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9 |
義大利「常青畫廊」獨具慧眼、協助藝術家突破創作困境,建構出專屬的經營之道
我對常青畫廊的想法,其實也感受到很多時候,拋開預設立場的濾鏡、跳脫社會框架,非常規的應對態度,也能夠成為做夢的有效工具,其中富含的價值與意義,或許會帶領台灣封閉的藝文產業,蛻變成意想不到的樣貌。
2023/08/16 |
究竟一件藝術品的「邊界」在哪裡?
究竟一件藝術品的「邊界」在哪裡,而我們應如何把一件作品「個體化」(individuation)?用繪畫的語言去說明的話,我們的問題便是那面膠蓋是畫作的一部分,抑或它只是畫作以外的畫框,亦即它只是作品落實在世界時不可避免的物質條件而已。
2023/08/07 |
公視《藝窺究竟》:偏鄉美感育苗計畫,如何成為偏鄉孩子在藝術創造的推手?
近幾年教育界開始注意到學習落差的現象,而偏鄉地區學校更因學生數與班級數的限制,缺少藝術領域專長教師,加遽了藝術學習的落差,因此在教育部推動美感教育中長期計畫時,特別關注偏鄉地區美感教育的發展,偏鄉藝術美感育苗計畫也應運而生。
TNL+ 2023/07/17 |
台灣藝術圈為何是性騷擾的重災戶?又有哪些方法能保護自己?
從事藝術10年,我遇過很多很多人,最真實的感受就是,那些手無寸鐵(無籌碼)的女人,就像手捧著金塊在大街上亂走的兒童,有心人搶著金塊也不會有代價,難防有人佯裝誠懇地接近,想圖謀搜刮。本文將探討藝術工作者面臨性騷擾和壓迫的原因,台灣藝術產業中性騷擾事件的特點,並提供預防性騷擾的方法。
2023/07/10 |
純粹西方的幻想?語言文字和織物作為藝術媒介的一些思考
十多年前進入澳門大學葡文系以來,筆者一直慢慢地建立了一套圍繞語、文為中心的思考方法,有時甚至是極端地執著於單字在日常生活中互譯、轉換時,很容易會麻木跟隨了通常由官方或非官方但在某特定情況下通用的「表達必須正確」的原則,忽略了強加「正確」在他人身上時,其實是重覆⋯⋯
2023/04/30 |
《大師如何觀看》:為什麼學習「基本感知技巧」與「基本語言技巧」同等重要?
在這趟穿梭視界的旅程中,貝蒂.愛德華從我們的視覺運作模式來解析,揭示藝術與觀看的關係,探索潛藏於眼神的祕密——我們的眼睛就像慣用手、腳一樣,有「主視眼」與「輔視眼」之分:主視眼主導觀看,分析接收的訊息;輔視眼則在旁捕捉情緒感知做出反應。這項細微的差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幾乎視而不見,但只要經過適當引導,人人都能掌握觀看的力量。
2023/03/30 |
北美館《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個展:對立與衝突,一直是我所關注的事
北美館的新展《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即將開展,於今日舉辦記者會,席間藝術家以及北美館館長皆出席,表達對此次展覽的看法,「這些作品呈現兩股對立的勢力與共存,這是我過去創作作品最重要的本質,看似無法共存的作品,卻能同時存在,例如『貓』跟『鳥』」藝術家如此表示。
2023/03/24 |
看不見如何創作?不要執著於視覺上的精緻,而是要先相信「我能夠創作」
「看不見,如何創作?為何創作?」這是很多人對視障藝術創作很大的疑問。但這群喜愛創作的視障藝術家們,用他們最自在的方式,創作出能自由表達自我的作品,是一種用祝福的心,將自己對生命的態度分享給全世界的方式。
2023/03/09 |
【展覽】《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三館聯展讓原、漢、官交會,也與當代相遇
雖然展覽多數聚焦於原住民與漢人、清人之間的關係,日治時期的相關文物並不多,但從台灣史的進程上看,當官府從清人換成日人、國民政府之後,便又是不同的面貌了。身處現代的我們,又是如何看待在這個國際交流頻繁的時代,那些「外人」的面貌與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