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藝術家

藝術家是指進行藝術作品的創造活動的人物,包括照相、攝影、書法、寫作、雕塑、繪畫、美術、音樂、舞蹈及表演等藝術領域,通常是有比較高的成就或擁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從而具備了一定的美學素養程度的人。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已故印尼圖文畫家用繁體字創作:兒子為父親創「漢字術」品牌,人生格言成文青最愛

2019年身為藝術經理的尤里斯,突然有了與當時64歲的父親合作的想法。他建議父親,除了在教會向台灣老師學習書法外,可以結合文字與繪畫創作一系列作品。尤里斯向中央社說:「2018年,有一名插畫家的朋友非常喜歡我爸爸的作品,並訂購了四幅畫,那是第一次有人欣賞我爸爸的作品並願意花錢購買。」

2023/05/01 | BBC News 中文

俄烏戰爭分裂藝文圈:俄羅斯藝術家要麼支持普亭,要麼面臨審查

尼古拉・拉斯托爾格夫是一個受到國家青睞的表演者的例子。他是柳拜樂隊的主唱,該樂隊常被稱為「普亭最喜歡的樂隊」。他直言不諱地支持克里姆林宮的政策,包括在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

2023/03/20 | 葛昌惠

用「擲筊」決定的《天選之人》徵件計畫,神選的藝術家和專家選的有何不同?

《天選之人》徵件計畫是這樣的,先開放藝術家們登記報名,於某日吉時,大家一起於展場向神明報告自己的展覽計劃,並當場擲筊,獲得聖筊數最多的三人可以免收場地費參與為期一個月的聯展。這件向天問卦的藝術展覽。這反應了現代做藝術的何種樣貌?

2023/03/16 | 精選書摘

巴森《從黎明到衰頹》:歐洲文化中的這個時刻,全在《荒原》裡面畢露

五百年來,西方文化成為人類普世價值的標竿。西方文明帶來的美德與罪惡,形塑了今日世界的樣貌,然而現今的科學與技術不斷進步,文化發展卻似乎陷入停滯。這一切究竟從何開始?過去五百年來世界的文化典範如何轉移?今日的文化進入衰退期了嗎?未來還可能復興嗎? 近一世紀的知識分子反覆叩問這些問題,卻難以看見西方文化的全貌。

2023/02/18 | 精選轉載

職業繪師談AI繪圖:藝術家不是因為創作能力低而被AI淘汰,而是因為價格和人心

插畫師Tomer Hanuka的風格作品被未經他本人允許輸入進AI練習庫,他的名字被人輸入超過9000多次,之後更有人利用這樣生成他風格的圖去賣NFT和盈利。另一個藝術家Greg Rutkowski名字則是在Midjourney裡面被輸入9萬多次,導致他現在Google自己的名字,出現超多不是他畫的作品,甚至蓋過他的原創。而這些只是冰山一角。

2023/02/01 | 讀者投書

藝術家要住在「村」裡還是「城」裡?擁有博物館、美術館、藝廊就是藝術城市嗎?

台灣近年來出現越來越多的在地美術館、博物館、藝廊等替代空間,可見文化儼然成為城市重劃的ㄧ大重點之一。但是否隨著文化場館的設立,就能吸引更多的年輕藝術家前來進駐及發展,進而提升整體的文化水平呢?本文將介紹藝術家駐村的歷史,來說明城市發展中文化機構角色的轉變,並以巴黎西帖藝術村為例,一窺藝術家一路以來不浪漫的遊牧計畫。

2023/01/27 | 黃照靜

【展覽】「出走!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女性身份」:這些女性又能走去何處?她們連自己的展覽開幕式都無法參加

從文徵明式的文人酬答,到張伯駒千金散盡救《平復帖》,再到一個出租車司機出2.8億買個成化鬥彩雞缸杯,是否這就是「中國藝術」的必然軌跡?群展「Stepping Out」譯為「出走」,是呼應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時的摔門聲。可是,身為藝術家的這些女性又能走去何處?她們連自己的展覽開幕式都無法參加。

2023/01/11 | 精選書摘

《藝術收藏家手冊》:藏品修復與保存維護的差別?什麼時候需要修復師?

作者瑪麗.羅澤爾利用其藝術收藏專業和擔任執業藝術品律師的經驗,闡釋了收藏藝術作品時出現的各式問題。本書涵蓋了購藏、藏品管理、藏品保險、保全、儲存、保存維護、藝術品融資及投資以及藝術品共享和出售及轉讓藏品等議題,集結了縝密的研究與案例說明,深入淺出,是了解美妙迷人的藝術品收藏事業的重要指南。

2022/12/11 | 精選書摘

愛特伍《與死者協商》:祕密在於,決定作品是否有意義的不是作家自己,而是讀者

愛特伍對她自己的寫作經歷進行了坦誠的評價,《與死者協商》是前所未有的對作家世界的寶貴內幕觀點。愛特伍旁徵博引,談及許多健在和過世的作家,也談及她自己在加拿大和國際文壇的寫作經驗軼事。輕快語調之下,是她嚴肅看待寫作之目的與樂趣的態度,以及對西方文學之傳統及迷思的深刻了解。

2022/12/03 | 人本教育札記

歡快明亮的太平洋島嶼風格,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用畫筆讓世界發現台灣

來自花蓮玉里鎮,帶有阿美族血統的藝術家優席夫,用鮮艷的色彩將南島語族的故事帶向國際。細看他的畫作,桃紅配著草綠,黃色的肌膚與紫色的頭髮互軋,各種顏色衝突卻又和諧。他認為,「用色大膽來自於勇氣,來自於勇敢挑戰權威,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樣子。」

2022/12/01 | 精選書摘

《大海的誘惑》:對浪漫主義藝術家來說,最重要的仍是人類與大海濃縮虛無的能量之間的對抗

從渾沌未開的萬惡深淵,到歡愉明亮的海濱勝地,究竟近代以降的歐洲人如何克服自身的恐懼,投身大海的懷抱,找尋他們身心靈的避風港?柯爾本從聖經的大洪水開始談起,不限於歷史與科學觀,詳盡地從文學、藝術、旅遊與社會角度來討論海洋對人類身體與心靈上的轉變及影響。

2022/11/05 | 精選書摘

【小說】《梅菲斯特》導讀:二十世紀德國流亡文學重要作品,關注藝術與權力間的虛與實

這本針砭時弊的小說描寫的並不是某一位具體人物,而是意圖塑造一個類型。作者利用這部小說,塑造一個類型,投射出蕴釀這樣一個類型人物的時代環境,進一步揭露納粹政府掌權的手段。

2022/10/26 | 移人 Migrants' Park

平時是廠工休假只愛畫畫,他是「用畫筆代替說話的菲律賓移工」桑尼

特別安排這次採訪的新住民黃琦妮,是從抖音app上偶然看到桑尼的作品,驚為天人的同時也起了愛才惜才之心,希望這位有才能的同胞能留下來為台灣貢獻;她分析,桑尼雖然具備極高的藝術天份,但個性太害羞、不太善於為自己宣傳,導致他的名氣一直出不了菲律賓圈,因此希望能為他爭取一些媒體曝光

2022/10/09 | 精選書摘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柏林是一座孤島,與世隔絕,但也大到足以讓人迷失其中

本書從大衛.鮑伊人生最關鍵的轉型時期,也是他走入柏林的起點——《低》切入。冷戰時期的柏林如何影響鮑伊的身心狀態及創作?他如何在與毒癮奮鬥的同時創造新的樂風?與好友伊吉.帕普激盪出何種火花?雨果.威爾肯在書中透過多方訪談資料,重現了鮑伊瘋狂嚴謹等各種面向。

2022/09/02 | 劉亭妤

AI圖像生成工具打造作品獲科羅拉多州博覽會數位藝術首獎,什麼是藝術引熱議

傑森.艾倫運用Midjourney製作的作品《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獲得數位藝術類首獎肯定,即使Twitter輿論以「人工智慧創作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只是一個在藝術展上作弊的人」抨擊它,但人工智能創造的圖像可以擊敗人類的藝術已成事實,「人工智慧的顛覆性技術是現在藝術正走向存亡危機的一大因素」艾倫說。

2022/08/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國民黨質疑新竹市建設由「5人幫」主導,建築界150人發表共同聲明:「拒絕政治霸凌,尊重設計專業」

面對選舉時反對陣營某些人士的不實指控,「我們要嚴正地呼籲拒絕政治霸凌專業,不能讓惡意的政治口水抹煞建築設計及文化界多年的努力。設計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更幸福,更讓年輕的專業能力可以穩定成長」。

TNL+ 2022/07/29 | wowAfrica阿非卡

非洲藝術家進軍NFT市場重拾話語權:現在由非洲人來向世界說說非洲事

NFT數位藝術帶來的諸多好處,也讓世界看見令人驚豔的非洲藝術創作,但是對非洲藝術家而言其實好處不容易拿。個人經濟條件和所在國家等因素,決定了非洲藝術家將作品上鏈時面臨的挑戰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