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4 |
已故印尼圖文畫家用繁體字創作:兒子為父親創「漢字術」品牌,人生格言成文青最愛
2019年身為藝術經理的尤里斯,突然有了與當時64歲的父親合作的想法。他建議父親,除了在教會向台灣老師學習書法外,可以結合文字與繪畫創作一系列作品。尤里斯向中央社說:「2018年,有一名插畫家的朋友非常喜歡我爸爸的作品,並訂購了四幅畫,那是第一次有人欣賞我爸爸的作品並願意花錢購買。」
2023/05/01 |
俄烏戰爭分裂藝文圈:俄羅斯藝術家要麼支持普亭,要麼面臨審查
尼古拉・拉斯托爾格夫是一個受到國家青睞的表演者的例子。他是柳拜樂隊的主唱,該樂隊常被稱為「普亭最喜歡的樂隊」。他直言不諱地支持克里姆林宮的政策,包括在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
2023/03/16 |
巴森《從黎明到衰頹》:歐洲文化中的這個時刻,全在《荒原》裡面畢露
五百年來,西方文化成為人類普世價值的標竿。西方文明帶來的美德與罪惡,形塑了今日世界的樣貌,然而現今的科學與技術不斷進步,文化發展卻似乎陷入停滯。這一切究竟從何開始?過去五百年來世界的文化典範如何轉移?今日的文化進入衰退期了嗎?未來還可能復興嗎? 近一世紀的知識分子反覆叩問這些問題,卻難以看見西方文化的全貌。
2023/02/18 |
職業繪師談AI繪圖:藝術家不是因為創作能力低而被AI淘汰,而是因為價格和人心
插畫師Tomer Hanuka的風格作品被未經他本人允許輸入進AI練習庫,他的名字被人輸入超過9000多次,之後更有人利用這樣生成他風格的圖去賣NFT和盈利。另一個藝術家Greg Rutkowski名字則是在Midjourney裡面被輸入9萬多次,導致他現在Google自己的名字,出現超多不是他畫的作品,甚至蓋過他的原創。而這些只是冰山一角。
2023/01/11 |
《藝術收藏家手冊》:藏品修復與保存維護的差別?什麼時候需要修復師?
作者瑪麗.羅澤爾利用其藝術收藏專業和擔任執業藝術品律師的經驗,闡釋了收藏藝術作品時出現的各式問題。本書涵蓋了購藏、藏品管理、藏品保險、保全、儲存、保存維護、藝術品融資及投資以及藝術品共享和出售及轉讓藏品等議題,集結了縝密的研究與案例說明,深入淺出,是了解美妙迷人的藝術品收藏事業的重要指南。
2022/12/11 |
愛特伍《與死者協商》:祕密在於,決定作品是否有意義的不是作家自己,而是讀者
愛特伍對她自己的寫作經歷進行了坦誠的評價,《與死者協商》是前所未有的對作家世界的寶貴內幕觀點。愛特伍旁徵博引,談及許多健在和過世的作家,也談及她自己在加拿大和國際文壇的寫作經驗軼事。輕快語調之下,是她嚴肅看待寫作之目的與樂趣的態度,以及對西方文學之傳統及迷思的深刻了解。
2022/12/03 |
蘿瑞安德森《我在洪水中失去的一切》推薦序:她的創作經歷,幾乎就是一部現代紐約與美國的藝術發展史
身為當代最受尊祟、最具創意的多媒體藝術家之一,美國前衛音樂教母蘿瑞.安德森身兼音樂家、表演藝術家、作曲家、小說作家與電影導演等多重身分,在音樂和純藝術之間自在遊走,本書為安德森首度完整回顧其逾四十年的創作生涯,親自挑選並詳述最具代表性的個人作品。
2022/12/01 |
《大海的誘惑》:對浪漫主義藝術家來說,最重要的仍是人類與大海濃縮虛無的能量之間的對抗
從渾沌未開的萬惡深淵,到歡愉明亮的海濱勝地,究竟近代以降的歐洲人如何克服自身的恐懼,投身大海的懷抱,找尋他們身心靈的避風港?柯爾本從聖經的大洪水開始談起,不限於歷史與科學觀,詳盡地從文學、藝術、旅遊與社會角度來討論海洋對人類身體與心靈上的轉變及影響。
2022/10/09 |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柏林是一座孤島,與世隔絕,但也大到足以讓人迷失其中
本書從大衛.鮑伊人生最關鍵的轉型時期,也是他走入柏林的起點——《低》切入。冷戰時期的柏林如何影響鮑伊的身心狀態及創作?他如何在與毒癮奮鬥的同時創造新的樂風?與好友伊吉.帕普激盪出何種火花?雨果.威爾肯在書中透過多方訪談資料,重現了鮑伊瘋狂嚴謹等各種面向。
TNL+ 2022/07/29 |
非洲藝術家進軍NFT市場重拾話語權:現在由非洲人來向世界說說非洲事
NFT數位藝術帶來的諸多好處,也讓世界看見令人驚豔的非洲藝術創作,但是對非洲藝術家而言其實好處不容易拿。個人經濟條件和所在國家等因素,決定了非洲藝術家將作品上鏈時面臨的挑戰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