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英語:The Wall Street Journal,簡寫:WSJ)是美國具有影響力的報刊,共獲得37座普立茲獎;它創辦於1889年,是側重於金融、商業領域報導的日報,隸屬於新聞集團旗下的道瓊公司。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華為新品可用自研「星閃」技術,挑戰藍牙、Wi-Fi等全球無線通訊標準

報導表示,中國的技術崛起與其全球野心有千絲萬縷關係,因為中國會憑藉技術進步來擴大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力。2020年9月中國組建了一個近距離無線技術聯盟,目前有300多家公司和機構,其中大部分是國內參與者,既有國有電訊運營商,也有華為、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和比亞迪等智慧型設備和汽車製造商。

2023/09/2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傳拜登政府與以色列低調合作,擬允沙烏地濃縮鈾換建交

華府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執行長杜博維茨(Mark Dubowitz)說:「以色列支持沙烏地阿拉伯濃縮鈾,將代表這個國家自建國以來一直反對中東核子擴散的政策出現巨變,也代表這位執政期間致力反對伊朗濃縮鈾活動的總理態度大轉彎。」在美國和以色列領導人試圖達成協議以重塑中東局面之際,沙烏地推動濃縮鈾一事已成為他們面臨的最棘手問題之一。

2023/09/1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埃及人權問題沒進展,拜登政府擬將17.5億外國軍事融資轉給台灣

拜登政府上個月首度根據通常保留用於援助主權獨立國家的「外國軍事融資」(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 FMF)計畫,批准提供台灣8000萬美元軍備。官員表示,美國預計近期向台灣提供高達3.2億美元軍事援助。

2023/09/0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電動車電池業取代網路,成中國經濟成長新引擎;英國《金融時報》:產能過剩恐由盛轉衰

報導指出,電池生產熱潮已引起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擔憂,他在3月曾警告該行業要注意過度擴張的風險,以及陷入盛衰循環的可能性。中國一些快速成長的行業,包括房地產和太陽能行業,就已經面臨由盛轉衰。一位駐中國的西方汽車行業高層主管表示,電池製造商的擴張計劃「完全不現實」,隨著產能過剩問題變得嚴重,更多企業可能會轉向出口,就像太陽能行業一樣,這將加劇中國與西方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

2023/09/05 | 袁齊

《華爾街日報》最新民調:年齡和經濟將是拜登競選連任兩大弱點,但能在人格特質上贏過川普

《華爾街日報》昨(4)日公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民眾覺得拜登老到不適合當總統,也對拜登的經濟政策持否定態度,「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在人民眼中績效並不大。然而拜登在人格特質上勝出,較多選民認為其討人喜歡且誠實,民調結果為2024美國總統大選帶來了新的話題與討論方向。

2023/09/05 | 袁齊

《華爾街日報》最新民調:年齡和經濟將是拜登競選連任兩大弱點,但能在人格特質上贏過川普

《華爾街日報》昨(4)日公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民眾覺得拜登老到不適合當總統,也對拜登的經濟政策持否定態度,「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在人民眼中績效並不大。然而拜登在人格特質上勝出,較多選民認為其討人喜歡且誠實,民調結果為2024美國總統大選帶來了新的話題與討論方向。

2023/08/31 | 精選書摘

《億萬救援》:聯準會百思不得其解——為何在職缺非常多的此刻,勞工不願意回到工作崗位?

本書作者提米羅斯是《華爾街日報》的首席經濟特派員,他利用內部線索和精闢的見解,仔細講述了這場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最迅速的美國經濟政策回應背後的一切。他也進一步揭示了在阻止經濟崩潰後,聯準會如何利用貨幣政策企圖使經濟恢復如昔,而不引爆泡沫或燃起潛藏在市場中的金錢炸彈。

2023/08/25 | 德國之聲

《華爾街日報》稱中國40年經濟繁榮落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需用更高消費需求取代房地產投資

中國今年以來的經濟發展表現低於普遍預期,而且有持續下行的趨勢。這不僅給中國民眾帶來焦慮,也引起國際輿論的關注和評論,經濟學家和投資人對中國經濟的前景都不樂觀。

2023/08/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步入放緩,改革開放40年飛升期恐告終,專家:今年最大地緣政治風險

設於倫敦的經濟研究機構凱投宏觀公司(Capital Economics)預測,中國的成長趨勢將從2019年的5%下滑至3%,但2030年只剩2%左右。若照這種經濟成長率,中國將難以達成習近平2020年所設「經濟規模到2035年結束時翻倍」的目標,不但難以從中等收入新興市場晉身為發達市場,也意味中國恐永遠無法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2023/08/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中國政府對經濟過度自信恐付出代價;專家:「4座大山」讓民眾不敢消費

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形容20條措施「治標不治本、大多是細枝末節」。他告訴《中央社》記者,中國消費的根本問題,一是前述「4座大山」不但沒有搬除,現在還加碼,造成民眾「不敢消費」,其中,即使房價現在有些下跌,但還不夠;二是民眾「沒錢消費」,特別是在青年失業率飆升破20%的情況下,很多家庭都有失業人口。

2023/07/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中國資本正從西方世界撤離;北京力挽外資,罕見邀請私募基金續留中國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為提振陷入低迷的外商投資意願,中國金融監管部門近來不但向全球大型私募股權集團示好,21日更罕見地召開座談會,鼓勵它們繼續在中國投資。這是中國政府多個部門近來努力重新接觸外資的一部分。

2023/07/1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經濟沉痾又遇COVID-19與俄烏戰爭,歐洲人又老又窮

歐洲智庫「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ECIPE)指這使歐盟國家的人均收入平均比愛達荷州和密西西比州以外的所有美國各州都低。若按這種趨勢,到2035年底時美國和歐盟間的人均經濟產出差距,將如同現在日本和厄瓜多間的差距一樣大。

2023/07/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第2季GDP年增率6.3%低於預期,6月青年失業率21.3%創新高,官方數據承認房價下挫

現任中國官員並已暗示,不願採取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而是傾向採取「零敲碎打」的方式,以避免積累過多債務。同時,中國政府正在尋求,將國家的優先事項從「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快速成長」,轉為「幫助中國做好準備,因應與他國日益緊張的關係和潛在衝突」。

2023/07/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賴清德出訪巴拉圭將過境美國,布林肯籲北京勿藉故挑釁,中國: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分子竄美

美方官員說賴清德過境將低調、不在華府停留,並敦促北京不要藉機拉高緊張情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7日在例行記者會表示,中方已就賴清德擬過境美國一事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將密切關注事態發展,「採取堅決有力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2023/07/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美日制定聯防台灣計畫,日本顧慮反戰民意不願承諾出兵

慶應大學教授森聰指出,倘若最壞情況發生,東京當局為何應該支持台灣防務的疑問,日本國內缺乏有意義的公開討論,這可能會導致政治混亂。專家警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防止日本重蹈軍國主義的覆轍,文官對於日本軍隊施以嚴格控制,但這可能會減緩決策速度,而幾天時間過去就可能決定台灣的命運。

2023/07/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葉倫見何立峰三鞠躬挨批「像被召喚」,學者:美中不斷對話為APEC「拜習會」鋪路

紐約大學退休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對此表示,「鞠躬並非被普遍接受的禮節之一」;布希政府白宮高階官員布雷克曼(Bradley Blakeman)則直言,美國官員「永遠、永遠、永遠」不會鞠躬,這種表現如同葉倫「被召喚」到何立峰的辦公室,「中國人最喜歡搞這一套」;一名前國務院官員則認為,「這不可能是標準流程」。

2023/07/11 | BBC News 中文

賴清德拋台海和平「四大支柱」向美國交心,其兩岸立場真是「蔡英文2.0」?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對《BBC中文》表示,賴清德此時公布立場,是要強調民進黨對於強化國防守護台灣的立場較堅定,同時也是為了他8月可能過境美國做鋪墊,「投書《華爾街日報》,是喊話美國華府保守派,爭取鷹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