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衛星

衛星,是環繞一顆行星按閉合軌道做週期性運行的天體。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1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金正恩結束訪俄行返北韓,獲贈步槍軍事無人機——這些禮物本身就違反聯合國制裁

外界預測普亭出席10月舉行的一帶一路論壇時與習近平會談的可能性最大。也有意見認為,金正恩可能也會參與這次論壇,或是在年底前訪中,若金正恩出席論壇,可能促成三方會談。為牽制中俄朝合作關係,美國可能嘗試改變與中國的衝突局勢,在俄方積極推進習普會同時,王毅與蘇利文的長時間對談也提高了外界對習近平於11月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上與美國總統拜登進行雙邊會談的期待。

2023/09/15 | BBC News 中文

普亭與金正恩會晤究竟談了些什麼?專家:國際制裁已為他們建立了一道「防火牆」

在金正恩與普亭會晤之前,俄羅斯代表團曾於七月訪北韓。金正恩向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展示了包括「火星」洲際彈道導彈在內的北韓導彈。專家表示,莫斯科可能熱衷於北韓的武器,因為它們與俄製武器系統兼容,其中俄羅斯尤其渴望得到火炮和炮彈,因為在前線,火炮是「俄羅斯崇拜之神」。

2023/09/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普亭會晤金正恩約2小時,暗示俄羅斯可協助北韓打造衛星;美國批准對韓國50億美元F-35戰機軍售

金正恩在開場致詞時強調「北韓與俄羅斯關係在外交政策占有最優先順位」,這點顯得意味深長,因為北韓實際在經濟上極為依賴中國,此時特別強調與俄羅斯關係的重要性,很有可能是暗示將更投入軍事及核武發展。13日會談前,北韓也向東海發射兩枚短程彈道飛彈示威。前韓國駐俄大使朴魯璧指出,這次會談顯示北韓與俄羅斯討論的不只是單純的武器問題,而是打算改變兩國關係。

2023/08/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數發部強化通訊韌性:921「災難漫遊」演練、建「台馬4號海纜」、開放WiFi 6E頻段

海纜通訊部分,唐鳳表示,鼓勵增建國際海纜站,強化海纜防護機制,今年2月台馬海纜被勾斷,數發部後續到馬祖訪查,確保可以即時切換微波備援與非同步衛星等設備。數發部也核定補助經費,預計2025年底完成建置「台馬4號海纜」。唐鳳表示,將優先於離島、偏鄉及尚無異質通訊備援區域,布建非同步衛星通訊設備。

2023/07/1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製「獵風者」衛星將升空:每日提供7萬筆數據,台灣成為氣象資料輸出國

未來獵風者衛星升空後,每天能提供接近7萬筆數據,亦可在劇烈天氣、比如颱風生成初期,就得以進行觀測,以提早知道會不會發生,進而強化科學研究跟氣象預測的資料量,與福衛七號並肩作戰,讓台灣成為國際氣象資料輸出國,為全世界氣象、科學界帶來貢獻。

TNL+ 2023/07/15 | TNL國際編譯

SpaceX星鏈衛星包圍地球,如何對天文學家的太空觀測造成干擾?

天文觀測所使用的輻射範圍介於110赫茲至188赫茲之間,研究結果發現,星鏈衛星會在非通訊期間,發射出125赫茲、135赫茲、143.05赫茲、150赫茲,以及175赫茲的「非預期電磁輻射」。而這些輻射頻率剛好介於天文觀察所使用的低頻輻射範圍中,因此對天文學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擾。

2023/06/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安理會討論北韓衛星試射,金與正譴責應美國「強盜要求」淪政治附庸

北韓近期發射首枚衛星,計畫以失敗收場,推進器與負載物都墜入大海,美國呼籲安理會召開會議制裁。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胞妹、執政黨高官金與正表示,這場會議顯示安理會因接受華府的「強盜要求」,而成為美國的「政治附庸」,無視北韓太空發展的權利。

2023/05/31 | 張博丞

北韓發射軍事偵察衛星失敗,日韓第一時間發布空襲警報引發民眾恐慌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譴責了衛星發射,指出不管是不是發射飛彈,北韓使用彈道導彈技術進行的任何發射,都已經違反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北韓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李炳哲表示,由於美國和韓國於5月25日開始再度舉行聯合軍事演習,迫使北韓政府必須做出行動,以收集敵方的軍事訊息。

2023/05/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研院跨國研究團隊新發現62顆土星衛星,土星打敗木星成太陽系衛星之王

中研院與跨國團隊聯合研究新發現了62顆土星衛星,中研院研究人員王祥宇表示,新發現的衛星都很小,最小的直徑僅2.5公里,無法直接從望遠鏡觀測到,有時甚至會和雜訊看起來很像,因此要透過肉眼判讀,目前研究結果已報國際天文聯合會(IAU)進行認證公告。認證之後,土星將打敗木星重返「太陽系衛星最多之王」寶座。

2023/04/14 | 德國之聲

中國在台灣北部外海設禁航區,專家:對台的「灰色地帶」戰術

「蔡麥會」落幕後,中國在台灣附近實施3天軍演,但即使軍演宣告結束,解放軍仍持續在台海附近進行軍事活動。16日上午,中國還將在台灣北邊劃設禁航區,究竟怎麼回事?

2023/03/03 | 《科學月刊》

台日合作「ERG衛星任務」揭開極光奧祕:為何不會出現在台灣上空?有哪些常見顏色?

相信在資訊發達的現在,隨機街訪時應該已有相當比例的人可以回答為何極光現象不會出現在台灣上空,而是多半只出現在高緯度區域這個問題。然而極光絢爛色彩、形態多變的背後,牽涉的其實是更為奇妙的自然界物理法則。

2023/03/01 | Abby Huang

美亞太助卿指中企提供瓦格納集團衛星影像,烏克蘭軍事總長:中國未向俄羅斯提供武器

根據美方掌握消息,中國正在考慮提供俄羅斯致命性援助,引發外界關注;不過烏克蘭軍情總長日前表示,他「不認為中國會同意向俄羅斯提供武器」,他也沒有看到正在就這些事情進行談判的跡象,截至目前俄羅斯只有向伊朗購買武器。

2023/02/21 | 莊貿捷

鴻海搶攻「車聯網」商機,今年將發射首顆低軌衛星,電動車成為串聯海陸空通訊行動基地台

鴻海除了積極在代工電動車取得市占以外,也悄悄佈局「車聯網」事業,按照計畫他們和中央大學合作,台灣業界第一顆實驗「低軌通訊衛星」將在今年發射。

2022/12/24 | BBC News 中文

NASA衛星將對地表水進行大規模測量,有助於研究氣候變遷、改善洪水與乾旱預測

地表水和海洋地形衛星在測量海洋的時候能分辨出20公里範圍的凸起和沉降的海面,這些都和洋流和漩渦有關。海洋中的漩渦能吸收大氣中的熱量和二氧化碳,對全球暖化產生影響。NASA的海洋科學家說:「這些前所未有的信息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海洋循環的了解,然後就可能產生對諸如航運,漁業,甚至娛樂業等很多行業都很重要的數據信息。」

2022/11/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香港明年建衛星製造中心,年產量可達200顆

香港傳出將會製造衛星。這個衛星生產基地可望明年中落成,隸屬於銳意打造「中國星鏈」工程的香港航天科技集團,落成後每年預計可生產200顆1000公斤以下的衛星。

2022/10/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俄羅斯發射導航衛星挑戰美國GPS霸主地位,日本新型觀測衛星可識別地表80公分物體

俄國當局則在昨(10)日在北部太空發射場成功發射搭載格洛納斯-K(Glonass-K)衛星導航系統的聯合號-2.1b火箭(Soyuz-2.1b)。在過去20年裡,莫斯科投入了數十億美元開發格洛納斯系統,目標就是要挑戰目前居於主導地位的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

2022/10/01 | BBC News 中文

透過新的深度學習技術,科學家現在可以使用衛星全年監測北極海的海冰

科學家使用衛星,現在已經可以全年測量覆蓋北極海的海冰厚度變化。傳統上,太空飛行器在夏季很難確定浮冰的完整狀態,因為表面融水的存在使它們的儀器分辨不清。但是,透過使用新的深度學習技術,科學家們已經超越了這一限制,獲得了所有季節的可靠觀測數據。

2022/09/08 | Cool3c

2022蘋果iPhone發表會:支援衛星求救的iPhone 14系列、潛水極地專用Apple Watch Ultra、AirPods Pro也升級

本次蘋果發表會一開始,執行長庫克就開宗明義聚焦在Apple Watch、iPhone、AirPods三項商品上,究竟這次蘋果又帶來了哪些創新?網路上熱烈討論的「動態島」又是怎樣的設計呢?