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藝術

藝術(拉丁語:Ars;法語、英語:Art;西班牙語、葡萄牙語:Arte;德語:Kunst)指憑藉技巧、意願、想像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也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覺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9/23 | 馮月明

【析聽廣東歌】呂爵安Edan Lui《ChatMrE》:於後人類時期再思藝術

既然學習音樂是「需要一世的功課」,而AI不管在技巧、創作效率等多方面都遠勝人類,只需要「三秒即起貨」,甚至由人類演奏的音樂肯定沒有AI來得「完美」,那我們還為何要繼續花時間去學習,倒不如「任由大腦安息 請個槍手」。在人工智能時期,我相信這是我們需要問自己的問題——一道對每個人都不同的問題。

2023/09/17 | TNL特稿

兩廳院科技表演藝術系列講座側記:A加B等於C,C是一個不可預期的結果

綜觀台灣科技表演藝術十多年來的發展,從光影/光雕投影到聲音裝置、虛擬實境到擴增實境、進而發展至人工智能到5G即時運算等,每個作品都在探索著科技與藝術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創作者應思考如何在科技和藝術的交融中找到平衡,同時呈現出具有實驗性和潛力的科技景觀。

2023/09/09 | 讀者投書

義大利「常青畫廊」獨具慧眼、協助藝術家突破創作困境,建構出專屬的經營之道

我對常青畫廊的想法,其實也感受到很多時候,拋開預設立場的濾鏡、跳脫社會框架,非常規的應對態度,也能夠成為做夢的有效工具,其中富含的價值與意義,或許會帶領台灣封閉的藝文產業,蛻變成意想不到的樣貌。

TNL+ 2023/08/19 | 劉威良

我在德國威瑪:燦爛的藝術之都,有著與台灣相似的歷史傷痕

台灣目前的民主政治也非常脆弱,正如美國史學家韋茲所言:「威瑪的歷史向我們昭示,社會如缺乏共識,就無法建立一套(價值)觀念以及產生權威的團隊,那將是危險的。」讀到他精確分析民主體制的挫敗成因,與今日台灣意識形態的分裂那麼相近,實在讓人為台灣擔憂。

2023/08/16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究竟一件藝術品的「邊界」在哪裡?

究竟一件藝術品的「邊界」在哪裡,而我們應如何把一件作品「個體化」(individuation)?用繪畫的語言去說明的話,我們的問題便是那面膠蓋是畫作的一部分,抑或它只是畫作以外的畫框,亦即它只是作品落實在世界時不可避免的物質條件而已。

2023/08/07 | Abby Huang

倫敦紅磚巷「塗鴉之亂」:中國留學生以白漆覆蓋原圖寫下24個紅字,為何連自家人也不挺?

一名自稱藝術家「一鵲」(YI Que)的人承認自己是這起事件的「創作者」,是希望「用社會主義的構建方式,來反殖民西方的虛假自由,讓我們看看這會碰撞出什麼。」不過這番「創作自白」在推特、和IG遭到一面倒的批評,有網友留言稱「這是缺德者對自由邊界的誤解」,更有人痛批「你敢去北京寫民主自由嗎?」

2023/08/07 | TNL特稿

公視《藝窺究竟》:偏鄉美感育苗計畫,如何成為偏鄉孩子在藝術創造的推手?

近幾年教育界開始注意到學習落差的現象,而偏鄉地區學校更因學生數與班級數的限制,缺少藝術領域專長教師,加遽了藝術學習的落差,因此在教育部推動美感教育中長期計畫時,特別關注偏鄉地區美感教育的發展,偏鄉藝術美感育苗計畫也應運而生。

2023/07/24 | 洪思行

從數字看2020/21香港藝術界有幾「死」

2020年絕對是香港史上重要的一年,因為COVID-19令百業蕭條,幾乎各行各業完全停擺,表演藝術界當然不可能獨善其身。香港藝術發展局最新發布《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報告2020/21》,筆者在此特別節錄關於表演藝術界的數據,讓大家一窺疫情的影響。

TNL+ 2023/07/17 | 辜琪鈞

台灣藝術圈為何是性騷擾的重災戶?又有哪些方法能保護自己?

從事藝術10年,我遇過很多很多人,最真實的感受就是,那些手無寸鐵(無籌碼)的女人,就像手捧著金塊在大街上亂走的兒童,有心人搶著金塊也不會有代價,難防有人佯裝誠懇地接近,想圖謀搜刮。本文將探討藝術工作者面臨性騷擾和壓迫的原因,台灣藝術產業中性騷擾事件的特點,並提供預防性騷擾的方法。

2023/07/10 | 張健文

純粹西方的幻想?語言文字和織物作為藝術媒介的一些思考

十多年前進入澳門大學葡文系以來,筆者一直慢慢地建立了一套圍繞語、文為中心的思考方法,有時甚至是極端地執著於單字在日常生活中互譯、轉換時,很容易會麻木跟隨了通常由官方或非官方但在某特定情況下通用的「表達必須正確」的原則,忽略了強加「正確」在他人身上時,其實是重覆⋯⋯

TNL+ 2023/06/04 | 李少民

從毛主席的美術兵到習近平的漫畫家(四):拿起畫筆做刀槍,諷刺共產黨這個最大的黑幫

中國的現實中充滿了漫畫題材,中國現實比漫畫還要誇張。文革時我們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批判黑幫。現在最大的黑幫,不就是中國共產黨嗎?我於是決定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拿起畫筆做刀槍,諷刺這個最大的黑幫。

TNL+ 2023/06/02 | 李少民

從毛主席的美術兵到習近平的漫畫家(三):我以為我是咱們家最後一個住過共產黨監獄的人

父親後來在他的回憶錄裡感嘆道:「我194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當時21歲,到64歲時正好43年。我一入黨,就做地下工作。國民黨要抓我,但沒抓到。43年後,我被抓到了。但抓我的不是國民黨,而是共產黨。最大的諷刺是:國民黨抓我,是因為我要推翻它;共產黨抓我,卻因為我在維護它。」

2023/04/30 | 精選書摘

《大師如何觀看》:為什麼學習「基本感知技巧」與「基本語言技巧」同等重要?

在這趟穿梭視界的旅程中,貝蒂.愛德華從我們的視覺運作模式來解析,揭示藝術與觀看的關係,探索潛藏於眼神的祕密——我們的眼睛就像慣用手、腳一樣,有「主視眼」與「輔視眼」之分:主視眼主導觀看,分析接收的訊息;輔視眼則在旁捕捉情緒感知做出反應。這項細微的差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幾乎視而不見,但只要經過適當引導,人人都能掌握觀看的力量。

2023/03/30 | 王祖鵬

北美館《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個展:對立與衝突,一直是我所關注的事

北美館的新展《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即將開展,於今日舉辦記者會,席間藝術家以及北美館館長皆出席,表達對此次展覽的看法,「這些作品呈現兩股對立的勢力與共存,這是我過去創作作品最重要的本質,看似無法共存的作品,卻能同時存在,例如『貓』跟『鳥』」藝術家如此表示。

2023/03/24 | 台北畫刊

看不見如何創作?不要執著於視覺上的精緻,而是要先相信「我能夠創作」

「看不見,如何創作?為何創作?」這是很多人對視障藝術創作很大的疑問。但這群喜愛創作的視障藝術家們,用他們最自在的方式,創作出能自由表達自我的作品,是一種用祝福的心,將自己對生命的態度分享給全世界的方式。

2023/03/20 | 葛昌惠

用「擲筊」決定的《天選之人》徵件計畫,神選的藝術家和專家選的有何不同?

《天選之人》徵件計畫是這樣的,先開放藝術家們登記報名,於某日吉時,大家一起於展場向神明報告自己的展覽計劃,並當場擲筊,獲得聖筊數最多的三人可以免收場地費參與為期一個月的聯展。這件向天問卦的藝術展覽。這反應了現代做藝術的何種樣貌?

2023/03/09 | 方格子vocus

【展覽】《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三館聯展讓原、漢、官交會,也與當代相遇

雖然展覽多數聚焦於原住民與漢人、清人之間的關係,日治時期的相關文物並不多,但從台灣史的進程上看,當官府從清人換成日人、國民政府之後,便又是不同的面貌了。身處現代的我們,又是如何看待在這個國際交流頻繁的時代,那些「外人」的面貌與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