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街友

露宿者,也稱流浪者、野宿族、遊民、街友、無家可歸、無家可歸者(英語:homelessness),指的是一些因為經濟能力不足或身心健康等因素而居無定所或居住在最低標準以下的人,在公園、騎樓臨時避難所天橋底、地下道及住宅後樓梯等地棲身的人。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10/15 | 劉威良

德國安排無家者住旅館,顯現出鍾小平提案「拆公園遮蔽物讓遊民無法聚集」有多荒謬

身為一個政治人物,解決公共事務是職責,而鍾小平選擇的方式竟是不問問題根源,而要立竿見影地從眼前消除——這種邏輯想法與當年納粹為了消除異己與猶太人,全然把他們送去集中營是一樣的。

2023/09/22 | 法扶報報

假人頭、當車手、柬埔寨打黑工,走投無路的貧困者成詐騙集團的「工具人」

詐騙集團善於利用社會弱勢來達到不法取財的目的,有些遊民出借身分,提供存簿帳號洗錢,或當公司人頭被拿去虛報薪資;也有貧困青年聽信海外打工的薪資福利,毅然決然出國掏金。但他們在詐騙集團眼中都只是隨時可棄的免洗工具,遭囚、死亡者所在多有。

2023/04/05 | 有關人類學

讀《債務危機下的南韓人》:露宿街頭也分等級,只有「IMF無家者」才值得金大中政府援助

1997年,破產的韓國政府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有條件的金融援助,被迫開始一系列的組織與經濟重整計畫。此時大財團開始裁撤一批又一批員工,中年失業的男性被媒體起了個名字:「IMF無家者」。

2023/03/25 | 法扶報報

「遊民人權」是文明國家的試金石,台灣政府仍停留在消極的「殘補式福利」

許多人對街友的印象停留在好吃懶做、骯髒酗酒等社會安全層面,但事實上,法國研究調查指出,有10%街友擁有高等教育文憑,而許多台灣街友在進到街頭之前,也是有一份穩定的白領工作。他們缺乏的不是每天活下去的基本溫飽生活,而是重回正常人生軌道的一股推力。

2023/02/12 | 讀者投書

女性街友的困境:那個你稱之為「家」的地方,可能是她好不容易才逃出來的地方

根據行政院統計,全台街友總數約為2910人,而其中女性街友為438人,約佔15%。作為無家者中的少數,女性無家者除了欠佳的身心靈之外,還要面對在街頭上遭性騷擾或性侵的可能,這也是許多女性無家者會選擇剪極短髮、選擇較陽剛的穿著的原因⋯⋯。

2023/01/23 | 讀者投書

「一日流浪漢」讓孩子魔鬼變天使?體驗教育,留下的不能只是「害怕」

當孩子不乖在哭鬧,有些家長會說:「你再不乖就送你睡公園」,或「叫警察過來管教你」,背後是讓孩子對挨餓遊民生活的恐懼,以及對警察執行公權力的害怕。然而,體驗教育的目標是引發學習者反⾝性的思考力,非為體驗而體驗,反而引發出「為什麼無家者/遊民/街友不找更好的工作?」的想法。

2022/12/03 | Louis Lo

【圖輯】止得了痛、止不住毒癮:美國洛杉磯芬太尼氾濫,救濟制度趕不上苦難發生的速度

根據統計,美國在2021年10萬7000例服藥過量死亡病例中,三分之二是由於芬太尼等合成鴉片類藥物造成的。芬太尼原本是用來治療癌症等疾病引起的劇烈疼痛,是一種強效的合成鴉片類藥物,生產成本低廉,導致芬太尼的使用量激增。因為它的效力是海洛因的50倍,所以輕微的劑量也可能致命。

2022/11/24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林立青媒合街友成立「友洗社創」:不只洗地,更要洗刷汙名、洗出驕傲

在三級警戒時投入萬華物資救援工作的作家林立青,看到街友協助社福團體洗地板與有榮焉的表情,讓他興起創立公司媒合街友洗地板的念頭,「過往街友賴以為生的街口舉牌、發傳單等零工,每天頂多只能領500至800元,但在友洗,每一名街友每天工作7至8小時,只要沒遲到、順利完成進度,最低保證能領到1500元現金。」

2022/08/1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神父劉一峰藉資源回收場雇用70多名弱勢,輔大學生志工藝術美化環境一掃髒亂偏見

「誰說資源回收場一定是又髒又亂!」劉一峰表示,隨著回收場對面興建的飯店大樓即將完工,觀光客、到訪人潮會變多,藉由輔仁大學學生志工們的環保藝術作品美化環境,未來朝「資源回收博物館」的目標努力。

2022/07/18 | nippon.com 繁體字

被遺忘在街頭的群體:從女性街友談日本家庭內「隱性貧困」問題

在這場看不到盡頭的疫情中,向生活窮困者免費發放食物的地方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排隊。其中還有人因雇傭關係終止等原因失業而無法支付房租,面臨失去住所的危機。京都大學研究所副教授丸山裡美曾對女性街友進行過長期的田野調查,我們請她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談談難以看清真相的女性「隱性貧困」問題。

2022/07/14 | 新加坡紅螞蟻

人口變老露宿者也跟著變多,新加坡會否會步上日本的後塵?

新加坡是個城市化小國,街友的偶爾出現,有礙觀瞻,尤其是在組屋底層或樓梯口,還給人增添一分不安全感。所以,新加坡人一般上以異樣眼光看待街友,看到有人在組屋底層,或是走廊過夜,馬上向市鎮理事會投訴,市鎮會若沒有即刻行動便會在網上被人好好修理一番。

2022/03/08 | 新作坊

三級警戒期間的街友關懷行動(下):如何回應大眾對街友可能成為破口的恐懼?

從台中的經驗來看,民眾對於街友可能成為防疫缺口的恐懼相當真實,對公部門與街友本身都形成了一定的壓力。如果公部門不能頂住民眾的壓力,而把所有的壓力都轉嫁到街友身上,會侵蝕街友的街頭生存條件跟防疫能力。

2022/03/07 | 新作坊

三級警戒期間的街友關懷行動(上):疫情衝擊下,對街友們發放食物真的是雪中送炭

為了更進一步提供街友在疫情間的餐食,協會資深的黃社工想到發放餐券的方式,讓街友拿著協會特製的餐券到合作的便當店領取便當。由於店鋪營業的時間都可領取,因此街友們可以分散時間前往,解決了領餐群聚的問題。

2022/02/20 | 李修慧

【接地氣的現代詩】胡世雅〈週期〉:側寫街友從寒冬到暖夏的生活,內容令人揪心、文字質地統一

回到〈週期〉這首詩的第一段,如果我們將意象定義為「能引發人畫面感的詞彙」,那麼,〈週期〉這首詩每行句子中的名詞意象,大都維持在一到兩個。因為整段的意象密度沒有太大的變換,因此即使作者在第四行時,稍微轉換了人稱,也不會有太嚴重的突兀感。

2021/12/03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所謂遊民,不過是一群無家可歸的市民:「就地安身」是失敗的安置,還是成功的輔導?

十年前,在寒冷的平安夜裡,公權力用冷水柱驅趕遊民,就像這些人不屬於這裡,不屬於這個城市。在那之後,社會開始關注這個議題,許多公民組織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決定從根本解決問題⋯⋯

2021/11/15 | 沈怡昕

【2021金馬獎】《濁水漂流》影評:香港劇情電影另一高峰,試著理解底層生活的各種「不夠髒」

若我們將李駿碩《濁水漂流》放回「酷兒」美學的系列中,也不難理解電影的各種「不夠髒」,其實就正是導演回應自身立場與觀看特定族群的視角,而這恰恰好是華語電影中不常見,我卻深以為美妙的「可能性」。

2021/10/10 | 新作坊

中區大作戰二部曲(中):從課程參與者變行動協作者,遊戲設計過程不停卡關

如果「友豪人生」這套實境遊戲,在學期結束時算是未完成的0.5版本,在長春社區試玩時算是單一角色設定的1.0版本,那麼芳慈和匯恩一直在想的,是怎麼讓它升級到多線角色敘事的2.0版本。

2021/10/10 | 精選轉載

【專訪】師大徐敏雄談「行動研究」:培力街友進行萬華社區營造,一場持續10年的社會包容實驗

許多像夢想城鄉協會這樣的團體,從過去為萬華的乞討者提供沐浴、食水、技能培訓等傳統的社會救助,到現在持續尋找更多元的方式幫助街友重返社會。然而,計畫總在「研究」中看似美好,在「行動」中卻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