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華盛頓郵報

《華盛頓郵報》(英語:The Washington Post,簡稱《華郵》)是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大都會區最具影響力與發行量大的報紙之一,在美國全國受眾亦較廣。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8/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盛頓郵報》:美國聯邦航空總署調查,近5000名機師涉瞞身心病灶執業,同時領取退伍殘疾福利

儘管機師們必須定期通過政府委託的健檢,但這些檢查通常草率。據業內的健檢醫師透露,聯邦航空總署在諸如憂鬱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一些本就難以查出的病症項目,竟倚賴機師自行通報。多位不願具名的聯邦航空總署醫師和卸任官員透露,許多退役飛官大玩兩面手法,告訴聯邦航空總署時極小化自身病況以便能繼續駕機,但面對退伍軍人事務部時又誇大身心病症,以盡可能領取殘疾支付。

2023/08/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盛頓郵報》:富士康威州園區計畫雷大雨小,「神秘玻璃球」象徵川普承諾跳票

當地一個政府監督組織的負責人蓋拉赫(Kelly Gallaher)說:「在我看來,這有點像是低檔次的艾波卡特中心(Epcot Center,位在佛州的迪士尼主題樂園)……它幾乎淪為笑柄的原因在於,他們開放出租供宴會使用。」她指出,這也許好笑,但地方和州政府卻笑不出來。

2023/08/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媒:反中情緒抬頭,美多州限制中國經濟聯繫,議員祭新招限制中資取得美國土地所有權

雖然這類法案多半也禁止與其他「外國敵對勢力」有關的土地所有權,包括俄羅斯、伊朗和北韓,然而立法者的言論卻幾乎全都聚焦於中國,有些州的作為甚至超越了鎖定政府實體。這類立法行動在過去2年呈激增趨勢,先前各州立法人員總共提出不到30項此類法案,其中只有2個法案成為法律。今年2月,中國間諜氣球飛越美國,遭美國空軍擊落,人們的擔憂與日俱增,這些法案又再度受到關注。

2023/08/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盛頓郵報》調查報導: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早年為證明白人優越,蒐集有色人種大腦

赫德利卡相信白種人優於其他人種,為此蒐集不同人種的身體構造想強化人種間優劣差異理論,這個理論如今已被科學界打破。紀錄顯示,當年史密森尼博物館的人腦蒐集,是一個由科學家、美國陸軍軍醫、教授組成的網絡為之。史密森尼博物館內收藏的這些人腦來自菲律賓、德國、捷克、南非等10個以上國家地區。

2023/07/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傳白宮禁李家超出席APEC,分析:涉及美中角力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表示,美國是否邀請李家超出席APEC也是中美之間的政治角力,香港並非一個國家,當年能成為APEC會員,是因為國際社會認為香港有其獨特性及一國兩制的優勢。李兆波表示,香港必須在美中角力中準確拿捏自己的定位,「我不相信香港事事都是中央有指令,應該有空間香港可以自己做決定,如中國大陸動態清零,都沒有指示香港要跟著做。」

2023/07/26 |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遭《華郵》指控立場親中,新加坡《聯合早報》反駁稱「力求兼容中西方觀點」

《華盛頓郵報》指控新加坡華文媒體《聯合早報》立場親中,包括否認新疆侵犯人權的證據,並聲稱香港與中國的抗議活動是由「外國勢力」所煽動。對此,《聯合早報》回應該報的報導內容兼容中西方的觀點,但保持自身立場的獨特性與獨立性。

2023/07/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郭台銘投書《華盛頓郵報》:兩岸應在「一中框架」上直接談判,憂心台灣對美國產生「不健康的依賴」

郭台銘指出,他一直主張立即恢復「兩岸直接談判」,因為他相信這是「真正可以緩解緊張局勢、維護台灣民主、自由和法治的唯一途徑。」執政黨不應利用黨派政治優勢或中美對抗局勢,來取代與對台灣未來影響最大的一方進行對話和談判的實際工作。

2023/03/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盛頓郵報》:台灣戰機飛行員不足,需要更多「捍衛戰士」因應台海衝突

台灣須補進約100名新飛行員來駕駛這些即將於3年後交機的戰機,但根據台灣立法院數據,台灣空軍2011至2019年一共僅新增21位飛行員。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揭仲說:「要在未來3年補足這個短缺,難度會非常高。」他說:「台灣資深飛行員的人數將更加不足,他們負擔會更加沉重。」

2023/02/01 | 精選轉載

若你以為近藤麻理惠生了三個孩子後「放棄整理」了,可能是完全誤解她的意思

看到麻理惠放棄整理而感到心安的人,也許內心都有個認為「我還不夠好」的自己。不知不覺背負了外界的高標準,沒有達成完美的居家狀態,彷彿自己就沒有資格過著富足的生活,但絕非如此。

2023/01/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家指中國第二波感染高峰在5至6月之間;染疫被妖魔化,中國偏鄉老人諱疾忌醫

《紐約時報》報導,中國日前進入為期40天的春運,數以百萬計的外來務工者返鄉過年,他們搭乘火車和長途汽車離開工業城市、建築工地和城市,脆弱的農村地區正面臨大規模的感染衝擊。此外,因COVID-19被妖魔化,農村的老人覺得染疫很丟臉,當地醫療院所幾乎不談新冠病毒。

2022/12/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稱「肺炎呼吸衰竭才算染疫亡」,官方放寬染疫者捐血,防疫鬆綁搶藥潮波及港台泰澳

《華盛頓郵報》20日刊登編輯委員會撰寫的文章指出,中國突然放棄不具永續性的清零政策,卻缺乏連貫性的應變策略,恐將為人民、經濟、共產黨高層帶來新夢魘;新危機還可能震撼全球,正如3年前武漢爆發疫情時的情況,始於中國之事不必然會止於中國。

2022/12/21 | TNL 編輯

《華盛頓郵報》警告中國疫情恐釀全球災難,公衛專家陳秀熙建議小三通「等春節後再考量」

白紙運動後中國放寬封控政策,但近期疫情卻迅速升溫,《華盛頓郵報》示警,若中國又產生新的變異株恐再度引發全球災難。而台灣也開始針對小三通的重啟進行討論,公衛專家陳秀熙建議,等春節後再針對中國疫情進行評估會較為妥當。

2022/10/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盛頓郵報》:習近平三連任總書記將加強野心,挑戰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

一名中國資深政治學者表示,「(習近平)今天連任,是他集中極大個人權力的結果」,這種舉動「對中國國家來說悲慘且負面」,除有損黨的韌性,並預示著「衰退與停滯」的到來,且習近平現在「無可避免」會尋求終身統治。這名學者為避免當局報復而要求匿名。

2022/08/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裴洛西抵台發布《華盛頓郵報》投書全文:當中共持續威脅台灣與民主時,美國不能袖手旁觀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2日晚間搭乘美軍C-40行政專機抵達松山機場在她抵台後,《華盛頓郵報》刊登她的投書。文中指出,「透過訪問台灣,我們實現對民主的承諾:重申台灣的自由,及所有民主政體,必須受到尊重。」

2022/07/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盛頓郵報》:受台籍志願兵援烏感召,多國士兵稱若中國攻台就「台灣見」

「台灣不能只當個巨嬰,哭喊要別人幫忙,自己卻不願意幫別人。」莊育瑋接受華郵訪問說道。他不希望台灣人被國際認為是一群不願幫忙,只會躺在地上等人來救的那種人,「你若想要別人幫你,必須先伸出援手」。

2022/06/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國憂中國提昇在暹羅灣影響力,柬埔寨批炒作雲壤基地報導反映美影響力減弱

柬埔寨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狄班重申,該國憲法不允許外國在境內建設軍事基地,雲壤海軍基地改造旨在加強海軍維護海洋領土完整的能力,符合柬埔寨的實際需求,不會對任何國家造成威脅。

2022/04/15 | 精選書摘

《阿富汗文件》推薦序:美國打了20年阿富汗戰爭,為何最後會以恥辱地倉皇撤軍來告終?

《阿富汗文件》是美國《華盛頓郵報》知名記者的調查報導,敘述布希、歐巴馬和川普三任總統與其軍事將領,這二十年來如何年復一年地對大眾隱瞞這場「美國史上最長戰爭」的真相,也為之後塔利班再度佔領阿富汗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