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

蔣經國(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字建豐,俄語名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扎洛夫(Никола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Елизаров),出生於浙江奉化。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18/06/27 | 精選轉載

殺人不貶眼的蔣經國推動民主化,是美國利益大戰略必然結果

蔣經國在那時是最艱困的,所以台灣的地方選舉也是那時開始的,風雨飄搖的國民黨政權是不能挑朋友的,美國人要你開放,你就不能管這美國人是主流還是非主流,先答應再說。

2018/06/27 | 精選轉載

殺人不眨眼的蔣經國推動民主化,是美國利益大戰略的必然結果

蔣經國在那時是最艱困的,所以台灣的地方選舉也是那時開始的,風雨飄搖的國民黨政權是不能挑朋友的,美國人要你開放,你就不能管這美國人是主流還是非主流,先答應再說。

2018/05/02 | 林艾德

台灣歷史上驚天動地的一槍:424刺蔣案

1970年,美國正值反越戰跟黑人民運風起雲湧之際,但台灣卻是完全相反,蔣經國則按照父親蔣介石的安排,順勢接班已成必然,蔣家在台灣的獨裁統治似乎永無天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鄭自才決定行刺蔣經國,試圖中斷蔣家在台父傳子的穩定統治。

2018/04/24 | 精選書摘

《錯置臺北城》:後現代裝置藝術,還是「蔣中正紀念垃圾場」?

某種程度來說,整座紀念公園都暗地指出製造自己雕像的自戀之處。而若從「垃圾場」的角度看這座公園,它見證了大眾對這種自戀行為的棄絕。

2018/04/15 | 林艾德

謝和弦說自己跟鄭南榕不熟,卻跟蔣經國很熟?

當我們提到「洗腦」,想到的總是制式刻板的教育,但真正的洗腦是鋪天蓋地的,在網路還未發達的年代,電視就是最好的洗腦工具:一批高高在上的中國人,嘲笑台灣人的俗。

2018/01/16 | 精選轉載

【插畫】「緬懷蔣總統」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大老闆先搜刮走你們身上僅有的一百塊,讓你們沒錢買飯吃,結果餓死一堆人之後,小老闆再大發慈悲的發還你們一人一顆茶葉蛋吃。

2018/01/16 | 張宇韶

藍綠操作下的「美好年代」,蔣經國只是個廉價的政治圖騰

前總統蔣經國逝世30週年之際,不分朝野都颳起了一陣「懷念經國先生」的風尚,話雖如此,藍綠大多都將蔣經國化為廉價政治動員的圖騰,反而少能正確的面對其歷史地位。

2018/01/12 | 羊正鈺

「刺蔣案」48年後鄭自才寫回憶錄:如果當年沒有開那一槍

1970年4月24日在紐約發生的刺蔣案,引起國際高度關注,事件距今48年,當今多數台灣人已對這起事件感到陌生。事件策劃者之一鄭自才的人生如今也步入晚年,把重心放在設計、繪畫上。

2018/01/03 | 彭成毅

李光耀和他的兩個「老朋友」:星國如何成為兩岸信任的溝通平台?

本文藉助《李光耀回憶錄》中的外交實例,探究新加坡當年如何在李光耀平等發展與兩岸領導人的關係下,成為如今兩岸所信任的溝通平台。

2017/10/16 | 台灣教授協會

蔣經國造就了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懷念蔣經國」現象的社會與心理機制

學者吳乃德的一篇論文部分解釋了「懷念蔣經國」現象的幾個原因:蔣經國的統治期間正是臺灣經濟最繁榮、成長最迅速的時期。然而,經濟繁榮、成長迅速其實是美援和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分工的結果。另一個因素則是:壓迫性愈強的獨裁者、愈能受到人民愛戴,其主要原因是「所有不利於獨裁者和其施政的負面訊息都禁止公開傳播」。第三個原因則是:曾經受蔣經國提攜的政治人物,如今都仍活躍於政壇。

2017/07/30 | 精選書摘

蔣介石並不排斥自己宣布台灣獨立,實行「一中一台」的可能性

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後,面對美國與中國改善關係的致命威脅,只要能保衛台澎金馬不落入中國之手,蔣介石還是願意考量「一中一台」的方案。雖然蔣介石一貫反對台獨,但是他也害怕台獨力量被美國利用,成為除去其父子的工具。

2017/07/16 | 沈政男

解嚴30年,許多台灣人尚未政治啟蒙,國民黨該面壁思過38年

然後一晃眼,三十年過去了。我慶幸自己走過戒嚴,也自我解嚴,卸除了心靈上的枷鎖。感謝先人與前輩的勇敢犧牲與付出,請珍惜得來不易的人權與自由。

2017/07/15 | 羊正鈺

你所不知道的戒嚴:天龍八部為何被禁?闖關回台的「黑名單」還有誰?

1987年7月15日,政府宣布解嚴,全世界最長的戒嚴紀錄劃下句點,同年的11月2日開放赴中國大陸探親,1988年元旦,台灣解除報禁。

2017/07/15 | 沈政男

解嚴30年,許多台灣人尚未政治啟蒙,國民黨該面壁思過38年

然後一晃眼,三十年過去了。我慶幸自己走過戒嚴,也自我解嚴,卸除了心靈上的枷鎖。感謝先人與前輩的勇敢犧牲與付出,請珍惜得來不易的人權與自由。

2017/07/11 | 盧郁佳

【解嚴三十】勞工不解嚴,報業新戒嚴

其實,報社不是沒人才,絕大多數勤奮聰慧,出色當行。不過個個都是劉子千:自己的音樂藏在床底下,被想重振戒嚴時代聲威的父親給逼著唱古早味爛歌。無處施展,還要被人說鴨嗓、靠爸。劉子千背的黑鍋,終於真相大白;新聞人的黑鍋,還要背到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