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

華僑華人(英語:Overseas Chinese 或 Chinese diasporas),包括華僑、海外華人、華裔三個概念。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11/10 | BBC News 中文

2022美國期中選舉:華人移民二代積極參與政治,「現在的美國,好像變相的台灣戒嚴時期」

Peter在這次期中選舉中幫助他所在的城市東谷市競選市議員。有趣的是,他支持的並不是與他所傾向的共和黨,而是一名民主黨人。他說自己告訴27歲的亞裔候選人尤煜琳,「我不同意你的政見,但我支持你,是因為你值得,你對這個城市做的貢獻比其他候選人都要多。」

2022/03/29 | Bruce Lai 賴勇衡

《熊抱青春記》:如何把可怕的變成可愛的

小熊貓也叫紅熊貓(red panda),紅色一方面同時指向中國和加拿大的國旗主色,顯示美美在兩種文化之間成長,另一方面也象徵她進入青春期的身心變化。

2021/12/09 | 多元文化行動計劃

南國風情在香江:印尼泗水同學會周年大匯演

對於印尼華裔,印尼到底該是原鄉還是第二故鄉?今天面對印尼、中國與香港三地,他們的文化及政治認同又該怎麼擺?

2021/05/20 | 許劍虹(Samuel Hui)

美軍紀念「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反映拜登積極與中共爭奪華裔認同

拜登總統領導下的美國軍方,選擇陳瑞鈿、朱安琪與呂超然為亞裔典範人物,自然是希望今天的華裔美國人以他們為榮,繼續為增加美國社會的多元與包容做出貢獻。

2021/03/18 | 精選書摘

《愛你的敵人》:與歧視華裔的人面對面,往往可以打破他們的偏見

假設自己有歧視念頭的人,十位當中有九位與真人面對面時並不會歧視對方。看不到人臉,把人簡化為人口統計的身分表徵時,很容易就將「他者」去人性化。遇見真人,得知對方一絲一毫的人性脈絡時,就會產生連結感,而連結感可以摧毀歧視。

2021/02/23 | 精選書摘

民族主義的趨勢與隱憂:本尼迪克.安德森答問錄(下)

被邊緣化的少數族群有哪些不同選擇?四個可能:全然滅亡;其文化被摧毀後的殭屍化;小範圍且多半毫無希望的起義;以自我創建的少數族群民族主義來聯合不同部落。很清楚,他們最大的敵人是專制的國家政權和伺機逐利的國內國際資本主義。

2020/12/29 | TNL 編輯

「鋼琴詩人」傅聰因武漢肺炎過世,父親傅雷的「家書」背後是一家受迫歷史

1958年12月傅聰離開波蘭,但並未按計劃回到中國,而是移居英國倫敦。這在當時是嚴重的叛逃行為,家人因此受到政治迫害,1966年父母相繼自縊身亡,成為傅聰一生最大的遺憾。

2020/11/04 | 德國之聲

政治覺醒元年:美國華裔2020年還支持川普嗎?

隨著美國大選進入倒數兩天,部份華裔選民也開始積極替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拉票。德國之聲訪問了「拜登華人助選團」的創始人,從她的角度來探討華人社群如何看待這次大選。

2020/10/30 | 德國之聲

投票可以改變美國華人的社會地位嗎?

在新冠疫情和BLM運動的影響下,今年美國華人參與總統大選的投票熱情變得尤其得高,其中不乏在美生活多年卻首次參與投票的華人。熱情擔任大選志願者的華人相信,通過積極投票「提高亞裔在美國的社會和政治地位還是有希望的。」

2020/08/13 | 余杰

讀《大熊貓的利爪》:中共滲透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加拿大兩種錯誤的外交策略貽害無窮

加拿大並未改變中國,倒是中國改變了加拿大。這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鐵律:不遵守法律的一方必定擊敗被法律束手束腳的一方,並讓後者漸漸變得跟前者一樣無法無天。

2020/06/06 | 尼可兒的美國觀察筆記

「後佛洛伊德時代」的美國發生什麼改變?亞裔族群又如何看待街頭暴亂?

眼前美國社會陷入一種撕裂的危機,事件本身隨政府的處理與後續引發的動盪,「非裔平權運動」的核心似乎逐漸失焦,而相較於不會挑人的病毒,人們可以在疫情結束後出來放風、回歸生活正軌,「佛洛伊德事件」的社會對立與撕裂後的創傷,卻會留下。

2020/04/12 | 精選書摘

譚恩美《喜福會》:母親的過去與我的童年,遠比書中四對母女的經歷還更黑暗

《喜福會》描寫了兩個世代間強烈的愛與誤解,這部書籍影響了許多人,聽見華人的心聲,作者譚恩美則直言:「這就是我愛母親的方式。我在她身上看見真正的自己,就藏在這身皮囊下,深入我的骨子裡。」

2019/10/16 | 余杰

越裔美國人禁止越共國旗,華裔美國人仍被黨國牢牢地牽著線

我跟鄰家的老爺爺聊天,他告訴我說,他們一家是逃離越南共產黨統治的船民,經過九死一生才抵達美國、開始新的生活。幾十年來,他們始終拒絕回越共統治下的家鄉探親。他說起越共來,簡直恨之入骨、咬牙切齒。

2019/04/24 | 精選轉載

台裔創業家「認真談政策」,成為2020年美國總統大熱門

雙親為台灣人的Andrew Yang從默默無名,到拿下民主黨內初選辯論資格受全美關注,用的就是以「人本資本主義」為核心的政見論述說服選民;同樣進行總統初選的台灣,希望候選人們,也能多花時間進行政策的辯證思考,而不只讓反智的言論成為硝煙,瀰漫戰場。

2019/01/31 | 當代評論

在大馬到底哪個族群被偏袒了?直視種族主義,唯有拿掉對另一族群的不屑

我們可以改變結構與制度,但結構與制度永遠都有漏洞可鑽,人心才是關鍵。政黨輪替後的馬來西亞,最需要的其實是思想改革工程。

2018/12/17 | 余杰

上海與荷里活之間(下):已然西化的楊愛立,不得不接受陌生「母國」對她的誤讀

楊愛立剛剛展現過新女性獨立自強的正面價值之後,很快被要求扮演受到洋派思想腐蝕而墮落的浪女。由「新女性」到「壞女人」的轉變,背後是暗潮洶湧的、抗拒西方的中國傳統文化倫理的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