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血液

血液(英語:blood)是在動物的循環系統、心臟和血管腔內循環流動的一種組織,可以將氧氣送到各器官,並將細胞的代謝廢棄物帶離細胞。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修法讓公安可強制採集指紋血液,再掀濫權爭議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說,對人身進行檢查並且從人體上提取生物識別訊息和生物樣本的措施,嚴重涉及人身權利、人格尊嚴和個人隱私,採取此措施應當在程序上嚴格控制。沈巋還指出,這次修訂草案有許多條款增加了罰款、拘留的懲罰力度。這種「重罰主義」的立法傾向是否合理,立法者應慎重考慮。

TNL+ 2022/10/30 | TNL國際編譯

75%新生兒母親母乳含塑膠微粒,學者仍鼓勵親餵:奶瓶泡配方奶風險更高

繼科學家在人類胎盤中發現塑膠微粒的證據曝光後,近期又有研究顯示新生兒母親分泌的母乳中含有塑膠微粒,對嬰幼兒發展帶來偌大風險。不論奶瓶餵養或親餵都無可避免微塑料的攝入,學者們建議懷孕婦女更注意日常飲食或生活用品的選擇,以減少與污染物的接觸。

2022/08/06 | BBC News 中文

有毒雞尾酒:現在我們所有人的血液中都有數百種(合成)化學物質

數千種不同的PFAS化學物質被用於日常產品中,以防止污垢和水。防水服裝、抗污紡織品、不粘炊具都使用PFAS,又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因為它們非常持久。

2022/08/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科學家成功恢復死豬細胞與器官,改寫死亡定義為「可逆轉的生物過程」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葛羅斯曼醫學院(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的帕尼亞(Sam Parnia)說,這是「一項真正了不起且意義非凡的研究」。他說,這顯示死亡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一個「在發生數小時後仍可治療、仍可逆轉的生物過程」。

2022/03/30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科學家在人體血液中發現塑膠微粒」這篇研究為什麼重要?可能有哪些健康風險?

《環境國際》期刊發表一篇以最新技術檢測人體血液中塑膠微粒的研究,首次在人體血液樣本中檢測到塑膠微粒,並且能用最新的方法分析出塑膠微粒的含量和種類。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環境醫學、生物科技與臨床醫學領域的專家,對此篇研究解析與評論。

2022/03/28 | 明日科學編輯群

研究:過半美國人兒時曾暴露於危險鉛濃度之下,致命神經毒導致平均智商降低6至7分

在人生命中的任何階段,暴露於任何濃度的鉛都是不安全的,但是這種高毒性的金屬對小孩可能特別有害,因為它可能會阻礙大腦發展,導致永久的學習困難、以及行為問題。

2022/03/25 | TNL 編輯

科學家首度在血液中發現塑膠微粒,對人體影響仍有待研究

科學家首次在人體血液裡檢測出塑膠微粒,體內含有塑膠微粒的健康成年人當中,有一半的樣本血液含有寶特瓶原料PET,有些則是含有聚苯乙烯、聚乙烯等聚合物。科學家認為,目前環境中的塑膠微粒以及奈米微粒的含量還很低,不足以影響人類健康,但隨著塑膠汙染變得更加嚴重,情況會更加危險。

2020/11/10 |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什麼原因會引起「主動脈剝離」?這與主動脈破裂、主動脈瘤有何區別?

有三層結構的主動脈,在過高壓力下反覆被撐開就會發生撕裂。主動脈血管的內層發生破損,血液跑錯位置進入血管壁內層及中間層之間,導致血管內層和中間層撕開,即所謂主動脈剝離。

2020/04/24 | 史丹福

為何「滴血認親」不能作親子鑑定?

滴血認親其實不能幫助我們作親子鑑定,原因有二,而且即使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仍只能夠測試到兩人的ABO血型是否一樣。

2020/01/14 | 史丹福

讓你了解輸血知識的14條問答(上)

以下跟輸血有關的常見問題和答案,可以讓你了解更多關於血液的知識。

2020/01/09 | 史丹福

輸血史上的最大悲劇

1981至84年這短短幾年間,美國接近一半的血友病患者都因輸血感染了愛滋病病毒,並且大部分都在未來的傳播個案卻是災難性且無可逆轉,的十年內死亡,這簡直是一個毀滅性屠殺。

2019/11/29 | 精選書摘

《情緒食療》:從中醫角度介紹各器官「氣」與「血」的功能

「氣」在人體中出現消耗不足的時候,容易有虛寒、虛勞、代謝能力弱的症狀,補氣多用於提不起勁、沒有動力、沒有方向感、心灰意冷等等的情緒反應。

2019/06/11 | 精選書摘

《皮囊之下》:我父母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引領我來到「血液」這個主題

在我走路回家的途中,我想著獲知結果可能意味著什麼。我知道醫師是對的,我感染愛滋病毒的機會確實不高,可是要是真的染上的話,我會有何反應呢?我會告訴任何人嗎?

2019/06/06 | TIME

美FDA研究:防曬乳部分活性成分,會經由身體吸收進入血液

目前,這項研究的目的在於確認防曬乳中的活性成分是否會被吸收進血液中;其他研究必須釐清在此濃度之下,人體健康是否會受到任何影響。史特勞斯說道:「這些結果意味著防曬乳不能因為它們只被塗抹在皮膚上就能得到『免死金牌』,我們必須像研究其他藥物一樣研究它們。」

2019/06/06 | TIME

塗在皮膚上的防曬乳成分,或會經身體吸收進入血液

一項小型研究顯示,防曬乳中的部分活性成分會被身體吸收並進入血液中,但在進一步研究之前,人們應繼續使用防曬乳,預防紫外線。

2019/04/20 | 羊正鈺

「腦死」未算死?科學家「重啟」死亡4小時的豬腦細胞

許多人認為一旦大腦缺氧,就會很快死去,而且不可逆。這個前所未有的實驗改變了人們對「大腦死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