重,更多企業可能會轉向出口,就像太陽能行業一樣,這將加劇中國與西方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
2023/09/05 |
《華爾街日報》最新民調:年齡和經濟將是拜登競選連任兩大弱點,但能在人格特質上贏過川普
《華爾街日報》昨(4)日公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民眾覺得拜登老到不適合當總統,也對拜登的經濟政策持否定態度,「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在人民眼中績效並不大。然而拜登在人格特質上勝出,較多選民認為其討人喜歡且誠實,民調結果為2024美國總統大選帶來了新的話題與討論方向。
2023/09/05 |
《華爾街日報》最新民調:年齡和經濟將是拜登競選連任兩大弱點,但能在人格特質上贏過川普
《華爾街日報》昨(4)日公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民眾覺得拜登老到不適合當總統,也對拜登的經濟政策持否定態度,「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在人民眼中績效並不大。然而拜登在人格特質上勝出,較多選民認為其討人喜歡且誠實,民調結果為2024美國總統大選帶來了新的話題與討論方向。
2023/08/31 |
《億萬救援》:聯準會百思不得其解——為何在職缺非常多的此刻,勞工不願意回到工作崗位?
本書作者提米羅斯是《華爾街日報》的首席經濟特派員,他利用內部線索和精闢的見解,仔細講述了這場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最迅速的美國經濟政策回應背後的一切。他也進一步揭示了在阻止經濟崩潰後,聯準會如何利用貨幣政策企圖使經濟恢復如昔,而不引爆泡沫或燃起潛藏在市場中的金錢炸彈。
2023/08/22 |
《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步入放緩,改革開放40年飛升期恐告終,專家:今年最大地緣政治風險
設於倫敦的經濟研究機構凱投宏觀公司(Capital Economics)預測,中國的成長趨勢將從2019年的5%下滑至3%,但2030年只剩2%左右。若照這種經濟成長率,中國將難以達成習近平2020年所設「經濟規模到2035年結束時翻倍」的目標,不但難以從中等收入新興市場晉身為發達市場,也意味中國恐永遠無法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2023/07/17 |
《華爾街日報》:美日制定聯防台灣計畫,日本顧慮反戰民意不願承諾出兵
慶應大學教授森聰指出,倘若最壞情況發生,東京當局為何應該支持台灣防務的疑問,日本國內缺乏有意義的公開討論,這可能會導致政治混亂。專家警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防止日本重蹈軍國主義的覆轍,文官對於日本軍隊施以嚴格控制,但這可能會減緩決策速度,而幾天時間過去就可能決定台灣的命運。
2023/07/11 |
葉倫見何立峰三鞠躬挨批「像被召喚」,學者:美中不斷對話為APEC「拜習會」鋪路
紐約大學退休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對此表示,「鞠躬並非被普遍接受的禮節之一」;布希政府白宮高階官員布雷克曼(Bradley Blakeman)則直言,美國官員「永遠、永遠、永遠」不會鞠躬,這種表現如同葉倫「被召喚」到何立峰的辦公室,「中國人最喜歡搞這一套」;一名前國務院官員則認為,「這不可能是標準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