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1 | 精選書摘 《音樂認知心理學》:絕對音感的困擾——聽音樂時,每個音似乎都在「呼喊自己的名字」 亞洲人的絕對音感真的跟學習聲調語言有關嗎?或者,音樂教育方式才是造成亞洲音樂家具有絕對音感的比例特別高的原因呢? 音樂認知心理學 蔡振家 More... 神經科學 演化生物學 絕對音感 聲調語言 相對音感 漢語 2017/10/04 | 精選書摘 從認知心理學與生物演化,瞭解抒情歌曲的副歌為何要飆高音 為什麼情傷歌曲的後段可以帶來正向情緒?不同的聽眾是否會對歌曲有不同的感受?根據亞里斯多德的悲劇美學,負面情緒經由表演藝術作品的引導宣洩之後,閱聽者會感受到情感昇華,心情為之放鬆。 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 蔡振家 More... 陳容姍 認知心理學 手指溫度 悲劇美學 悲傷 詮釋 歌詞 音樂 情緒 高音 抒情歌 2017/10/04 | 精選書摘 I Love You無望——華語流行歌曲主副歌「語言轉換」用意何在? 有不少抒情歌曲都使用了多種語言,這樣的「語言混雜性」在抒情歌曲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語言的切換跟主副歌形式又有什麼關係?我們可以藉此思考臺灣多元文化中各個語言的特質,還有語言背後的族群、政治、文化意義。 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 蔡振家 More... 陳容姍 認知心理學 語言 歌詞 流行音樂 客語 原住民語 歌仔戲 閩南語 國語歌曲 阿美族語 粵語 2017/10/06 | 精選書摘 認知心理學與生物演化:抒情歌副歌為何要衝高音? 為什麼情傷歌曲的後段可以帶來正向情緒?不同的聽眾是否會對歌曲有不同的感受?根據亞里斯多德的悲劇美學,負面情緒經由表演藝術作品的引導宣洩之後,閱聽者會感受到情感昇華,心情為之放鬆。 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 蔡振家 More... 陳容姍 認知心理學 手指溫度 悲劇美學 悲傷 詮釋 歌詞 音樂 情緒 高音 抒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